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文言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在方式上是相通的,故"采"对于文言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文言小说创作实际状况,发现文言小说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文言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文言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以上方面,决定了文言小说内容上的"博"、"杂",在结构上的"小"及作家非正统心态三个本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耆夜》既不是所谓西周史官严肃的"记言记事",也不是战国儒士对于古文献的"编纂整理",而是一篇具备古小说文体特征及其要素的战国时期古小说。在清华简《耆夜》文体属性得到确定的前提下,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就可以解决史学界、古典文献学界对其产生的诸如真伪、写作年代等一些争议。同时,清华简《耆夜》中古小说家"拟古诗"的发现也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既揭示了古小说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用诗"辅助叙事的文学现象,也填补了战国散文时代诸子在"诗"创作方面存在的空白,还表明了在官学时代"诗"的生产方式结束之后私学时代"诗"的个人自由创作方式的开启。  相似文献   

3.
在"犹他民族然"的先验认识及"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的普遍选择的双重作用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吸纳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等观点,以神话与传说作为古代小说的源头。但盐谷温的观点并不能有效描述神话与传说向"小说"演进的过程,为此鲁迅将古代小说起源分为"小说"的起源与"小说书"的起源试图予以理清。而囿于中西小说观的不同及文献资料的匮乏,其讨论时往往将古代小说的起源置换成来源,有观念先行、论证不足之嫌。"小说"与"小说书"思想的杂糅,导致《史略》建构以"小说书"为主体的小说史时对古体小说与白话通俗小说各自演进及互相影响等情形的论述,缺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宋元"说话"与"话本"小说的讨论即其显例。还原神话与传说如何成为《史略》探究小说起源的认识过程,对客观理解《史略》乃至中国小说史的编纂,推动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均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话语规范建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命运。20世纪40年代,其小说从最初遭到评论界冷遇,到因契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受到左翼文学评论家与国统区作家领袖的一致赞誉,直至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五六十年代,则因其小说"经验真实"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真实"的标准而遭到强烈批判。其小说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规范在建立过程中的变动、含混与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5.
"小说观念"以小说文体为中心,研究与小说相关的创作观念、价值观念等.小说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通过对小说观念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和批评状况,同时也可以深入地解析民族的和时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浅谈西方古典小说中的元小说倾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形式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经历了快速繁荣的过程,但是元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许多17世纪和18世纪经典作品中.发现和研究经典文学中的元小说痕迹,对于我们充实元小说理论,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更好地评价现代元小说作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起源说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问题 ,自古至今众说纷纭 ,概而论之 ,有八种之多。主要的有 :东汉班固首次提出了“出于稗官”说 ,具有极为重要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唐代刘知几提出小说是“史氏流别” ,此后历代学者不断阐发 ,形成了“源于史传说” ,至今有较大影响。明代胡应麟等人提出的“源于诸子说” ,对后世影响也较大。 2 0世纪初 ,鲁迅提出的起源于“神话与传说”之说 ,在 80年代前最为盛行也最有影响力。 2 0世纪末学术界形成的“多源共生说” ,汲取了诸说之长 ,能够对中国小说的起源和萌生作出比较全面、科学与合理的阐释 ,将会成为今后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小说起源说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起源与小说独立文体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小说的起源和形成,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小说发生学模式,即故事-史书-小说.从叙事意义上说小说起源于故事,而从小说的孕育母体上看也可以说小说起源于史书.从早期小说的类型、题材来分析,作为小说叙事源头的故事大体可以概括为五大类,即神话传说、地理博物传说、宗教迷信故事、历史遗闻、人物逸事.从故事到小说,中间存在着史书这一过渡环节,这是和史书的分化密切相关的.故事向小说独立文体的过渡,存在于史书的分流过程中,当史书分离出一种合乎小说文体的独立文本时,那便意味着小说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叙事理论中,将小说的作者与叙述者相区分、"说"与"看"相区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系列相关研究得以进一步展开的基础。传统小说中的叙述者与作者被认为是合而为一的,与之相伴的是"说"与"看"的合而为一。在从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由二者的合一到二者的分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福楼拜、亨利·詹姆斯、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现代小说这一叙事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首次将《山海经》列入子部小说家类,冠于异闻之首,并称之为"小说之最古者"。其分类的原因仅是道里山川难以考据,依据不足。《山海经》文本形式上篇幅短小;内容蕴含"大道";内容记载具有真实性,神话传说在传播过程中未"变形",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真实性评判标准。这三方面从小说特征上补充了《山海经》列入小说家类的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学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其间文学的叙事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新时期初期的革命现实主义宏大叙事,到先锋小说的宏大隐身与碎片呈现的现代主义叙事,再到走向写实化,最终实现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相交融的跨界叙述。这一叙事的演变,也就是新时期文学在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逐步走向自觉的过程。对这一演变的清理,自然就呈现出新时期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小说最迷人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超越具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涵及深刻的哲理思考,而建构诗意空间则是小说走向艺术深度的必要条件。作家通过诗意空间的拓展以及典型化和意象化的处理,使小说文体更具有诗化的倾向,使小说的意蕴更加博大,精深和优美。  相似文献   

