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曹志勇 《北京纪事》2013,(9):100-102
我家的第一个家用电器 赵本山在小品《实话实说》里有一句经典台词:“结婚时我还有一件家用电器呢——手电筒呗!”引来观众阵阵笑声,笑声中带着酸楚,那是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的笑声。这可是当年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啊!其实,在那个年代,家庭中最称得上正经家用电器的,应该是收音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结婚讲究“三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收音机)”。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众的审美口味正处于既渴望整合又趋于分裂的不稳定状态,中国的电视小品也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赵丽蓉和赵本山的小品往往能在“讽刺”和“被讽刺”这两层意义中互动转换,这样不仅常有出乎观众预料的“意外惊喜”,而且使小品的结构立体化和丰富化。此外,赵丽蓉的创新之路是“小品的综艺化”,使人们的感官与情绪得到更大程度的卷入。赵本山走的是“小品游戏化”的路子,让观众顺理成章的作为“裁判”参与其中。同时他善于从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让小品的喜剧情绪和节奏自始至终保持连贯和统一,其结尾还常以反“团圆”作为一种喜剧卖点。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游戏和狂欢——赵本山小品语言的独特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本山的戏剧小品是基于东北地方性和地方戏语言的游戏性和狂欢化的语言。故意夸大语言的游戏性,赵本山小品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正是这种语言的游戏性表现出的赵本山小品的独特风格.构成了与其他小品的鲜明区别:这种游戏性语言以一种极大的魔力,牢牢地抓住了他的观众。故意夸大地方性语言的俚俗;故意夸大地方戏语言“套”和“篇”的特点,故意突出东北农民歇后语、包袱和俏皮嗑等语言表现方式.这种独特的游戏性语言使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宣泄的格外的酣畅;而这种游戏性语言又生发出另外戏剧所绝对没有的狂欢化艺术效果——使观看他的观众产生出欢笑、大笑和颠狂的笑。  相似文献   

4.
平民化是赵本山小品的精髓,文章着重从赵本山小品的平民化情结、视角、人物与语言等方面对赵本山小品的成功因素及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演小品,还是在电视剧 《刘老根》中,高秀敏和赵本山俨然一对般配的“夫妻”,但 是走到戏外,赵本山就主动让位了,因为赵本山诸多小品和电视剧《刘老根》的幕后创作者——何庆魁才是高秀敏生活中的丈夫。  相似文献   

6.
有益的一提     
元月四日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中国电视小品大赛的颁奖晚会上 ,有个不太被人注意的小插曲 ,却能引起文艺批评界中之人的思考。晚会节目将要结束时 ,来自小品艺术大师赵本山家乡的两位二人转喜剧小品演员登台表现了一个化妆小品 ,晚会主持人德江在演出过程之中 ,特地走过来 ,将反串女角色的齐胸露背的服装向上一提 ,遮住了裸露的脊梁。接下来 ,由本次电视大赛评委会主任、小品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继续演出节目 ,但是他在演出节目之前 ,当众对主持人德江表示了不满。尽管只有短短几句指责德江的话 ,但是给观众带来的震动却是巨大的。给从事文艺批…  相似文献   

7.
小品是中国舞台艺术表演中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小品这种艺术形式是春节联欢晚会所诞生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其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形式。本文以赵本山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经典小品《不差钱》为案例,由语用关联理论分析其语言的幽默性,解读赵本山小品因幽默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赵本山和宋丹丹演出的小品。在这个小品中,丰持人崔永元问他们年轻时足谁追的谁,赵本山说年轻时宋丹丹老是向他暗送秋波,崔永元追问什么足秋波?宋丹丹解释说,所谓的“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相似文献   

9.
本文人物背景:赵本山,1958年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开原莲花乡石嘴沟村,为庄稼院里长大的民间演艺奇才。他表演的喜剧小品妇孺皆知,连续多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喜剧小品因篇幅限制一般不正面表现重大题材,但是它能反映社会心理变迁.黄宏的小品渗透着国家意识形态引导下的"良民"心理,因而成为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中的润滑剂;赵本山的小品则具有喜剧萌芽期的狂欢性质,颠覆了惯常大众传媒中被扭曲的农民形象,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中的互明、关联性、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原则分析赵本山与宋丹丹合作的小品中的幽默,探析其幽默的产生与这一理论的密切关系,并且揭示言语幽默的实质——从最大关联到最佳关联的过渡。同时运用关联理论对小品语言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小品语言中的幽默。  相似文献   

12.
点评荧屏大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本山为什么能成为第一? 2000年春节晚会网上评选的结果表明:“人气指数”最高的演员是表演小品《卖拐》的赵本山。 赵本山凭什么能一再成为观众喜欢的演员呢?比起那些奇装异服、油头粉面的歌手,赵本山不仅穿着老土,而且人已中年,绝不敢妄称自己是“青春偶像”;比起那些珠光宝气的港台“天王”或“影后”,赵本山既无前呼后拥的“助理”伺候,更无膀大腰圆的保镖助威;比起那些  相似文献   

