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是澄清对庄子的曲解和误解的时候了! 《庄子·逍遥游》是先秦散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我国篇章繁富的哲理散文中最优美的作品。 拙见以为:在我国发育得并不充分的浪漫主义诗文遗产中(我国文人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流的),这篇《逍遥游》完全可以与《离骚》媲美,但是它比《离骚》,更难理解十倍。因为《离骚》作为我国第一首最成功的政治抒情诗和爱国主义文学杰作,是屈原志洁、行  相似文献   

2.
《离骚》主题探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小禄 《云梦学刊》2006,27(1):44-47
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性。在《离骚》的多元多层主题中“,忠君爱国”主题局限于政治层面,不能成为与屈原的原型性人格“清洁”相对应的原主题。《离骚》的原主题是“求索”。  相似文献   

3.
张晓丹 《理论界》2008,(7):110-111
学术界传统说法认为屈原作品中“沅湘”一词指的是沅水和湘水。而作者认为“沅湘”这一地名,不是指沅水和湘水,而是指屈原的被放地江湘会流处一带。屈原正是在这里创作了《怀沙》与《离骚》。  相似文献   

4.
《离骚》奠定了我国迁谪文学的审美基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2,23(5):13-17
迁谪文学是我国特殊国情所产生的特殊文学。屈原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迁谪文学的奠基人 ,是他的迁谪经历和叛逆性格使然。屈原的影响 ,主要通过他在作品中塑造的自我形象的人格魅力。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 ,“发愤以抒情” ,为我国迁谪文学奠定了审美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诗歌之敌》《厦门通信》《言论自由的界限》《喝茶》以及《汉文学史纲要》中,对战国时代的诗人屈原与宋玉曾进行多次评论,对于两位诗人思想言行的巨大意义及其不足,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见解。 屈原《离骚》不遵矩度,影响深远 在鲁迅一九二六年写作的《汉文学史纲要》中,屈原与宋玉是列为专篇论述的少数成就卓著的作家。尽管在评述两位诗人的思想与创作时,鲁迅曾具体指出了他们的一些缺点与不足,但直到逝世前一年,还明确表示,“屈原与宋玉,在文学史上还是重要的作家。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究竟有文采”。 屈原的作品较多,鲁迅在评论其创作活动时,除重点论及他的代表作《离骚》以外,仅简略提及他的另一长诗《天问》,认为《天问》是涛人在被楚怀王放逐过程中“彷徨山泽,见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抒愤懑”的产物,指出其由于“所图故事,今多失传,故往往难得其解”,并未对其思想与艺术作细密评析。对于屈原《离骚》,则一再热情洋溢地给予高度评价。 《离骚》问世以后,历来反响不一。“扬之者谓可与日月争光,抑之者且不许与狂狷比迹”。鲁迅认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作者研究屈骚情思、艺术方式、风格发展的系列论文之二。是《论屈原早期创作特色》的续篇。对屈原中期创作做了全方位动态考察。汉北“三年”之放是屈原创作高峰。此期屈原传世作品最多、质量最高、最能体现诗人艺术个性。本期创作分四个发展步骤:(一)《九歌》。其写作目的有三个不同层次,产生三种不同效应,是民俗本源、国事寄托、身世感喟隐显有别的立体化主题。较诗人以往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个性特征。(二)《思美人》、《抽思》。屈原“恋君情结”滥觞于《九歌》,发展于《思美人》、《抽思》。这两篇愈趋成熟地体现了屈骚个性特征。“香草美人”象征体系、两段一“乱”结构、沉郁缠绵风格都基本定型。(三)《离骚》。它最能体现屈骚个性特征。忧愤深广的情思,直陈其事、香草美人象征体系、神话故事化系统虚实相生的三维构思和表现手法,回环往复“三致志”抒情方式,沉郁顿挫、风逸缠绵、刚柔相济风格等等,都达到了屈骚艺术成就的极致。(四)《天问》。它是哲理抒情诗。情韵淡化、思理深化,显示出屈骚艺术风格变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离骚》作为赋体文学作品,继承了荀子《赋篇》的“隐”的传统,以“历数”为隐,寄寓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以及改革、更新政治的主张.《离骚》的作者是淮南王刘安,不是屈原,《离骚》是作者应汉武帝之命而作.《离骚》的写作时间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其写作关乎武帝时代诸侯王地位日益微弱,朝廷疑忌日深的形势;作者作为“反王之后”的诸侯王忧谗畏讥,希望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虑,这是《离骚》题旨的重要方面.《离骚》之被认为屈原作,大约源于刘安的托名,托名他人,一方面这是一种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由于《离骚》的以历为隐,表现了作者“改正朔,易服色”的主张,而当时的实际掌权者窦太后反对这种主张,为避不测,作者于是既托名屈原又将“历事”隐去.  相似文献   

