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非遗"音乐文化引入现代高等音乐教育的课堂,这是实现"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并已经为社会各界所认同。在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中建立"非遗特色教学体系"是颇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在实践"非遗特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非遗"项目的合理选择,构建地域性特色学科,并重点实现"非遗"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2.
妇女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践行着提升妇女社会价值、促进男女平等的社会使命。云南楚雄"彝绣协会"在彝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践行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弘扬社会和谐文化的作用。通过创立品牌和加大彝绣技艺人才传习培训、研发适应时代需求的产品、利用电子商务推广等手段,是彝绣产品保护和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彝绣协会"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更好作为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现象普遍存在,出现了利益博弈、内耗加剧、产权整合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因此,应采取产权制度化厘定、多元主体联席管理与开发、流转市场建设等制度与措施,有效突破"非遗"开发中的"公地困局",使我国"非遗"传承与开发取得良性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拥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的西藏文化,在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媒介化作用下,面临着社会转型。如何在社会转型的背景发挥媒介效用,保护、发展和创新西藏文化,成为了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以《西藏日报》"八廓街的故事"专栏、"快搜西藏"文化频道为例,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的报道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优化西藏文化报道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秦树景 《东岳论丛》2019,40(8):41-49
非遗文化生态保护是我国非遗保护运动的一项重要策略,旨在将非遗项目纳入所在地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遗产所在地本土性现代化发展的实现。其中涉及到的文化权利及其兑现问题在实践中成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持续展开的关键一环。因此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文化权利的内涵是什么、当前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文化权利的兑现程度怎样、如何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生态保护中文化权利的落实便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蟳埔女是指生活在福建泉州蟳埔村的渔女,她们独特的穿戴习俗是由特定的海洋环境,特殊的海洋生产方式形成的,也是由其当地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作为"非遗"的蟳埔女服饰,不仅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同时也体现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多元性。文章从传统与时尚设计相结合,数字化设计传播,服饰文化的旅游,新海丝之路的建设等方面探讨"非遗"蟳埔女服饰习俗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7.
成就报道作为党报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面对风起云涌的都市类报纸、新媒体的冲击,如何摆脱老套、沉闷的“老面孔”?如何通过求新求变和“放下架子”,真正做到宣传典型,引领舆论?本文以《西藏日报》迎接十八大专栏《幸福高原·合家欢》为例,结合实操经验,浅谈成就报道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间的理想关系及实际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研究涉及的对象基本契合。民俗学研究属于形而上,非遗保护属于形而下,二者间的理想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然而,实际状况却并远非如此。就实际状况看,非遗保护不仅未能给民俗学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反而妨碍了民俗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这种妨碍或损害大致有三:各色人等流入了民俗学队伍,使这支队伍芜杂不菁;一些民俗学者降低学术品位,沦为地方争夺文化资源的工具;在非遗保护运动中,许多民俗学人无心踏踏实实做学问,也有人为"保护"一叶障目,失去了深入思考理论问题的能力,一些民俗学者的思想观点非常肤浅和幼稚,反映出民俗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未升反降。  相似文献   

9.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是传统文化由传统方法保护转变为特殊权利方法保护的例证,也为西藏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范式。格萨尔、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西藏实施公约义务的有力实证。但应看到的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和保护措施不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属不清的现实,因而,像《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样的地方性立法,不但是传承与发展西藏传统文化的自身需要,也符合创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法律架构的终极诉求。  相似文献   

10.
张小军  徐琨 《河北学刊》2014,(2):216-2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随之增加。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深入探究河北省音乐类"非遗"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以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已经结束,效果显著,但在各地的"非遗"普查验收时却有一个共同存在的问题:影像资料较少,且拍摄视角多数都偏移了"非遗"的特性。对于"非遗"的"保存"来说,最真实、最有效、最方便、最节约、最到位的方法非数码影像记录莫属。有了影像资料,可以作为学习的资料和模本,不仅不必担心传承断链,还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再请专家整理、研究、挖掘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古剧种梨园戏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当下都市剧场化的文化情境中,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剧种面临着传承危机。原汁原味复原表演艺术,通过团带班、师传徒方式沿袭严格的师承传统,辅以戏曲资料,挖掘恢复传统折子戏,是保护传承剧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韩桂英 《理论界》2014,(7):47-4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是阜新市"非遗"项目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中,以蒙古贞(也称蒙古勒津)蒙古族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非遗"为众多。本文认真总结了蒙古贞"非遗"挖掘、保护的阶段性成果,揭示了当下蒙古贞"非遗"挖掘、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站在阜新市全市"非遗"工作的角度,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蒙古贞少数民族"非遗"挖掘、保护的有效对策,有望为蒙古贞少数民族全力推进"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尽一份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定族群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文化资源,其"活态性"特征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融入新的文化理念、精神内涵。非遗资源的产权确认与产权交易,离不开非遗资源的创新创造,离不开创意成果的市场转换。当下,有必要依循非遗资源"公权"与"私权"并存的法律属性,结合非遗资源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尊重非遗、保证非遗传承"原真性"的基础上,以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内容,关注核心技艺与核心意蕴的产权确认、产权授权和交易监管,确定产权交易的基本原则,以保护与发展并存的理念,展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资源效益,守护私权权益。  相似文献   

