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乐俊蓉 《中南论坛》2010,5(1):90-91,94
本文通过分析《雨王亨德森》中的主人公亨德森在非洲的探险经历和精神之旅,阐明了亨德森对生活真谛的思索和实现探索自我及精神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霍尔顿对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厌恶之极,觉得自己与周围社会格格不入从而无处可归,因此他渴望探寻一个恒久的纯真的儿童世界,并且渴望寻找自我。但他的探寻一个违背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另一个又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所以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是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雨王亨德森》是贝娄所有小说中生态意识最鲜明的一部。小说既表现出对人类社会中物化关系的抗拒,又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人自然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他的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其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善待动物、热爱自然的传统生态理念,也揭露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着的“精神生态失衡”现象.在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精神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挖掘杰克·伦敦小说中的生态意蕴可以为构建新型生态和谐的现代社会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品钦是美国最重要的后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拍卖第49批》描写了主人公在混乱荒谬的现代社会中为寻找意义和恢复秩序所做的努力。品钦运用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马克斯韦尔小精灵等科学概念,刻画了现代社会中秩序和混乱对立并存的矛盾关系,由此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失去生活的意义并处于精神荒芜状态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中美儿童教育观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别,对于撇弃当代中国社会仍以成人意志为主的儿童教育观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苏斯博士鼓励儿童追求自我的写作意识,解读当代美国儿童文学所体现的以儿童为本的儿童教育观,得出人类在其生命的早期便要敢于突破自我,保持激昂自由的精神,肯定自我独特的社会体验,学会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苏斯博士的作品有力地表现出美国人鼓励其儿童追求自由个性的儿童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人类对舒适的追求与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息息相关,某种意义上说,“人欲横流”正是物质文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映。克罗累(J.E.Crowley)在《美国历史评论》1999年6月号上发表《感知舒适》一文,对近代欧美人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意义进行考察。 通过分析18世纪北美殖民地社会的物质文化和政治经济状况,克罗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物质享受欲到底有多自然?据他认为,18世纪北美人生活的舒适标准所以是一个历史问题,正由于他们与18世纪以后美国人和英国人的舒适标准是何等相似。他发现,物质享受——自我对身体与其贴近的物质环境的关系感到满足——是荚美文化的一个含有革新精神的方面。“舒适”(comfort)一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复杂的心理现象,不能把它归结为对自己品质的简单认识或自我评价的总和。“青年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特点是自我意识的分化,这种分化就是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②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观点看,“理想自我”是一个人自我的主体——“I”;“现实自我”是一个人自我的客体——“me”。说得明白些,“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按照道德规则和社会要求形成关于他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的总观点,其中最重要部分是一个人的志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现实自我”是一个人按照道德规则和社会要求形成的关于他是怎么样的人的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自我的兴趣和能力,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是对人类怀有强烈信心的现代派作家."大森林三部曲"无疑是我们诠释他这种信心的很好的文本.小说中的大森林、荒野具备了一系列美德,具备了宗教般的对人的精神价值.大自然把这些美德像阳光一样打在主人公艾克的脸上,流进他的心灵里.他毅然放弃了有罪的祖产,从社会转向自然,把森林作为他的情人,以坚韧、谦逊的心情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荒野.艾克以膜拜大自然的方式,完成的这种自我超越和对道德自由、精神自由的追求,折射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寻找精神家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歌德以浮士德在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事业等领域的探索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西方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雨王亨德森》对浮士德精神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尽管亨德森沿袭了浮士德对人生意义的五条探索道路,但他为西方知识分子找到的人生价值并不雷同于浮士德的既有结论.通过将“观念小说”《雨王亨德森》与“哲理诗剧”《浮士德》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洞察西方知识分子几个世纪以来追求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惠特曼的创作抱负是远大的,他不仅要赞美他自已,而且要歌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宇宙.因此,<草叶集>融国家的、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话语于诗人自己的、个人的、自我的话语之中,它不仅抒发个人的情感而且展示民族精神,既是一首赞美诗人自我的抒情诗,又是一部讴歌美国人民的民族史诗,一部"抒情史诗".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一个辛苦为生计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社会感受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藐视,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为融入白人社会而有意无意地丧失了身份。从美国黑人的身份迷失入手,对主人公丧失身份、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美国工业社会中,人为的精神歧视会导致黑人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13.
人们通常认为庄子的思想是出世的,这种观点在表面看来不容置疑,因为《庄子》一书有大量出世的言说,但是庄子独特的言说方式决定了他所言说的内容与他的精神实质并不一致,在他的“道说”里面尚有“未被道说的东西”。实际上庄子热爱生命、批判现实、追求自由,执著于为人类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为社会培养精神健康、心理正常、“重生”和“乐生”的人,可以说在庄子“狂人狂言”式的出世言说之下,蕴藏的却是真正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4.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认为希腊精神体现了人类智性冲动的特征,希伯来精神体现了人类理性冲动的特征,人类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对立与冲突。在美国小说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代表性小说《赫索格》中,小说主人公赫索格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术理想的追求体现了他身上的希腊精神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体现了希伯来精神的深刻影响,而他内心的矛盾体现为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精神自我运动发展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哲学教科书虽然承认辩证法适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同属于一个运动过程,但却仅仅承认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自我运动发展,否认精神会自己运动发展。其实不仅自然界、人类社会会自己运动发展,而且人类精神也会自己运动发展。如果精神的自我运动发展得不到确立,那么辩证法作为事物自我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现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海明威的生态观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极力宣扬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热衷于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对海明威作品进行生态批评研究,能促使我们去思考人类应当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雨王亨德森》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死亡主题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线,死亡意识是主人公亨德森精神焦虑的根源,也是促使其踏上生命价值追问之旅的直接原因。死亡问题背后隐含着贝娄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思索,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小说展现了贝娄的乐观主义生命观。  相似文献   

18.
生命主体精神是人类对待世事的心性与态度,它是支撑人类坦然、勇敢的生存于世的力量.白先勇为读者展示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生命主体精神的蜕变史.其笔下人物因“心灵之根”的缺失,孤寂地漂泊于异乡,在寻找无果中痛苦生存.白先勇用他悲悯的宗教情感救赎这些灵魂,以期生命主体能够自我重建,在现实与死亡中完成生命的另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19.
拓展训练是通过受训者参与拓展训练,经过自我定位、价值冲突、价值融合、价值再造四个阶段完成一个训练循环,获得价值(各项能力素质,同时也包括个性特征)的全面提升和改造.大学生通过训练,培养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敢于挑战自我极限、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热爱自然和服务社会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现代性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现代性的文化和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加拿大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查尔斯.泰勒从多重现代性的视角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他通过理性、系统地分析现代性的三个隐忧,认为现代性可以自我孕育出批判性力量,并立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对话本性,致力于探究一种承认的政治模式,为现代性寻求拯救之路,为自我寻找出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