8.
屈原是作为浪漫主义的伟大作家而著名的。但屈原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在作品中真实地描绘和反映了当时的时代与人物,他的作品是浸透着爱国精神的宏伟的楚国历史画卷。一怀王在位三十年,屈原的创作正处于旺盛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作前期。屈原在顷襄王时期生活了约二十一年,也写了大量的诗篇,这个时期我们称为创作后期。屈原在前期和后期都写作了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但主要写作于后期。“九歌”中有两篇现实主义的诗作。《礼魂》一篇虽是送神曲,但“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则是如实地描绘巫女在鼓声中递花、唱歌的热闹场面。《国殇》一篇尽管  相似文献   

9.
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骚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派别,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历代文论家经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但是尽管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我国古代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辨骚》篇中的观点却仍为其中最精辟的见解之一。那么,刘勰在这篇文章中到底是怎样地评论屈原及其为代表的骚体文学呢? “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首先,作为文艺理论家的刘勰,热情地赞扬了屈原及其作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地肯定了骚体诗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0.
前人《风》《骚》并称,把屈原的作品看得同《诗经》一样重要;其实,用“踵事增华”的观点看,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已大大超过了《诗经》。发展了“比兴”手法,就是其中显著的一例。东汉王逸就已认识到了这点,他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是“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些见解,对引导后人研究屈原对“比兴”的发展,起过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个作家是怎样进入创作过程的?无数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它往往是由于情感的推动。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平也。”《水浒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李贽说:“《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可见《离骚》和《水浒传》都是作者强烈的感情驱使的结果。当代一些作家也有与此相同的创作体验。曹禺说他写《雷雨》时,“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杨朔写《三千里江山》时,也是“感情逼迫我要去描写他们,  相似文献   

12.
历来研究屈原的学者都重视《离骚》而忽视《远游》,一则以为《远游》非屈原所作;二则以为《远游》多言神仙,其实《远游》也是屈原的作品,也同样应该受到重视。若说神仙思想,《离骚》同样有较明显的神仙思想。学者们多注重《离骚》所表现的坚持直道、“九死不悔”的精神,而忽略了它巫术神仙方面的内容,其实神仙思想并无损于屈原的伟大。以下就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离骚》、《远游》同为屈原作品《远游》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屈原,学术界颇多争议,但若将《离骚》与《远游》细加比较,便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内容上看,《离骚…  相似文献   

13.
刘勰对屈原作品浪漫主义特色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对屈原作品浪漫主义特色的评价,在学术界过去一直存在着分歧。一些同志认为刘勰对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是反对的、排斥的。最近又有同志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对上述观点更进一步加以发挥,而且说得更为尖锐:“刘勰既不深刻理解浪漫主义这种创作方法,又不赞成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相反,他是采取对浪漫主义排斥的态度。”①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何理解刘勰对屈原作品浪漫主义特色的评价,关系到对刘勰文艺  相似文献   