1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如何把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进行规范的学术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非遗"事业,学者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赵宗福先生的《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一文,以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为个案,在重新鉴定花儿的族属、价值、花儿会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学者的责任和理论追求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对"非遗"保护中所具有的学术研究的范式意义,做一较为系统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即重视"女子问题",讨论却难以展开。2卷1号刊出"新青年记者启事",以《女子问题》专栏向女性征稿,所发文章几乎相一致把现代女性定位于"贤妻良母"。《新青年》进入北京大学后,"贞操问题"有如疾风暴雨式的讨论,触及了妇女更为根本的境遇及其文化根源,提出女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胡适执编的6卷4号,在与质疑破"贞操道德"之声的商榷中加强了"立人"之旨归。历时四年一波三折的"女子问题"讨论的付诸实践,重要成果之一是"她"字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引发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由于其研究过程注重以"他者"的视角来反观、诠释和重构文化,使其既具有对文化的人文关怀,又具有应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因此成为了"非遗"研究的基本学科起点。以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非遗"进行发掘、解构和重构,实现民众对"非遗"及其生态系统的有效认知,搭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是包括人类学在内的"非遗"学者群体应有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要注重原生态本质的保护,又要将其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当今社会,贴近广大民众的生活,适合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把井陉拉花改编为大众健身操的设想,探讨如何使非遗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与保护问题.将井陉拉花改编成广大民众参与的健身操,引入全民健身的范畴之中,既可以达到传承与保护"非遗"的功效,亦可达到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晚出之《古学考》与《新学伪经考》、晚出之《知圣篇》与《孔子改制考》之间的比较中探讨廖康学术交涉公案,是流行的但却是很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习惯。由廖平指控与厘定说法的前后变迁之迹入手,可以发现廖氏最早提出此诉讼公案的文献《经话甲编》(出版于1897年)并没有涉及到对《孔子改制考》的指控,而只是针对《新学伪经考》而发。《四益馆经学四变记》节本(刊发于1913年)始将《孔子改制考》一并列为指控对象,并重新界定廖平自己的著述"两篇"与康有为的著述"两考"之间一一对应的"祖述"关系,此说之得失与影响甚为复杂。通过廖康羊城之会稍早前的文献(《〈知圣篇〉自序》、江瀚《与廖季平论〈今古学考〉书》、刘子雄日记),可以澄清羊城之会廖康学术交涉系围绕稿本《知圣篇》及其"谈论"而展开的基本事实。所谓廖平还有《辟刘篇》交与康有为过目,或没有"两篇"中的任何一篇提供给康氏以及所谓廖平影响康有为全面转向今文经学只限于"谈论"或"谈话"的说法,均非确论。廖平对康有为的影响主要在于:"新学伪经"说之偷意与升级版"孔子改制"论之截获。所谓升级版"孔子改制"论,以主张"六经皆孔子所自造",及主张经典所传"唐虞夏商周一切制度事实",皆非真"制度事实",实为孔子之托古改制,这两点为核心内容,如张之洞所称"此说乃近日《公羊》家新说",创自廖平,而为康有为所承袭;与《教学通义》、《民功篇》等康氏早期文献所述本于常州公羊学派的"孔子改制"论述大为不同。廖平缘于因应康有为隐没自己的启发权而衍生出防卫过当之论,对康有为也有伤害,也是本案迷雾重重的一大要因,但是康有为方面的责任更大、所当反省之处更为严重,他那一切伪托的作风对儒学的破坏性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时至今日已近十年,在"非遗"保护的实践中,在贯彻和落实保护方针的过程中,"非遗"保护呈现出众多有待解决的"实践命题"。本文以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为依据,以"非遗"为主体,解读"非遗"保护中"十六字"方针"合理利用"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