13.
晓珂 《新少年》2013,(5):16-17
20年春节不回家的"小品王",他对孩子是怎样教育的?他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是否也演小品、拉场戏或二人转?他的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父亲?舞台上本色出演的赵本山在台下给出了朴实纯真的回答。我叫牛牛,是男孩儿;我叫妞妞,是女孩儿;我俩是一对龙凤胎,同时来到了这个戏剧般的世界上。我俩从生下来就是一双幸运儿:住的是独门独院的大房子,出行乘坐宽敞轿车,我们  相似文献   

14.
赵本山论     
赵本山以东北民间文化为特色小品的轰动,使学院派风格表演的统一戏剧格局被打破了;赵本山"戏拟派"风格的建立,使戏剧(包括电视剧)表演的统一流派格局被打破了;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的出现,使各地统治各地的统一戏剧演出格局被打破了;赵本山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小品、二人转和电视剧的频频热演与热播,使原来基本上只有严肃的统一艺术格局被打破了;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在主流媒体占有重要的时空,使长期不变的统一电视文化格局被打破了;赵本山文化产业的巨大成功,使虽然出现了某种变化但基本格局未大改变的统一文化产业格局被打破了。以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实绩解构了原有的统一文化格局,建构了新的文化格局,是赵本山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放低自己     
宋丹丹谈对她的老搭档赵本山的印象。她认为,赵本山与七年前演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时相比,不但饰演的角色更平实,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也更平和,“他是一个能放低自己的人”。她还举了个例子:遇到熟人喝多了酒,拍他的肩膀,  相似文献   

16.
赵本山看门     
冰山 《可乐》2011,(6):21-21
徐正超认识赵本山之前,是一个自由撰稿人。2004年,他为辽宁电视台撰写了两个小品剧本,尽管最终没被采用,但他的灵气引起了赵本山的注意。2005年5月,赵本山把他请到本山传媒集团任编剧。2005年12月,徐正超被委以重任——为"刘老根大舞台"的情景剧《今日升堂》写脚本。也许是压力过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悲剧     
赵本山逃出了笑星演戏难让观众入戏的"大魔咒"。在《落叶归根》里,他就是那个背着工友尸体千里回乡的苦命老头儿,从一开始就是。他让你笑,让你辛酸,让你感动,这些情绪都出现在它们应该出现的地方。赵本山扮演的东北民工到深圳打工,他认识了来自重庆,也是一把年纪的民工刘全有。刘全有喝酒时突发心脏病而死,老板给了5000元抚恤金了事。因为联系不上刘全有的  相似文献   

18.
《可乐》2007,(2)
2006年12月初,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论坛竞相转载了“赵本山2007年春晚小品剧本曝光”的帖子。据称,该小品名为《胡话胡说》,表演者依然是老赵前两年的搭档:宋丹丹和崔永元。不仅如此,小品剧本甚至原原本本地发表在网上。但赵本山小品的导演张惠中予以否认,表示剧本连个框架都还没搭出来,只能说以农村、和谐社会为主题。网上剧本、搭档可能都是网友们自己创造的东西。尽管如此,小品《胡话胡说》的确体现了赵本山小品的独特风格:可乐。现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赵本山小品中的幽默言语特点鲜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从合作原则和关联理沧的视角对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进行对比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积极意义。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之间互有关联,都属于话语分析的范畴,都试图对人类交流和会话含义做出解释,但它们对言语幽默的理解机制不同。通过对这两个理论的对比分析,可以全面地了解赵本山小品...  相似文献   

20.
《可乐》2006,(7)
相当本来这只是数十个表示程度高的副词中普通的一员,但经过春晚赵本山、宋丹丹小品《说事儿》重复轰炸之后,在大众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相当"这词算不上什么新词,谈不上什么创意,只靠小品大腕的不断重复加强观众记忆,手段并不高明。多年前"领导,冒号"用的就是这个手法,可那是多年前了。老赵的小品曾经为老百姓制造了不少流行语:"忽悠"、"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虽然没走这种重复轰炸的路线,照样深深烙在大众脑海中。冯小刚也是个造词大户,"审美疲劳"、"做人要厚道",不用重复强化记忆,照样深入人心。有人说否定了赵本山,就等于否定了全国人民的笑声。不是否定老赵,只是想让他搞点新鲜货给大家而已。断背山电影《断背山》捧回小金人,不但使李安"位极大导"、使"同性恋"这个"弱势群体""名高盖众",也为"同性恋"这个词提供了很好的代名词,为互联网贡献了数以百万计的同性恋题材笑话。真正看过这部片子的人不过大约1000万,可一句"你也断背?"打趣的问候,却成了今年春天的流行现象。以前大家遮遮掩掩、羞于谈论的"同性恋",因为换了个名头,被大众拿到光明处广泛接受了。这给其他没被社会多数人接受的群体,提供了一条终南捷径:赶快找个名导演拍电影,电影一火,说不定就看到光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