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保持生态资本存量非减性的条件下,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生态创新的本质特征。本文阐述了循环经济生态创新的内涵,并试图通过生态技术创新、生态制度创新、生态观念创新以及生态金融创新来提高循环经济的生态创新能力,解决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困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社会资本为理论框架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指出社会资本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社会资本的存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壮大社会资本,包括加强对各社会主体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完善生态管理体制和培育民间环保组织,努力增进政府同企业、公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模式上的善治转变。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实践三方面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逻辑,并说明节约理念是贯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继而从政府、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出发,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到启示:我国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分三个层面进一步加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政府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政策体系;产业层面应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强扶持政策,引导绿色投资;社会层面应进一步提升全民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生态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审视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路径失序、管理失衡、法制失调、文化缺位等现实障碍和问题,统筹规划制度建设体系,创新资源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和生态教育制度,可以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权威性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面对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到了相同高度。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阵地,自然成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增强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还能改善民生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剖析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涵,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并尝试从学科渗透、师资建设、生态文明道德养成、大学生生态实践等角度探讨在高校更好地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途径,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6.
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使公民有比较充足的社会资本,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在提升社会资本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强社会建设需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工作制度的建构。社会工作制度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路径选择和改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非政府组织是民生建设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非政府组织服务民生建设的作用主要包括:充当沟通桥梁,促进干群和谐;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矛盾;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和谐。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作用,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强化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积极鼓励非政府组织致力于服务民生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社会资本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性,社会资本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然而,当前我国社会资本的匮乏对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现实阻碍。因此,培育塑造公共精神、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和搭建参与合作平台,不断提升社会资本存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由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强大解释力,因此,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以西部一个普通农村社区为个案,从社区信任、参与网络、共享规范和合作水平等四个维度剖析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培育农村社会资本的选择路径:积极组织多样化和持续性的社区活动,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为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平台;加强社区各类制度建设,促进良性社会资本的形成;加强农村社区传媒建设,为社会资本的培育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新疆的民族乡大多兼具边境与山区双重属性,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经济发展落后,是新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疆民族乡处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贫困三重叠加的困境之中,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基于三维资本视角对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减贫实践的研究表明,新疆民族乡的贫困治理既要加强物质资本投入,还需重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以利于增强个体发展机会和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变迁,农户生计方式日益多样化,由单一的种植转向养殖、林果业、外出务工、经商等。选择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如纯农户、农兼户、兼农户对生态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应通过细分农户,加大扶持;调整生态退耕政策;推进生态中心村建设等策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协调不同生计方式农户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实现农村生态的改善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民生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民生以及党建民生六大方面。经济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政治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前提;文化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软实力;社会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环境条件;党建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治创新。习近平民生改革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深化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要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必须使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树立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并建立与自然资源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制定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树立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把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和确立“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有机结合起来;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仅仅满足于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是不够的,其关键与核心是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生态化;四、脱离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片面强调对“环境民生论”的阐释,既不能准确理解“环境民生论”的完整内涵与价值,也无法真正践行“环境民生论”,故强化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是当前我们理解和践行“环境民生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资本的本性是增殖和扩张,而这一本性决定了资本的反生态性。在资本时代,资本不但是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而且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本身也被资本利用为获利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国家和政府一定要警惕GDP主义的诱惑,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加强对资本有效有力的监管,使资本在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服务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深化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要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必须使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树立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并建立与自然资源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制定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树立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把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和确立“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有机结合起来;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仅仅满足于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是不够的,其关键与核心是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生态化;四、脱离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片面强调对“环境民生论”的阐释,既不能准确理解“环境民生论”的完整内涵与价值,也无法真正践行“环境民生论”,故强化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是当前我们理解和践行“环境民生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境法治发展40年,也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发展和建设的40年。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由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构成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权利体系和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规则。总结经验,公众参与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公民环境权利的题中之义,是提升环境决策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调动公众环保力量的必然路径。面向未来,广义层面的公众参与应当注重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狭义层面的公众参与应当通过完善主体界定、推动信息流动、推进协商参与和加强社会监督等实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环境危机成因的复杂性,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环境治理路径选择的一个难点。准确界定我国环境危机成因中的主要因素,成为环境治理成败的前提。深入分析历史与现实,可以认定目前我国环境危机的成因主要包括近代列强入侵、全球产业链体系中的生态帝国主义行为、粗放型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逻辑的存在四个方面。我国环境治理应从化解这四个环境危机成因入手,从全球环境新秩序的构建、资本逻辑和异化劳动的消除、生态生产力的培育、生态文化的创造方面来努力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