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清华简《芮良夫毖》与《诗经·大雅》作品相仿,考察其篇名“毖”字的字源本义及其在《诗经》《尚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毖”应是西周儆戒类诗的统称;西周重视谏戒的政治文化思想是孕育并产生“毖”诗的土壤,“毖”诗是应西周祭祀礼仪和谏戒制度之需,不断被创作出来的。“毖”诗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与充满批判意识的政治怨刺诗不同。《诗经》中有不少类似主题的诗歌,当属于“毖”诗范畴。长于说理,多用赋的表现手法,形式上有明确的创作对象以及使用套语、格式化语言,是“毖”诗体式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姚小鸥 《中州学刊》2014,(5):145-14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收有韵文一篇,共二十八支简,满简书写三十字左右。整理者依内容及古书命名惯例,名之为《芮良夫毖》。赵平安教授等认为《芮良夫毖》当为《尚书》类文献,但笔者认为当属《诗经》类文献。依据《毛诗序》分"大序""小序"推理,《芮良夫毖》前之"序"可称为"小序",为先秦《诗序》之遗存。而对比"小序"再考《芮良夫毖》正文,可确认其中有《诗经》诸篇常见之笔法。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清华简《芮夫良毖》系芮良夫进献天子的规谏之作。其所立论,源于该篇《小序》"厥辟"一语之训释。如果深入研究《诗》《书》中的相关内容,则《芮良夫毖·小序》中的"厥辟"应当指诸侯,而非目前学界多数论者所言之周天子。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关内容的综合研究,可知芮良夫的政治身份为周天子一人之下的执政卿士,《芮良夫毖》为芮良夫诰教诸侯及御事的诗篇。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芮良夫毖》开篇四十字系先秦"诗序"遗存,其诗学性质与《毛诗》"小序"相当,可以称为《芮良夫毖·小序》。序文的主要部分采撷或化用诗篇文句组织而成,其中对于诗篇的说解,不仅仅深入诗篇文本,而且对于诗篇的创作背景也有交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篇。这种书写特征在《毛诗序》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考较《芮良夫毖·小序》与《毛诗》"小序"的书写体例,讨论早期"诗序"的若干特点,对于先秦时期《诗》学传承的勾勒,乃至进一步探讨《毛诗序》的形成过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诗》论中蕴涵着两类诗学形态 :象征型诗学范式与直感型诗学范式。前者以先秦用《诗》和汉儒注《诗》中的“兴”论为理论资源 ;后者以新起的“感物”诗和“感物”说为言说语境 ,并吸收了直感型“兴”论的审美经验。从诗学范式切入 ,有助于全面认识《文心雕龙》《诗》论的内涵 ,并超越“政教”与“抒情”的新旧之争 ,充分估量两种诗学范式价值的自足性和普遍性 ,拓展“龙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3,(6):91-95
"六诗"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历史上对于六诗研究有很多争议,大体分为"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六诗皆体皆用说",本文结合上古人类学"诗"字语义及发展来考察六诗整体艺术形态,六诗是具有历史流动性的综合礼俗仪式乐歌,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形态及功能有所变化:在巫术仪式文化中六诗的内容主要是占卜祝辞;在祭祀仪式文化中其内容主要是祭祖颂歌,而在礼乐文化中,其内容主要是不同典礼场合演奏的礼乐歌辞。《周礼》中"六诗"的概念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步生成、丰富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7.
严羽的辨体批评理论主要在《诗辨》和《答吴景仙书》两章中构建和运用,而辨体理念则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从而使辨体批评成为理解诸如"熟参、妙悟、兴趣、以盛唐为法、以禅喻诗"等范畴命题的关键。在论述其辨体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对"以禅喻诗"、"诗之宗旨"以及严羽的"自负、自矜"等论题的界定与传统主流学术观点出现了歧异,其目的在于从一种新的视角阐释古老的文学命题。  相似文献   

8.
西周人引《诗》作为君王施政比照;春秋人的歌《诗》、赋《诗》、引《诗》活动扩大了《诗》的社会适用范围,《诗》的社会工具性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从而引发了《诗》学观从"以《诗》为史"到"以《诗》为训"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中国古代文论巨著,其蕴含的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文学、美学、逻辑学内涵根植于中国文学悠久的历史土壤中。以西方现代文学阐释学理论(对话论、阅读论、意义论、空白论)为整体参照系,具体运用视域融合、效果历史、阐释范式等理论要点,绘制《文心雕龙》的阐释路线图,将西方现代阐释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探析有关《文心雕龙》研究走过的足迹,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有益实践,为《文心雕龙》的阐释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10.
孔子删《诗》之说,起源于司马子长。《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 对于孔子删《诗》之说,唐以前历代儒生都没有提出过相反的意见。唐人孔颖达在对“书传所引之诗”进行反复考证后,首先对“古者,<诗>三千余篇”提出了异议,实际上是对孔子删《诗》之说持否定态度。宋以后,对孔子删《诗》之说进行考证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朱熹认为,孔子只对《诗》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刊定,而不曾删《诗》。叶水心非常同意这个意见,他说:“<诗>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但当时持相反意见的也大有人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不同意孔颖达的意见。他说:“以<诗谱>推之,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有二十余君而取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三千?”邵雍也说:“诸侯千有余国,<风>取十五;西周十有二王,<雅>取其六。”现代学者  相似文献   

