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被誉为“总集之弁冕”“文章之渊薮”的《文选》伴随着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传到古代朝鲜半岛.由于政治制度和文学观念的变迁,《文选》的地位在古代朝鲜半岛各朝代呈现出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文选》之于古代朝鲜半岛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萧统故里镇江隆重召开,盛况空前。大会交流论文80余篇,对"《文选》版本及注本"、"《文选》作者、选录标准、分类及其价值"、"《文选》所选作家作品"、"《文选》分体文学"、"萧统文学思想与文学史观"、"《文选》接受学"、"《文选》语言学"、"萧氏家族及萧统遗迹"等八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讨。大会回顾了上世纪文选学研究的历程,对新世纪文选学研究提出了希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3.
历代文体论著对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的文体性质说法不一。从文体结构分析,《难蜀父老》与檄、移、对问、问对等文体不同,当自成一类。萧统《文选》单独设立难体,当是。辩难之风盛行是《难蜀父老》产生的文化土壤,战国秦汉间辩难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难体文的发生、发展、衰落与转型。《文选》“难”类舍《韩非子》四篇《难》和一篇《难势》而仅录《难蜀父老》,并非舍早录晚、舍源头录支流,其原因与萧统舍章体而录篇体、舍立意而录翰藻、尊儒学而重教化的选文标准有关。《难蜀父老》独立成篇、文辞考究、注重教化,因此成为《文选》难体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和教化双重价值,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难舍难分。《文选序》和《陶渊明集序》前者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首次提出"能文为本";后者在肯定审美价值的基础上突出文学的教化功用。结合齐梁时代尚"丽"的文学主流,《文选序》和《陶渊明序》共同体现了萧统既重视文学的审美又重视其社会功用的成熟全面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与《文选》都非常重视论体文。刘勰看到了玄学论文是魏晋论体文创作的主流,但《文选》显未反映这一事实。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一则《文选》所重在文辞富赡之作,《文心雕龙》则更重论体文的"理"性特质;二则萧统选文重视浸濡了儒家思想的篇章,所选论体文都有关国家政治、世道民心,刘勰一向重视各种学术思潮,自然包括玄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突出了论体文与魏晋学术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6.
关于李陵《与苏武诗》及《答苏武书》的真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选》所收《与苏武诗》及《答苏武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但因曾有人怀疑它们的作者不是李陵,建国后所出的《中国文学史》都不予承认,甚或根本不提。本文对它们的真伪问题重加考辨,认为判定它们为后人拟作或假托的证据都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1930年代发生于上海的“施鲁之争”是由施蛰存给青年列举的书目中有《文选》而引发的。施蛰存列举《文选》书目是从《文选》的历史地位、个人的创作实践、文学传承理念及当时青年人的写作缺陷方面考虑的。鲁迅及其同仁的激烈批驳是基于新文化运动推翻“选学妖孽”代表的旧文化仍不彻底层面进行的。《文选》这部文学总集并没有因为“施鲁之争”中鲁迅阵营的强大及激烈批判而销声匿迹,反而促成了其普及传播。《文选》图书出版、报纸《文选》广告、学校《文选》课程开设、学者《文选》研究、名家推荐《文选》书目都异乎寻常得多。文化的传承有其自身的规律,新文化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截断旧文化,新旧文化的转型历经了一个较长的迂回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唐人试策文对《文选》文章的形制、结构、行文布置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继承。在体制上,唐人策问忠实套用《文选》策文的“起一承一转一合一收”格式(有所增损)。在行文模式上,唐人对策主要采用《文选》“对问”体,开启行文,推进论说。在行文布置上,唐人试策继承并大力发扬了《文选》论说文“事类联类铺排”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或然与必然———关于《文选》研究的断想王立群目前国内外《选》学研究的若干热点,比如《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关系,《文选》的选录标准,《文选》入选作品与萧统文学观的矛盾,刘孝绰在《文选》编辑中的作用等俱程度不同的存在着混淆必然与或然关系的诸多论述,令人...  相似文献   

10.
《文选》是我国在《诗经》、《楚辞》时代之后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选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本文拟从李善《文选注》文学导读与训诂专著的双重性质出发,来研究李善《文选注》采用征引式训诂体式的原因,期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文学训释传统与哲学训释传统的不同,以此展现中国训诂传统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文选》这部诗文总集体现着萧统对所收作家作品的评价。从《文选》所收曹植诗的数量分析及曹植所处的文学史背景来看 ,萧统对曹植诗的评价是不亚于他对陆机、谢灵运诗的评价的。萧统对曹植诗的高度评价 ,反映了他对齐梁诗风的不满  相似文献   

