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 ,辛亥上海光复是同盟会和光复会联合发动并取得成功的。陈其美与李燮和是上海光复的主要领导人。解放前的研究 ,由于受同盟会正统史观的影响 ,往往扬陈抑李。这种遗韵甚至在目前台湾出版的若干著述中 ,还时有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陆方面的史学家都已对李燮和与光复会在上海光复中的活动及其作用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实 ,李燮和在上海光复中起的作用 ,无论在程度上、影响上不仅不比陈其美逊色 ,而且在关键问题和关键时刻的作用远远超过陈其美。所谓关键问题 ,一是对淞沪军警的策反。上海响应武昌起义 ,有两个难题必需解决…  相似文献   

2.
光复会和上海光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光复会是同盟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上海光复是同盟会中部总会和光复会共同策划,举行武装起义的;“复浙江,下金陵”,光复会也有劳绩。不久,陶成章被刺,光复会解体。本文根据史实,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黄健美 《理论界》2011,(10):106-108
1905年以后的上海以地方自治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地方势力群体。上海光复是革命党与地方势力之间一次成功的合作,他们在反清的目标下实现联合,却始终有各自的利益和立场需要坚守。光复后,上海出现争夺沪军都督的局面,光复会暂时性让步,陈其美对都督职责发表限定性申明,上海城自治公所转变成地方政府机构——市政厅,这个结果是地方势力与革命派之间合作与博弈的外在张力之体现,也反衬出地方势力强势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在有关秋瑾的研究中,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一、秋瑾与光复会和同盟会的关系1905年在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三个组织两个方面(同盟会和光复会作为当时中国革命力量的两个方面)结成的思想上的联盟,而不是一个统一行动的组织,只能算是反帝力量的初步联合。秋瑾是先参加同盟会,后参加光复会的①。  相似文献   

5.
1911年11月4日,上海光复,6日,成立了上海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沪军都督府,陈其美任都督。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陈其美这个历史人物,基本上采取回避的态度。有时提到他,也按照某种框  相似文献   

6.
潘健 《兰州学刊》2007,(6):192-194
对于陈其美的评价,史学界历来是毁誉各半.该论文指出,就陈其美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具体活动来看,他是无愧于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称号的.陈其美在辛亥革命前,经略江浙,为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辛亥革命中,为上海、南京等地的光复,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辛亥革命后,他更是紧随孙中山,三次举起反袁的大旗.  相似文献   

7.
皖浙起义后,大批光复会会员出逃国外,在日本和南洋地区高举光复会的旗帜开展革命活动,使得同盟会和光复会因名号问题发生直接冲突.而孙中山和黄兴相继离开东京后,设于东京的同盟会本部未能取到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指挥中枢的作用,而长江中下游的资产阶级革命潮流又暗流涌动,急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领导.光复会的领导人在失望之余,不得不改组因皖浙起义遭到重创的光复会,以担负起领导长江中下游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重任.二次"倒孙风潮"不过是光复会重组的导火线而已.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光复会在辛亥江苏光复中的历史功绩,探讨了光复会在民国初年迅即消亡及其历史功绩隐而不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关于秋瑾加入光复会和加入同盟会何者在先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一说秋瑾先入同盟会,后入光复会。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冯自由《鉴湖女侠秋瑾》、沈瓞民《记光复会二三事》(《辛亥革命回忆录》四,第137页)均持此说。另一说秋瑾先入光复会,后入同盟会。李新、孙思白主编的《民国人物传·秋瑾传》、徐双韵《记秋瑾》、郑云山编《秋瑾》,均主后说。何者为是呢?实有考辨的必要。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分歧呢?我以为其源盖出于陶成章的《浙案纪略》。《浙案纪略》上卷第二章《党会原始》云:秋瑾“始于某某等十人,在横滨相结为三合会。至同盟会成立,即又入同盟会。……比返绍兴,复由徐锡麟之介绍,乃又入光复会。”照此看,秋瑾是先入同盟会,后入光复会。但同书中卷《秋瑾传》又云:“瑾(自日本)既返沪,即谒元培于爱国女学校……由沪旋绍,见锡麟于热诚小学校,锡麟即绍介瑾入‘光复会’,是为乙巳六月间事。”按,同盟会的成立,在这之后的是年八月,由此看秋瑾入光复会  相似文献   

10.
论秋瑾与光复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雷鸣  金燕 《船山学刊》2008,(1):171-173
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杰出的女革命家.察其革命行迹,她主要以光复会相号召,以大通学堂为中枢,运动会党,联络新军,促进光复会的组织发展,建立光复军,策划浙皖起义,推动了光复会武装斗争的开展.继陶成章、徐锡麟之后,成为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同盟会和光复会围绕着建都地点、政府首脑人选以及筹款方案,发生了意见分歧。其根源在于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等问题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2.
在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的会党活动非常活跃。通过革命党人陶成章等在会党中的宣传、联络和组织,不仅促进了各会党之间的联合,而且建立了革命党人与会党的紧密联系。当时浙江革命党人在群众中进行的宣传发动工作,以及光复会的成立和发展,都始终是与浙江会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浙江会党和光复会并肩战斗(包括其后一度与同盟会的共同战斗),在旧民主革命史上功绩卓著,这是浙江辛亥革命运动中的一大特色,很值得研究。 浙江会党的历史渊源和分布状况 会党,简括地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上团结互助,政治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时期,鉴于西南袍哥的广泛影响,同盟会对其进行了积极的联络和发动.第一,吸收袍哥加入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第二,运动袍哥策反滇黔新军;第三,发动袍哥进行武装起义;第四,依靠袍哥作为西南光复的主力军.在同盟会的努力下,西南袍哥中的大部分开始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西南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固有的缺陷也在革命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给革命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初唐绍仪内阁中的同盟会阁员,历来史家均认为有五人,即国务总理唐绍仪、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陈其美(后由王正廷暑理)、司法总长王宠惠。但从笔者接触的资料看,同盟会籍的阁员不止五人,还应有内务总长赵秉钧。1912年6月15日,唐绍仪因不堪袁世凯的专擅而潜定天津,此后,蔡元培、宋教仁等同盟会阁员也联袂辞职,而赵秉钧却未辞职。《盛京时报》1912年7月5日报道“赵总长不辞职之理由”时称:“内务赵总长亦同盟会分子之一,此次同盟会国务员辞职,赵总长不在其列。闻其理由,系赵总长受职在前,入会在后,故不必与其它国务员(以同盟  相似文献   

