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主要代表,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思想中认为语法研究是探索哲学本质的唯一途径,是哲学研究的核心。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的意义上使用"深层语法"这一概念,认为"深层语法"是对出现于语言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内在的分析,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的描述。他指出只有通过以生活方式为基础的深层语法分析才能消除哲学困惑,匡正人们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角度对道家的语言思想进行论述,阐释老庄语哲思想中的言意观,论证老庄关于“言”与“意”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结构并解构中国古代诗歌的“言意之困”,从而拓展老庄言意观的哲学和美学意义,扩展中国诗歌阐释学阐释向度。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时代命题从"言意之辨"向"言文之争"的转换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出发点从言意矛盾到启蒙国民,二是解决方案从立象尽意到言文一致,三是立足点从工具观念到本体意识。语言意识嬗变的得与失,也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一旦所表达的含意得到正确的表述理解、领悟 ,就可以不再依赖于语言外壳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言意观 :得“意”而忘“言”。本文简略回顾这一传统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并分析其成因 ,试图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变这一角度来阐释中西言意观的融通潜势。  相似文献   

5.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诗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朦胧。但随着白话地位日隆,深受欧化影响的现代汉语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质料,传统诗歌韵味受到冲击,"具体"、"晦涩"成了现代汉诗中常见的韵味。韵味由语言创造,汉语中的欧化,尤其是精密化、语法化和逻辑化对汉诗韵味消解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言、象、意三者关系的探讨肇始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端,经魏晋“言意之辨”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哲学新方法和流派的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和语言学转向,意义问题更贯穿了从现象学、解释学到分析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各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带来了知识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全新革命。借助分属于“欧陆人文哲学”与“英关分析哲学”两大传统中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的语言哲学之思,就人与世界、语言与人、文学与世界等诸多关系上的揭橥,使得在言、象、意问题上取得了全新的审视与启悟。  相似文献   

7.
梳理了对语言模糊性根源的研究,分析了古典范畴理论在语言范畴化中的缺陷及其原因;根据罗什的"原型范畴"理论和泰勒的语法范畴理论,认为语法范畴具有模糊性;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提出语法范畴化的理论,剖析了语法范畴模糊性的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8.
"言不尽意"由最初的哲学和语言学范畴延伸至文学艺术领域,它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言辞表达意旨的局限性,是文学创作面临的一大困境,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留白"技法来处理"言"与"意"之间微妙而又驳杂的关系,唤起读者联想的艺术空间,达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民族化、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象、意范畴。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象与意义、意境是言与意、象与意的关系。言尽象与不尽象、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推致“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得与忘之间 ,若就一体圆融的不同层面而言 ,如形象世界与意境世界、在场世界与不在场世界等 ,都是融突而和合的 ,不能“执著”一面而否定另一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字、语法的角度论述中西两种文化模式的差异。汉语属表意文,"形"、"意"相连而"形"、"音"分离,汉语句式重意合;而英语属表音文,"形"、"音"相连,而"形"、"意"脱离,西语句式重形合。中英语言的差异对中西两种文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汉民族特有的注重形象,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综合思维和重集体主义、倡导中庸思想的文化模式;而西方民族则形成了重视抽象,习惯于从事物的个体分析到整体把握的演绎思维及重个人主义和倾向于把一切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因其产生的特殊性及自身特点,已经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新兴媒体语言。从网络语言的形成发展过程看,大多经历了外延与内涵的变异。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从罗兰.巴特的外延与内涵理论出发,研究网络语言外延与内涵的变异。研究表明其变异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外延不变,内涵有变;二是内涵不变,外延有变;三是外延与内涵都有变。最后从简约性、生动性和社会性三方面分析了其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是理论创新的过程.1938年10月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党的十七大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关键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整个历史过程,解读并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少古人对杂文的内涵和外延有过一定程度的揭示,但很不全面。纵观古代有关杂文的思想资料和绵延数千年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杂文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物象是唐五代诗格重点讨论的话题。唐五代诗格以“内、外意”分析物象,按物象的讽谕意义对物象进行分类列举归纳,并以此示人以象显意的做诗之法和“执象指意”的解诗之法。唐五代诗格的物象理论是对诗歌物象的全面清理和总结,反映了这一时期诗歌理论的细化,在诗学史上是第一次,因而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这一理论对宋人的说诗风气和诗歌注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回答方式、信息结构和概念等角度探讨"文学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学"两种问句是否相同。从回答方式看,两种问句都能够用"文学(就)是B"或"B(就)是文学"回答,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追求的是相同的东西;从信息结构来看,"文学"对于问话人来说是已知信息,他已经知道有"文学"这个东西存在,只是他不知道是什么,因此用两种问句追问"文学"的含义,从这一点来看两种问句所追求的还是相同的东西。另一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什么"只能描述事物的既定形态而不能追问事物的定义,文章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个句式完全可以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定义);而"什么是"除了追问事物概念的内涵外亦可追问其外延。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素描”在艺术教学中 ,对学生认识、造型、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以及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错误性理解素描的现象 ,提出给素描“概念”定位。力图从素描的内涵与外延、基础与技法、客观与主观等方面确定概念 ,提高对“素描教学”的本质了解 ,从宏观高度掌握素描艺术的规律性和方法性。  相似文献   

17.
浅议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差异,说明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民族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汇的差异,对克服中西文化冲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眠空》具备的三重意蕴:深邃、空静、超离——宗教哲学与修行意蕴;冷峻、理性、深切——现实观察与剖析意蕴;紧迫、及时、投入——爱的践行与承担意蕴.认为,某种程度上《眠空》是一本有关修行的书,体现了作为精神修行者对心灵平衡自足道路的执着探索.  相似文献   

19.
哲学终结问题曾倍受哲学界关注,但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本身的内涵少有清理.本文从认识论、存在论和语言论三个维度清理了这一问题,厘清了三种不同形态的哲学终结话语的特定内涵,并思考了由此衍生的西方哲学的三个根本性问题,揭示了哲学终结话语的特定隐喻性内涵.  相似文献   

20.
汉语法学命题(概念)的提出,在法学方法视角,可予以多层面的分析和观察。其中语境视角的条件和预设、修辞视角的摹状和设问、逻辑视角的判断和推论等是在方法论立场上分析该命题能否成立的主要途径。基于如上三种方法和思路,尝试对汉语法学命题成立与否的语境、修辞和逻辑进行三维的处理和论析。在语境方面,汉语法学的文内语境涉及语言运用、语言运用者、华人法学和汉语运用者法学、本土表达和继受表达等问题的界定,而其文外语境则涉及汉语世界的法学家对汉语法学有所创造的功利一价值期待。在修辞方面,对汉语法学一词,可以借用摹状、双关和设问三个方面的修辞格进行深入剖析。在逻辑方面,汉语法学无论从概念(内涵和外延)、判断(真假),还是从推论视角,都有其独特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