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使之通俗化、艺术化和大众化。从加强语言修炼的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路径,增强其理论通俗化的可行性和实践性,这不仅需要从语言艺术性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凝练,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内容必须因材施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要多种多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尺度的把握要科学规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近群众,贴近群众,被群众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用通俗化的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向度是指文化向度和大众化向度。从文化的向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文化形式。从大众化的向度看,必须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是理论内容常识化、与公众实践相结合、走进日常话语、融入日常意义、引领大众等五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大多数人甚至全人类的信仰并化为实际行动。大众化有多种或者说有不同的程度。大众化与时髦、通俗化、普及化、庸俗化都是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论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条件是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化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信念并落实到行动上。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行动上的辉煌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的辉煌成果。共产主义的全面实现是全人类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行动上的最高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时代诉求,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向行为,不能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最终目标。为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共同理想与利益诉求的统一、文本研究与宣传普及的统一、武装群众与指导实践的统一和理论信仰与文化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性和关联性,这为其担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提供了逻辑与现实的可能以及操作与实践的依据。通过构建高校"青马工程"的理论武装、专题培训、文化熏陶、网络传播与实践砥砺体系等路径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通俗性统一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通俗化。  相似文献   

7.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通俗性统一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通俗化。  相似文献   

8.
任何理论的演化都无法脱离其所属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演化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融入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化过程与中国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结合的过程,包含着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是指在国内外形势之下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书斋到世俗、由被少数人推崇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历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途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演化过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不断融合。在当代中国,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对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强本固基的伟大工程,要基于时代主题和实践主题的转换和发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着眼于指导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其大众化的话语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差别必然出现不同范式。所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确立人本范式取向,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以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理论旨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接受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应该与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实际、时代文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益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改善民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利益机制。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闻实践——群众办报。分析认为,工农群众需要和知识分子、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共同推动的群众办报新闻实践,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形成血肉联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活动中的具体实践,为群众学习和理解中国革命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就,但实效性还不尽如人意。高校要更加有效、深入、持久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以小见大——正确处理好"小众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做好马克思主义"分众"教育;化虚为实——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理论教育、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浅出——正确处理好学理化与通俗化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础上,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广大师生易于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由近及远——正确处理好短期性与长效性的关系,立足长远规划和系统布局,构建一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理论重视共在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注重共在主体之间的互惠共赢。如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付诸实践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大众化实效。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具体表征为思想路径、目标路径、内容路径、群众路径、实践路径等,这五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曲折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汲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训,对于促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大众理解和掌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斋,走进大众的视野和思维领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从运用语言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创新、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并使之成为社会优势话语的过程。为此,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话语转化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在思想层面上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为大众所需要;必须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才能为大众乐于接受;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与语境,才能始终如一地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