15.
光复会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团体之一,功绩不可磨灭。 国民党政府对光复会采取排挤、压制,甚至摧残的态度。今天,当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时候,应实事求是地恢复光复会本来的历史面目,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 光复会于一九○四年冬成立后,以浙江为主要基地,逐步发展到江苏、安徽、广东等省,日本和南洋也成立了分会。开始时只有几十个会员,后来发展到十几万人,在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6.
政治合作与政治冲突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合作与政治冲突的互动关系研究是冲突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对达尔有关思想的内在的逻辑、原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的基础上,我们指出,政治信任是政治合作与政治冲突互动关系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合作与竞争相互支撑,在此基础上才会有选举制度、分权制度、政党制度这样一些多头政体的关键制度;多头政体有赖于一种把政治冲突视为合作秩序的一个因素并受到合作秩序限制的公民文化;妥协是冲突在受到合作的限制的情况下的正常而又令人想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光复会群体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光复会群体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基础朱顺佐光复会于1904年冬在上海秘密成立,以后又在东京、南洋、广州、杭州等地建立了分会。它的领袖人物绝大多数是绍兴人,如光复会的前期会长蔡元培,光复会的实际领袖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章太炎的祖籍也是绍兴.光复会的革...  相似文献   

18.
陈其美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辛亥革命的准备与发动,他是上海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上海光复,被推为都督;二是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支持孙中山重整革命组织,出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成为孙中山最忠实的助手,实际领导了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讨袁斗争,终遭袁世凯暗杀。然而对这样一位将最后一滴鲜血贡献给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革命志士,某些亲历者和后世评论家对他的事功总有这样那样的说法,1986年湖州召开的“纪念陈英士先生殉难70周年学术讨论会”对此已作了澄清,同年广东召…  相似文献   

19.
王天根 《学术月刊》2012,(3):131-143
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舆论动员涉及"革命"学理论证。《民报》作为话语系统,其对革命的表述策略在政治宣传中有集中的表现。《民报》被查禁本属媒介事件,引发巨大反响,并迅速演化成政治事件。查禁前后的政治语境及其相联系的舆论氛围尤其值得重视。章太炎主持下的《民报》逐步改变了早期激进与和缓的折中的办报路线,益发地偏左。这涉及革命阵营内部老同盟会与原光复会之间的分野,特别是孙中山与章太炎之间的矛盾。后来者常据此将《民报》停刊完全归结革命思想分歧的产物,实际上,《民报》的停刊有着更为广阔的政治背景,它关联世界范围内远东政治格局的变迁。面对中美、中日、美日关系联动中的利益抉择,为避免将清廷推向美国的怀抱,日本对清廷及革命者采取了均势外交策略。这亦是《民报》第二十四号暂时停刊的重要原委。《民报》被查禁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民报》被查禁的历程及局内、局外人解读,反映出革命元首与政治资源获取、日本外交策略及其对华政治舆论控制等种种联动关系造成复杂纠结的历史变数。  相似文献   

20.
胡元梓 《学术界》2007,28(5):112-130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处在民主治理与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迭荡过程之中.很明显,与这些转型相伴随的是日益加剧的政治冲突.我们看到,所有这些问题大多源于以宗族、种族、民族、部落、家族等为基础的政治认同,也与民主的发展同时发生.因此,民主发展与政治冲突两者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话题.毫无疑问,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化,也就没有民主与冲突这对矛盾.政治冲突的发生,从总体上说,是由于:1)政治权威合法性丧失;2)民主制度本身不能保证民主政治能够和平地解决冲突;3)暴力本身已经长期扎根于冲突之中并依此重新界定政治秩序、评判政治实践.根本不是民主的结果.政治认同问题的核心在于,它是政治冲突的一种症状而不是病根.作为暴力冲突潜在原因的政治认同,一是与作为手段而广泛使用的即作为动员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政治参与而引起冲突的政治认同,这两种政治认同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当代社会的许多冲突属于政治认同的冲突大多仅仅是从后者的意义上来说的.当然,一旦种族认同、民族认同和其他认同被动员起来,政治认同会以自身的方式变成决定性的因素.在多种族、多民族的现代社会中,要解决民主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冲突,应该做出关于权力共享的永久的宪政安排和政治架构.要认识到,在多元文化的场景下,当代社会的冲突,不同的文化其认识是不同的.在其有限的范围内,国家不能是一个普通的文化共同体,它必须是一个源于各个文化共同体,并以各自的政治自治为基础组成的一个普遍的政治共同体.即"文化多元,政治一体".要通过民主制度,给所有共同体包括少数人以实际的利益,从而反映权力共享和选举成功的直接成果.要以广泛的认同和宽容的公民精神为基础建立一个普遍的政治共同体.总之,至关重要的是,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单一的政治共同体.它要求,在上层必须有更多的权力共享,在基层必须建立持久的认同和共识.不仅对少数而言,而且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无论是一般民众的民主参与,还是民主化的进程,特别是以种族、民族为基础的政治精英之间,合作主义都是必需的,合作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