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文化软实力基础问题与发展战略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桂韩 《天府新论》2011,(2):99-105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构成和重要载体,是体现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根基。但是,文化不等同于软实力。只有先进文化在有效的传播过程中,才能彰显和体现出文化软实力。就文化本身角度来讲,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载体、文化传播能力四个层面;就文化作用角度来讲,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国际交往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内部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其中,国际交往层面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形态,集中体现在价值观具有普世性、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播能力具有先进性、善待他国家和民族文化、国家形象具有强大的魅力、国家发展模式具有影响力、在国际上具有公信力与支持力等方面;国家内部层面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形态,既体现在国家文化力、区域文化力、组织文化力上,又体现在国家竞争力、民族凝聚力、社会稳定力、制度文明力、发展持续力、国民发展力上。为此,文化软实力在发展战略上应当着眼于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文明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传播媒介建设与文化传播艺术研究以及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文化的选择与互动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交流媒介编码失误和交流媒介译码误读问题,这严重制约着跨文化有效传播。造成跨文化传播冲突的主要原因是高度语境文化和低度语境文化的差异;文化是软实力的载体,挖掘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增强跨文化传播的传导能力,从而消除误解与偏见,以达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策略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磊磊 《东岳论丛》2012,33(1):41-45
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关系到国家文化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命题.在开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在现实层面上也面临着如何制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策略问题.目前,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五种路径包括:一是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二是提高流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构筑软实力传播的硬实力平台,四是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商业化输出,五是建构具有当代性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必经之途.邯郸成语典故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功能,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求同存异的对话原则.一方面,要通过多种传播策略与媒介,在符号编码、文化认知及文化心理结构层面最大限度地达成信息对等与文化共享,展示邯郸成语典故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应照顾到文化差异,在历史习俗、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层面深层沟通,促进双方的交流与碰撞,在对话中实现地方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通过多种途径与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可以使邯郸成语典故成为地方文化对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仿拟作为一种有效的修辞方式在英汉广告语中被广泛应用,从社会语用及文化等多元角度,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很有意义。广告仿拟语用策略包括语用关联和语用翻译,都涉及到跨文化传播层面。  相似文献   

6.
大庆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大庆精神对外传播意义重大、可行性强,在大庆城市国际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相关战略实施的当即,应加强大庆精神的对外传播.跨文化适应是大庆精神的对外传播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当前应努力提高大庆精神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传播下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卫星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当今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两种情况,而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总体性趋势.在各种文化互相冲击、交流、对话、融合的过程中,每一种不同质的文化若要更好地发展,就需要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符号和文化传播形式,在跨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金六福""轩尼诗"等广告为例,从文化认同与跨文化广告传播、文化认同与广告策划和文化认同与广告传播方式等视角分析了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文化术语是指一种语言中代表其文化元素的集中称谓,文化术语外译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有效解决的问题。本文解析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文化术语外译间的密切关联,追溯中国文化术语的对外传播历史,进而探索软实力建设视角下中国文化术语外译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讨论中国文化术语译名的规范化途径,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旅游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导游词的翻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旅游文化传播既是语言上的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要求传播者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要做好旅游文化传播,就应从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出发,综合运用接受理论和空缺理论,创造文化对应词,并运用意境,灵活地进行旅游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校训展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和时代内涵.高校的英文校训在对外宣传、展示文化、吸引国内外学生、学者以及国际间院校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更好地翻译高校校训使之被更多国外受众了解和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观照,我国高校校训英译对外传播意识不足,传播内容编码解码不畅,传播效果反馈机制不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增强跨文化传播意识、寻求语言和文化层面平衡、建立传播效果的反馈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性消费时代,跨国公司依仗着广告宣传,大张旗鼓地把资本主义消费文化扩张到了全球.跨文化广告作为为资本谋求更大利益的得力工具,其推行消费文化的深层次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论述了跨文化广告与消费文化同质同构、相伴共生的契合关系,探究了这种关系形成的内在根源;同时分析了跨文化广告如何通过对消费文化的多重认同构造,使自身成为消费文化忠实的表征与载体;跨文化广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又是如何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和渗透能力,对传统文化产生强大的解构作用,从而对消费文化的传播产生巨大的推助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出文本意义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从语用学的顺应论入手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在语言结构、心理世界和语境关系顺应层面的个性化文化编码选择,通过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哲学观论述了文化差异对文本意义理解影响的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融合的跨文化传播原则.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适应研究是当今国外跨文化传播学界最关注的主题之一.它在心理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层面展开,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理论景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不一,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各异,文化适应理论体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反思不同层面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路,探求不同学科间文化适应研究的联系与分歧.本文认为惟有广阔的视野、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使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模因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其看作一种复制因子,通过人脑进行输送和传播。基于最小单位的传播理念为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模因认知观的指导下,完成文化模因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过程,可以更好地充分认知外国文化,排除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浅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它是以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的培养为中心;其二,这种培养模式应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其三,它并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他文化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跨越和超越两个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加强对比、扩大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加快文化适应的速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和历史的新方位,有效维护和拓展海外文化利益问题凸显。增强中国维护海外文化利益能力取决于文化主权战略的溢出效应和文化“软实力”提升。所谓文化主权战略和文化软实力,即在参与全球文化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焕发的价值感召力,在中华文化的思想创造。创新创意力驱动下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从整体性与系统性两方面提升跨文化传播力,最终形成国家文化发展体系的文化统合力。在世界秩序变化中,某个文化体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跃升过程是文化体之间竞争的结果,这种竞争不是冷战思维的对立性零和博弈,而是每个文化体都为世界文化秩序建构做贡献的群峰并峙,这使得全球文化渲染出多样性民族色彩,也使有效增强维护海外文化利益能力成为现实之需。  相似文献   

18.
陈晓伟 《东岳论丛》2012,33(1):65-68
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如何在文化、意义、行为系统都存在巨大差异的跨文化语境里建构国家形象,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明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符号,不仅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个体,而且还是一个承载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它不仅可以通过塑造国民形象、建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传播历史传统文化来实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而且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勇 《北方论丛》2010,(1):51-53
媒介对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建构力。当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导性媒介更易为电子媒介之后,媒介所产生的文化冲击力更是空前强大。从经验生活层面看,电子媒介构成了当代人最基本的呼吸材料和生存氛围,衣食住行、工作休闲等社会生活各领域都谦恭地接受了媒介的改造,日常生活秩序越来越成为一种经由电子传播和中介的新秩序。从社会形态角度看,电子媒介促成了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社会转型。从文化属性角度而言,传统基于印刷媒介的文化形态慢慢转向一种新的依赖于电子媒介的文化形态,文化由此走向了后现代的发展历程。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文化观念,如真实观、伦理观、宗教观、审美观等与传统观念之间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巨大裂痕。  相似文献   

20.
张放 《天府新论》2009,(1):124-128
文化本土化已经成为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实图景之一,具有文化免疫和文化变异双重内涵.作为文化自我保护机制的文化本土化即为文化免疫,它通过微观层面的无意识免疫应答和宏观层面的有意识免疫应答机制,分别实现本土文化对可能存在和已经存在的文化威胁的防御功能.而作为跨文化传播结果的文化本土化即为文化变异,它可进一步分为基于移民和基于文化产品传播两种情形,是文化发展演变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