14.
<正>位于我们青海西南部的昆仑山,以其横空出世、莽荡辽阔而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它便犹如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一样,成了众神聚集的地方.《山海经》说它是“帝之下都”,有“天枢”、“天门”,为“百神之所在”.因此,昆仑山不仅是江河的源头,它还是我国神话的一大源头呢!从古老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到后来的“白娘子盗仙草”,无不与昆仑山有关.而保存昆仑神话最多的典籍,则应算是屈赋了,它比《山海经》、《淮南子》中记录的昆仑神话还多,以至使大学问家、大考据家朱熹“疑《山海经》、《淮南子》二书,皆缘《天问》而作”①.这“疑”虽说不对.但它却可借以说明屈原《天问》保存神话之丰富,而《天问》所保存的神话,又“大都是昆仑区的故事”②.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是一个浪漫主义大家,一生坎坷,命运多蹇,其作品往往借助神话来抒发他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篇篇都有神话,特别是昆仑神话.下面分别叙说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屈原“虽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谗贼,于是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仙,呼龙虬,思(女失)女,申纾其心”③.诗中曰:  相似文献   

15.
以君臣之道和圣人之经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始终是封建社会特别是两汉文学评论的一条规律。两汉对《离骚》或褒或贬的论争及这场论争在后代的延续,其焦点就是《离骚》是否背君臣之道,离圣人之经。今天看来,《离骚》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浪漫主义的瑰奇虚幻写法,这些在文学史上引起论争的焦点,正是《离骚》的成就和特色,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屈原《离骚》写成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离骚》作于楚怀王中期,即屈原遭谗被疏以后。这是自司马迁以来传统的说法。在文学史专家当中,陆侃如、冯沅君、林庚等先生也持此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楚怀王早期也曾想任用屈原,和他有‘成言’,答应屈原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怀王周围的许多大臣都是一些代表反动势力的守旧派人物他们伺机陷害屈原,怀王后来竟听了他们的谗言。屈原在被排斥之后到了汉北,写了《抽思》和《思美人》。接着他又愤而写《离骚》。”实际上也是这种意见。  相似文献   

17.
对扬雄的《反离骚》,古代一些文艺理论家多有论争。现在,也还有人对扬雄提出批评。例如王文生同志就认为扬雄等人是“首先举起儒家道德原则的旗帜而集中攻击屈原作品的思想性”,而扬雄与班固“对屈原作品的否定”,都是“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偏见”)《两汉的文学理论批评》,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辑)。而另外一些同志则又认为扬雄写《反离骚》,“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他又有道家思想的影响”(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这些  相似文献   

18.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光辉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人们研究《离骚》的内容、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获得很大的成就,但对《离骚》的写作地点与作品年代一直不能定论,有损《离骚》作品的完整性。千百年来,《离骚》爱好者针对这个问题曾展开过研究讨论,得出如下几种不同的结论。一、《离骚》是屈原被楚怀王初次疏远时所作,地点当在郢都。主此说者以班固、王逸、朱熹为代表。二、《离骚》是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他对后世的伟大而长远的影响,实在可与希腊的荷马、意大利的但丁相媲美。”(郭沫若《屈原考》) 《离骚》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单以其扩大、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传统,运用  相似文献   

20.
《楚辞》的浪漫主义,以《离骚》为代表,突出地表现了“奇美的想象”;以《招魂》为代表,突出地表现了“险怪的想象”。“奇美的想象”和“险怪的想象”是《楚辞》浪漫主义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有必要把这两种不同风格加以考察,找出它们在文学史上的演化轨迹,以便更好地评价楚辞的贡献和影响。一在《楚辞》中,奇美的想象首先创造了屈原美的人格。屈原希望在楚国实现他的“美政”理想,最终使楚国统一中国。为此,他在服饰、行为、生活、环境、精神世界等各个方面都突出“奇美”二字,以培养自己实现“美政”所必须具备的“内美”、“修能”。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