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2.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性”,这是个非常难做的题目。SO年代初讨论现代派问题时,有人说现代派就是现代化,就有“现代性”(我认为“现性”、“当代性”两词并无区别)。又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最先进,以它为指导的文学最具“现代性”。这样的讨论,只好木了了之。无论是拿外部什么时髦的东西,或者自己主观上制订出若干条条,做“当代性”的标准,用以衡量、评论、说明中国新文学,都是非常困难的。文学研究的任务,是从事实出发,在尽可能真实详尽的事实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科学判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个工作做得好,自然反过来对现实会有指导的…  相似文献   

4.
延安文艺与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在描述本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时,惯于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称此前的文学为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称此后的为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的文学。尽管近年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论开始被接受,但在对具体文学运动,尤其是对世纪中叶文学思潮的讨论中,许多学者仍习惯用传统提法。如将发生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延安文艺”、“解放区文学”认作现代文学(新民主主义文学),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认作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当然,“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从大的方面来说,不失为一种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意识"与"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杨 《江汉论坛》2002,(3):80-8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所谓的“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重新变成了一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在接连参加几次有关的学术讨论会的过程中,置身于辩论激烈的会场,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因为这样的场景在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在80年代,“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根本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甚至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它们都会被毫不犹豫地忽略乃至省略。在80年代的文学史叙述中,公式化概念化、政治化的“文革文学”,乃至“十七年学”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  相似文献   

6.
为了认真总结新时期文学15年来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展望90年代文学的发展态势,研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摆在文学面前的一系列新任务新课题。上海交通大学文学艺术系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浙江省富阳县文联协办,五月上旬在富阳召开了为期5天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走向”学  相似文献   

7.
说到“十七年文学”,至今还是有人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型构之中,仍然以政治/艺术的两极对立的评价模式,简单地否定其所具有的文学史研究价值,因其强烈的政治色彩而将它与“文革文学”一起摒弃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之外,不承认它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连续性。我认为,孤立地从所谓的“文学性”或“审美价值”的单一角度来处理“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显然是意义不大的。因为所谓的“文学性”或“审美价值”本身就是需要质疑的。什么样的“文学性”或“审美价值”?这样一种标准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历史地形成的?即…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新中国文学50年研讨会于1998年11月9日至13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着“新中国文学50年”的总主题,就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进、经验与教训,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对新中国文学50年的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9.
香港文学研究的对象,是香港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潮、社团流派等等,但主要是文学作品。有相当多的人认为,“50年代之前,具有‘个性’的香港文学,尚未具体形成”,此前的文学只不过是中国新文学在香港的直接延伸,具有“香港个性”的香港文学要在5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和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提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整体概念有着充足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应该说,自由主义文学概念,如同“民主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七会主义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法西斯主义文学”一样,是一个从外部概括文学现象的提法,或者说是一个文学社会学概念。自由主义文学是针对中国现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色彩较浓、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现象所作的一种社会学概括,是对原有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学概括的一个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提这一概念并注…  相似文献   

11.
肇始于新中国成立的十七年文学对女性文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相对独异的时期,它一方面担负着某种“无性化”的指责,另一方面则以众多的革命女性形象塑造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传统,使一种“新社会意识”真正走向广大农村。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试图在“革命”文化的背景上来考察“五四”启蒙主义与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启蒙的关系,因为当革命话语抑制了知识分子的启蒙信念时,反而使性别问题更见突出。一女性成为革命作家的叙述中心并不是从十七年文学开始的,它在40年代的战争文学里已经有了明确的表露。钱理群在《“流亡者文学”的心理指归…  相似文献   

12.
夏志清曾说中国现代文学充满了感时忧国的精神,中国现代作家“非常感怀中国的问题,无情地刻划国内的黑暗和腐败”,“中国作家的展望,从逾越中国的范畴”,刻意表现中国的困厄及拯救的希望。这个论断是符合ZO世纪初至SO年代中期以前的中国文学实际的(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文学除外)。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SO年代初,中国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与中国政治溶为一体的色彩。作家大抵带着赤诚的拯救国家、改造国家的理想从事创作,大抵对于国家现实的改革、未来的发展存有一套方案或设想。最显著的标志是:作家往往企图借文学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抱…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茅盾的《子夜》和“新感觉派”的创作,开始把工业文明带给上海的电、光、声、色作为描写对象,成为中国现代城市文学的滥觞,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都市文明有了新一轮的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现代都市的形象、经济运...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国内文艺理论和批评界积极关注文坛现实,呈现出活跃之势.在文坛颇具实力和影响的《文艺争鸣》和《钟山》两家刊物,联合推出了“新状态文学”,推动创作,组织研讨,引起了人们的热烈关注.《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文摘报》等十余家报刊对此作了报道.“新状态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现实的必然性.时值90年代中期,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和深入改革,中国文化的深刻转型已日益显露出不同以往的“新状态”,中国文坛和文学发展在经历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惑和调整之后,也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示着重新获取的信心和活力.一大批长篇新作的问世和规模广泛的新散文创作热潮,表明着文学对90年代新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状态的极大敏感,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出现了不同于80年代文学的一种整体性的新趋势.“新状态文学”即是对时下文坛出现的新创作趋势的一种把握和描述的企图,它旗帜鲜明地宣布了告别80年代文学,倡导文学直面90年代新的生活,鼓励探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时期的文学必定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这不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意愿。尽管80年代语破天惊地呼唤“文学向内转”,却远不及90年代社会转型对文学转型的冲击与推动,于是,文学的一个发展阶段被划上了句号──新时期文学结束了。随之,转型期文学已成定局。社会的转型一天天明朗,市场经济在转型中一步步开始运作,顺应这一时代的发展方向,文学的转型逐渐露出端倪,呈现出其作为这一时代特有产物的特征。少数民族文学也与这个文学时代同步,一起进入转型期,没有也不可能有道出这个转型的丝毫余地。90年代的社会转型对文学的影响是从外部开…  相似文献   

16.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法俄文学与文学研究会文学主张的演进刘平清“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社团之一。文学“为人生”,是它们文学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这一文学观有密切联系的现实主义是它们所提倡的创作方法。这两项内容。构成了后人心目中的“文学研究会”的主体形象。但...  相似文献   

18.
两部长篇小说给女性文学的启示──兼论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风貌金燕玉两位女性教授作家在1993年不约而同地捧出了两部长篇力作:王晓玉的《紫藤花园》,马瑞芳的《蓝眼睛·黑眼睛》。1993年是一个颇为奇特的文学年代,神圣的创作开始变成被“炒”的对象,某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张俊才、李扬合作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一书,堪称力作。该书的学术价值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我更为看重的是充溢在全书中的“让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精神。 《主潮》一书依次论述了20世纪出现的如下七种文学主潮:世纪初的新民文学主潮、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文学主潮、30年代的革命文学主潮、40年代的救亡文学主潮、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0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学评论杂志社和厦门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了“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就文学的新理性精神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现在将有关代表性观点整理成文发表,以进一步推动这个问题的讨论。新理性精神是钱中文先生倡导的新的文化和文学观念。新理性精神的命题和思想之所以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首先在于它切中了困扰着当代中国人、也困扰着文学界的中心问题,这就是以什么心态面对现代性和以什么精神面貌走向现代社会的问题。中国社会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现代性,而现代性的核心是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