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理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自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的自由,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
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美育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如果真善美是同一的,那么以培养美感为目的的美育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有承认美并不就是真和善,我们才有可能去研究真与善之外的美和美育。本提纲试图以西方美学史上真善美关系的演变来论证美和美育的独立性。(一)真美的同一是人类原始思维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思维能力的低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表面的,可感性特征开始。人们往往把世界都看成是由可感觉的事物组成的。根据现有资料看,早期希腊哲学家是以可  相似文献   

3.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4.
司会军 《职业时空》2005,(17):30-31
“真善美”历来为古今中外人士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如西洋文化中渊源流长的希腊哲学对真善美极为推崇,三者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的实践及科学中。北京真善美日用品有限公司就是人类历史长河中追求真善美的一分子。作为一个企业,其产品质量、服务态度、为人处事的真、与人为善、予人以善、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善,以  相似文献   

5.
"真善美"历来为古今中外人士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如西洋文化中渊源流长的希腊哲学对真善美极为推崇,三者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的实践及科学中. 北京真善美日用品有限公司就是人类历史长河中追求真善美的一分子.作为一个企业,其产品质量、服务态度、为人处事的真,与人为善、予人以善、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善,以及先进的直销模式与机制的美,无一不表明了它在追求真善美上力图走在同行业的前端.  相似文献   

6.
刘晶  宋俊成 《职业时空》2009,5(1):166-167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殊规律认知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重视价值关怀这一传统的承继和弘扬,凸现其深厚的人文意蕴,彰显出鲜明的价值特征。同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融社会发展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于一体,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一门学科 ,各种事物总是在规范的意义上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所以 ,所谓“规范对象”大致是指可以作为概念用来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某种观念系统 ,而在本文中 ,它其实就是指“社会”。因为 ,如果粗略地说社会学是以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那么 ,显然就要有一个叫做“社会”的东西。“规范对象”就是这个意思 ,而不是说谁为社会规定了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规范定义。大致说来 ,本文使用“规范对象”而不用“社会”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其一 ,关于“社会”的理解社会学诸种理论历来就不一致。比如 ,主张社会实在论的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8.
论辩中以圈套误敌的技法很多.“隐含藏机”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指在问话中隐含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要求对方回答问题,诚而达到制服只了方的目的。这种技法实际上是逻辑上的“隐含判断”在论辩中的运用。所谓“隐含判断”,就是指隐含在别的语句中的判断。所谓“隐”就是隐而不显,未曾明受的意思;所谓“含”是指个依赖十别的条件‘而确实存在于某一语句或某一判断中的意思、说白了.隐含判断就是指“言外之首”、“弦外之音”。在论辩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可以把对方并未接受的假设隐含在问题之中,巧设权谋,引敌人勃,以此达到论辩的…  相似文献   

9.
何绍军 《现代妇女》2013,(12):184-185
“等幂和问题”是与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佛马达定理”等齐名的世界几大数学奇谜之一。所谓“等幂和问题”就是指这样两组自然数:一组725347、317468、  相似文献   

10.
《公关世界》2010,(6):42-45
“假如我只剩下一块钱,我也要用它做公共关系。” 公关的布道者,传播公关的“真、善、美”。 “我因热爱而守望,我因忧虑而守望,我因乐观而守望”她是公关界的教学、研究、咨询“三栖动物”。 “只要找对路,不怕路遥远,因为脚比路长”。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没有爱就没有 教育”。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教育者要先受 教育,塑造灵魂者要先做到心灵美,这是真、善、美的先决条件。 因此,长期以来 , 我努力工作、不断进取 , 在政治思想上严格要求 自己 , 坚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 在教学中,我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努力使学生不仅学到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分辨真、假、善、恶、美、丑,学会如何去生活。  相似文献   

12.
陆昱 《现代交际》2010,(4):122-124
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终旨归,认为发展是自在形式与自为形式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结合。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想是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道德反思和价值前瞻,它通过对过去实践的分析达到对现存事实的道德审查,实现对未来的价值预瞻,从而以可期望的伦理愿景实现对实践主体在发展实践中的实践方式的道德归属。探析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促进当代中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小东 《现代妇女》2010,(6):127-129
每个人的生活需要,在职业需求上,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解决态度上。生活实践说明,一个人只要有职业理想的追求,生活的真、善、美才能通过劳动来实现,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全面发展水平,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满足自己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探求,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爱岗敬业的精神积极就业。  相似文献   

14.
所谓“讨论法”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动物来说,人类的高级表现之一就是对于“美”的渴望。设计之美只对人有关,动物只有满足本能的生理需求,还称不上是“意识”。但是,设计的“美”确实是建立在最初的本能需求基础之上的,是人类生理的高级阶段即心理需求。因此设计应该是“使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主编寄语     
和几个年轻朋友讨论一个老话题,就是如何“观察社会”。聊来聊去归到一点:观察“社会”其实就是观察“身边的事物”。“身边的事物”和“社会”不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身边的事物”实际上就是“社会”。如果忽略了“身边的事物”这个“个别”,“一般”的“社会”还会有吗?宋儒所说的“理一分殊”,费孝通概括的“差序格局”,就从纵、横两个方向提供了观察社会的角度,值得好好琢磨。  相似文献   

17.
记得一次在国外同“业内”人士座谈,论及我国城市化和对新兴城市格局规划如办公区、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经济区、环路、绿地、水面、灯饰等架构时,他们都喷啧称道,很赞赏。但当问及城市的厕所“WC”建设时,尤其是来过我国访问的朋友,却大摇其头,怨声不止。此话题一开倒真使我们有些汗颜。我们的“WC”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数量少,二是不够卫生(当然星级宾馆除外)。所谓数量少,不仅在城市,就是在农区、野外标示“厕所”的地方也不多。一次陪友人外出参观一处景点,巴士车行驶途中有乘客提出要下车方便,司机沿途未见合  相似文献   

18.
说明文教学是技校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才能搞好说明文教学,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这里仅根据个人的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具体做法。一、引导学生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就抓住了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把事物的特征说明了,就能给人具体而清晰的印象。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在介绍制作程序和制作方法中,作者始终抓住了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这一特征。如介绍制胎时,突出一个“打”字;介绍掐丝时,用“掐”和“粘”加以具体说明;介绍点蓝时,用一个“…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基本形式本是统一的,但是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不仅分离了,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表现出矛盾和对立。进入20世纪以来,又表现出科学与艺术统一的趋向。这个趋向,集中表现于科学与艺术对“美”的追求。20世纪许多重要的科学家都在科学中发现“美”,并且以“美”的发现作为科学创新的动机。这个新趋向,引起了美学的相同反应,不断有论证艺术与科学统一的论著出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统一性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也应当承认科学与艺术都包含有追求“美”的动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深刻区别。不加…  相似文献   

20.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要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幸福的生活就是最高的善,幸福不同于其他德性,幸福是一种因它自身而被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善"表示了事物向"好"的一种状态,是人们的行为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幸福体现在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中,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