11.
历代注解《诗》者,均将《大雅·生民》之"寘之隘巷"理解为姜嫄将婴孩弃于狭隘的巷子中,这种解释存在诸多疑点。通过对比《诗经》"寘"、"弃"的含义、考证"巷"的含义、探寻古代诞子习俗,文章认为"巷"有居所、院落义,《生民》篇"隘巷"实指畜圈,姜嫄"寘子"属某种神圣仪式,而非遗弃后稷,后代对姜嫄生子情节的转述已脱离《生民》篇本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青铜器的大量出土,现已发现两周时期百字以上铭文400篇之多,其中最长的一篇《毛公鼎》铭文长达499字。这些长篇铭文记事完整,叙事清晰,语言简炼,其中可见早期中国文体的发源情况:青铜铭文中祈福的嘏辞,是祝体文学的发源之一;两周时期的"诰"体铭文,与《尚书》六体之一的"诰"体的写作内容和行文方式是一致的;西周中晚期册命制度的建立,催生了"命"体铭文的成熟并形成模式化的写作方式;"铭者自铭",铭文的颂赞本质是中国早期"颂"体文学的活头源水;铭文的箴刺鉴诫功能为古代"箴"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两周铜器铭文以其记事的生动丰富和写作的不同方式,成为中国古代不同文体的滥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青年》研究大多集中在边缘研究上,出现了《新青年》研究的散射状态,因此,主流研究亟待深化等问题便会引起学界的关注。实际上《新青年》范式研究是《新青年》研究的新视野。《新青年》作为“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于1915年至1926年间为同仁团体“提出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对传统进行重新估价以创造一种新文化,这就是《新青年》范式。《新青年》范式研究并不是平面化的研究,而是对《新青年》的核心问题进行带有立体交叉的学科性质的思考。因此,单维的探讨虽可获局部的精细深入,但却无法给出整体的科学阐解。范式研究便会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同志的《女神》,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它开一代诗风,为我国新诗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新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显著的地位。《女神》中部分诗篇,曾于一九一九——一九二○年刊登于上海《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上。作者编集成书时,取名《女神》,并写了《序诗》。初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发行,列为创造社丛书之第一种。初版本《女神》,分三辑:第一辑收《女神之再生》等三部诗剧;第二辑下分“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收诗十篇;第三辑下分“爱神之什”(收诗十篇)、“春蚕之什”(收诗八篇)、“归国吟”(收诗五篇) ;连同《序诗》,全书共五十七篇。  相似文献   

15.
<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后人对它的阐释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选择孔子与鲁迅论《诗》的理由是:孔子对《诗经》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具有开创范式的意义,自汉代之后,《诗》被尊为《诗经》,是不能被随便解释的,因而在近现代之前,历代对《诗经》的阐释并没有打破孔子论《诗》的范式。而鲁迅论《诗》则打破了孔子论《诗》的范式,而开创了现代的新范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论《诗》对于现代就没有意义了,相反,孔子论《诗》即使对于“反孔”的鲁迅,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晁福林 《文史哲》2011,(3):122-131
上博简《诗论》第29简的简文谓:"《?(卷)而(耳)》,不智(知)人。"知人"是孔子师徒的一个重要政治命题,目的在于知人善任,使贤者为官。简文之义启发我们重新认识《左传》及汉儒的相关论析,其所论《卷耳》诗旨在于写后妃助君主求贤审官,是符合被编定的《诗.周南.卷耳》篇的意蕴的。《卷耳》篇和其他不少《国风》之诗一样,都是王朝遒人"采诗"之后由专门的王朝职官予以整理加工的结果。从根本上来说,原创之诗与整编之诗的不同,乃是造成《卷耳》篇歧义迭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南方谈话》是对改革开放的新诠释与再表态,解决了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具有独创性特征。这一独创性谈话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范式。研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需依托马克思唯物主义,导入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从理论范式创新和实践张力的视角,探讨谈话的缘由、内在逻辑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践张力,对于"范式创新"及"范式转换"的运用及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为"内生"主体自觉力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诗品》的文体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诗品》中丰富的文体概念范畴术语,"文体"范畴的内涵阐释是文体学的基本问题,《诗品》中"文体"一语的集中反复出现尤能见出其文体学价值。二是《诗品》中的辨体理念,包括辨体批评目的、方法和标准等,这与《文心雕龙》有很多相似之处。三是《诗品》的辨体批评思想对后世文论著作尤其是诗学著作诸如《沧浪诗话》和《诗源辨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李学勤 《齐鲁学刊》2002,2(2):90-93
《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 最可能是子夏。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 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 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 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比较清华简《蟋蟀》与今本《诗经?唐风?蟋蟀》,可以看出两诗颇多相似之处:从语言文字上看,《唐风?蟋蟀》有近2/3的文字、近1/2的语句与简文《蟋蟀》相同或相近,说明两诗之间具有渊源关系;从地理背景上看,两诗分别出现于西周时期的宗周、晋国,都运用西土地区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凸显了西土地区相同语境下乐歌的特色,流露出保家卫国、乐生恶死的思想;从创作时间上看,简文《蟋蟀》产生时间较早,《唐风?蟋蟀》作于西周后期周宣王时期,《唐风?蟋蟀》是在简文《蟋蟀》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但两诗在句式、用韵、人称、起兴和主题等方面也存在较多差异,尤其是在主题上,简文《蟋蟀》凸显的是偃武厌战的思想倾向,流露出闵伤士卒庶民的人文精神,《唐风?蟋蟀》主要表达时不我待、及时行乐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