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电力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电力需求的影响 ,包括工业发展速度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与电力需求的关系 ,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地处西部内陆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支持对象,建国几十年以来,陕西省的产业结构从农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占主导地位。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部的产业移入,这种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带来了陕西省经济面貌的改善,而产业区域转移又是由国家主导,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这种非自发的产业区域转移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对陕西省优势产业的认识,对需求产业的预测和转入,引导不适合在本地发展产业的转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与产业空洞化理论,阐析了中国产业空洞化现象在经济中的映射及其所呈现出的有别于梯度产业转移的"技术空心化"、"区域经济空心化"与"中小企业组织空心化"特征,从产业转移中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对称、生产要素不能实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顺利流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在不同地区的转移、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失衡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角度分析了中国产业空洞化的形成原因及路径,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同时结合国情实际的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传统的从完全竞争视角以单一规模或效率指标为基础分析产业集聚、区域分工和产业转移所固有的缺陷,文章从不完全竞争视角出发、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全球化和产业扩散理论为基础、结合使用规模和效率两个维度分析识别京津冀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领域。这一方法表现出两项主要优点:一是可以揭示特定产业转移的动力、特征和性质,二是有助于设置产业转移中的轻重缓急。通过对相关产业进行规模分析和效率分析,导出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转移与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优化重点领域的二维分布图,其中的"优先转移区"和"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分别为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领域所在。  相似文献   

5.
随着北京地区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完善 ,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居民收入的逐年增长 ,使得北京地区近年来居民生活用电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用电量大幅度增长 ,用电结构也相应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居民用电消费结构及数量的统计计算与分析 ,找出影响北京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几种工业因素 ,预测并展望了北京地区未来居民电力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及居民用电市场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一个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如能抓住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机遇并做出相应的承接对策,结合区位及产业基础优势,做好区域主导产业规划和选择,将会极大加速该区域产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选择产生的影响理论为主线,结合对新兴工业国韩国对华产业转移的产业要求和产业优势分析,详细总结了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的已经具备的产业基础条件,并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及韩国产业对华转移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新兴产业的产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落后产业的淘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相应的技术原则和技术标准。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是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着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 ,三是技术进步必然会引起产业组织结构创新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六普"数据,对2005—201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变化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来流动人口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度达30%以上;近5年,上海流动人口从中心区向近、远郊流动的地理分布变化与上海的投资增长中心逐渐向近郊转移的趋势有很强的对应性,同时,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与上海工业企业的区域分布间有着极高的正向相关性。外来流动人口在缓解上海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相对不足的同时,其低水平的就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第二产业的"滞移问题",减缓了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建设对中国工业集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通过运行速度的提高改变着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和时间成本。城市之间时间成本的下降不仅通过加速可移动要素禀赋的流动影响其工业布局,而且重新唤起了不可移动自然资源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出现了今天中国的产业集聚和转移现象。高铁影响工业集聚与转移的机理是:中心区因要素禀赋优势会对工业产业产生集聚力,也会存在因拥挤效应产生的分散力,即"推力";边缘区在其自然资源的吸引下,会产生对中心区工业产业的"拉力",最终结果是中心区工业产业实现调整或升级,部分产业向边缘区转移或扩散;在中心区"推力"和边缘区"拉力"的产生过程中,高铁起到了加速和促进作用。将高铁开通后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在加深;中国工业的转移路径按城市层级进行,一、二线城市工业发展更加依赖科技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三、四线城市受自然资源影响较深,正在承接一、二线城市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推进产业转移与促进镇江新农村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广义的产业转移包括产业的生产环节以及产业的研发设计、服务、销售等诸多环节发生的转移,也就是说,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式、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生产、销售、服务、研发等也是转移。  相似文献   

11.
对区域产业转移效应进行科学、全面的测评,不仅有助于产业转移的进一步研究,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优势重构。运用系统方法论原理对产业转移的九大效应层层分解后,构建了一套涵盖14个二级指标的测评体系,并以F省为例对产业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区域产业转移效应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的关联带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是生产要素注入和就业扩大效应,而一直被学界重视的环境效应在产业转移效应中并不十分突出,这需要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产业转移中产业影响力的重要程度最高,其次是科技人才和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2.
首都功能定位变迁与产业结构演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章梳理了1949年以来首都不同时期的功能定位,分析不同功能定位下的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进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新时期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的确立,对未来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进行了展望;从产业调整疏解、空间优化、人口调控、京津冀一体等方面,提出促进新时期首都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外力推动:承接国际转移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在产业结构变动的世界性传递中借助于承接国际转移产业这一外力推动。通过承接国际转移产业,一定程度上改变要素禀赋、需求因素以及自觉调整因素对优化产业结构的钳制。承接国际转移产业的主要实践路径是引进国外的直接投资。而辽宁本身的经济条件则是这一外力能否发挥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局部区域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与产业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发现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与产业结构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会导致定基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上升,且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幅度较大。由此构建定基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与产业结构定量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区域全社会用电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误差较小,可用性较高。因此,在合理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需重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县域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的状况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差异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湖南县域经济产业凸现“农”的特征,产业结构差异大、分布呈现区域特征。运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分析了湖南省88个县域经济体在2004--2008年内产业结构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表明:各县域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巨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存在一定的产业梯度差异,这为后发区域通过承接先发区域产业转移,接受先发区域较高水平的技术辐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但是,后发区域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削弱了对先发区域产业的吸引力,成为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存在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回归模型,通过对吉林省与江苏省制度差异的比较分析,讨论了后发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的制度缺陷及制度改进。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由此引起了长三角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和上海之间发生的产业区域转移以及由此导致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变,揭示了时间序列下上海和浙江之间存在的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正是这种区域间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的存在,推动了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重心的迁移,进而在长三角内部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和产业分工结构,并使得以上海为地标的中国经济的中心区域扩展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18.
延安产业结构问题及其调整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延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等方面。为使延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延安应实施主导产业选择发展的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及途径解决“资源型”产业结构与产业梯度转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新兴服务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9.
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不竭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动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相互影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四川城市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四川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调整工业结构、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和结构相似系数的分析,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说明,我国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和重复建设与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不正常现象。为缓和并协调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这些冲突与矛盾,应做好如下工作:加快产业区际转移与积极发展地区产业集群,选准主导产业并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进地区专业化分工并借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并借此合理地培育起区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