12.
《文选》学家们往往把《文选》不录经、子、史的选文范围视为萧统具有“独立的文学”观的证据 ,而忽视了无论从理论上或实际上 ,这都是不合理的。《文论》的这种选文范围是由“非‘文’不选”的文学审美性的宗旨与总集编选的目的与体例共同作用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文选》卷四十一所收《答苏武书》应为李陵的可信之作.其具体作时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九月.作为特殊情境下的特定产物,此信不仅全面展示了李陵晚年矛盾纠结的悲伤情怀,而且深刻体现了汉代非主流文学的精神诉求,对于深入了解汉匈文化交融背景下李陵的文学风格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士人心态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颜延之行实及《文选》所收诗文系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颜延之行实及《文选》所收诗文系年李之亮颜延之,字延年,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宋书·颜延之传》称他“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称颜、谢焉”,所言并非虚褒。昭明太子编《文选》,收颜延之《赭白马赋》赋一首、《应诏曲水宴诗》等...  相似文献   

15.
《文选》成书研究中的诸如《文选》之实际编者为刘孝绰说(刘孝绰为萧统编纂《文选》最重要的助手说)、《文选》成书仓促说、《文选》编纂过程分"两阶段"说、《文选》各体之文有划一的标准说等等,多为"选学"界之主流观点。然而,分别用"跳出《文选》观《文选》,就整体考察部分";"将古人的问题还归古人,置个别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察";"将相关问题置于文献可信度的层面上考察";"从情理逻辑的层面上考察"等方法究之,均难以成立。其所以如此,多缘研究方法之未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产生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文学作品即是这灿烂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以赋体文学而言,自战国至清代,名家辈出,名作蜂起,略无间断,浸浸乎盛矣。梁萧统组织编辑的《文选》所收赋作,凤毛麟角而已,且止于宋、齐间之作。《文苑英华》收赋千余篇中律赋居多,约占三分之二。宋姚铉编辑的《唐文粹》所收者以古赋居多。清张惠言《七十家赋钞》也不过206篇,且截止北周庚信之作。唯康熙四十五年陈元龙奉敕编辑的《御定历代赋汇》共184卷,收赋4161篇,为迄今录赋最多、时代跨度最长之赋体文学总集。然亦非清代以前赋作的全集。至于赋论,自汉代扬雄以下,虽代不乏人,但多片言只语。堪称专论者,除刘勰《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选序》欲“以能文为本”作标准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但这无法落到实处,《文选》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文选》即“文”之选,而不是在“非文”与“文”中选文。其选文以“文集录”为封域,类随文立;而又不为其所束缚。《文选序》并没有提出作为全书的选录标准,“事出”两句或“综辑”四句说的只是史书部分的“赞论”、“序述”及其相近的各种实用性文体的选录标准。至于全书的选录标准是什么,只能就《序》与《选》作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得出。萧统编撰《文选》以审美价值为其依归;其“教科书”的作用等等,都是“派生”的。  相似文献   

18.
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选的《昭明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以至于此选本传世之后,便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谚语,这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这部文学选本在学人士子心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文章之选本,并非自《文选》始.撇开因年代久远,无法评说的《诗经》,仅就从晋代至《文选》诞生的南北朝这一段短短的时间而言,条别文体、追溯文章源流的文章选本,我们现在能知道的就有杜预的《善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集》等.但可惜的是,这些选本我们目前都已经看不到了.今人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学选本就是《文选》了.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出《文选》的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萧统依据“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标准,编造了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文学选集──《文选》。《文选》原只有30卷,唐李善为之作注,注后的《文选》被分为80卷.李春作注态度十分谨严,实事求是.翻开李注,一个很容易被人觉察到的突出特点就是旁征博引,广泛地引用了前人的各种资料,网罗繁富。户、观李善《文选》的注文,引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李善的引文很值得探究。李善所引用的书籍,有哲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小学等等,经、史、子、集的文章都有。据验鸿凯《文选学》统计,李注征引的书,共23类,1689种。不过验…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名异而实同,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34种,《文选》39种,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20种。其渊源有自,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