13.
被历来研究者统称为"问题小说"的1919-1921年小说创作中,蕴涵了小说创作思维模式从近代转向现代的发展过程.在廓清"问题小说"概念的同时,也触摸到了小说创作中思维模式转变的脉络.联想思维在小说结构中的普遍运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是这种转变实现的标志.除却社会、历史因素,<随感录>等白话报刊散文的盛极一时对这种转变实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小说“真实现”的变化态势,从单一的现实主义“真实现”发展、嬗变为先锋派、新写实、新生代等多种不同的“真实现”。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展示了新时期文学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新时期社会生活从单一走向丰富的深刻变化,揭示了人们内心世界从服从共性到崇尚个性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古典意义上的临川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典型的南方农耕文化型。”刘国芳作为临川区域的本土作家,与临川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依托临川文化背景,深味临川文化意蕴,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以特有的小说叙述模式表现出一种“诗化语”的特点与平和冲淡的行文风格;他的作品始终折射出一种临川区域文化背景意识,表现出一种儒雅、进取和包容的临川区域文化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叙事主体主要包括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传统小说中二者基本一致,普遍信奉叙述者权威的原则。在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变中,叙事主体以及主体的评价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中西现代小说的内涵不同,导致这些变化也出现了差异:西方现代小说打破了传统“全知叙事”的方式,其主体分化动摇了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向多重评价;中国现代小说摆脱了传统白话“口述”方式的“全知叙事”,基本上仍信奉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显性评价转向隐性评价。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也出现了西方意义上的叙事主体分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视角流动的图式及流速来考察小说叙事方法。限知视角的流动,跳跃及组合可以拓展叙事空间,形成全知视角;视角的流速直接影响小说的叙事节奏,是小说感情基调的决定因素之一。研究小说叙事的深层构造,无论对创作还是阅读都具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前期小说是以浪漫的、"自叙传"式的主观抒情形式为主要文体特征,这种叙述方式,让作家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融成了一体。作者以忧郁哀婉的笔调、典型的抒情方式以及鲜明的现代色彩,使自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形式。郁达夫前期小说的个性化特征,是特定时代客观环境及作家在创作中主动探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人,不是一团抽象的规则下的螺钉螺母,他是肉身,是灵性,是绕过千岩万壑的河流,是永生汹涌澎湃的海洋。人、人性的再生性原则是人类进化的必要步骤。现代文学创作,依旧无法超越人性的迷障,但是,在对它的表现过程中,在人类必要的叙事限制与疆界和创作的自由与解放之间的博弈从来就未停止过,也正是在这过程中,作品与作家的品味、成就高低被凸显出来,人性的试探与小说的温度同时受到检验。  相似文献   

20.
隐喻探源-兼论我国历史上的隐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自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为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课题,而对于隐喻研究的历史大多以西方亚里士多德为源头.从我国历史上的隐喻研究源头看,我国对隐喻的研究与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而且整个研究历史也是比较系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