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这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全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具体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跨世纪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经过了20年改革,我国的农村发展已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引导广大农民进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我国九亿农民以崭新的面貌迈向新世纪,为农村…  相似文献   

2.
我国跨世纪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戴元光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提出了2000年达到小康的近期目标和2010年实现现代化的长远发展规划,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描绘了...  相似文献   

3.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由赵喜顺主编,刘忠英、段成德、郭虹、缪清鑫撰写的《农民婚姻——四川农村婚姻研究》一书,是一本有益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著作。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和形式,而农民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说是其中最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实效性和核心性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说我们在建国后一段时期里,为了搞所谓“一大二公”,曾企图人为地冲淡甚至否  相似文献   

4.
农村法文化的建设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法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直接困境是现代法文化与传统法文化的冲突、城市法文化与乡村法文化的对立、西方法文化与东方法文化的背离,从静态文化现指引下的多元文化和而不同到动态文化观理念下的文化多元不同而和,实现我国农村法文化的超越自身是对我国农村法文化衍生与演进进行哲学思辨的一个必然结论.s型理论指引着我国农村法文化建设的路径,形成了我国农村法文化衍生与演进的逻辑架构.政府主导、社区主体、农民参与的三元互动模型将成为我国农村法文化实现不同而和理念下衍生与演进路径的主体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5.
钱伯斯(Robert Chambers)在《农村发展--将最后的放在第一》(Rural Development-putting the last first)一书中指出,在农村发展中有两种文化,一种是学院式的文化,另外一种是实践者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人口村成中,由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就没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就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郊农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在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把城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的影响下,与偏远农村相比较,城郊农民较早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有了…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且农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已经具备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但还存在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发展认识存在误区、体制管理落后、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根据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找准发展的模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走市场化道路,强化人才支撑体系,是今后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改革与发展中,区域性文化传统对各地的经济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应当对区域性的文化与经济的互相作用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文章试图用一种“文化基因两要素”的分析方法,来把握区域文化的实质,进而分析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过程。文章运用这种方法对苏浙黔三省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提出并剖析了我国有一定代表性的小农文化、农商文化和山民文化这三种农村区域文化类型,为揭示近年来各地农村出现不同发展格局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农村文化是一个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相对独立系统,但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却长期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附庸。农村文化建设应以农民为本位,立足于乡村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通过挖掘农村文化的固有价值,使适合农村生活特点,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文化在凝聚整合农村力量、焕发农民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发展农村教育;培育农民文化协会;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瑞华 《社科纵横》2011,(10):53-55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渊源,目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措施,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原人 《社会》2003,(8):1
按词典的解释,“农民” 是指长期参加 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目前在中 国还有八亿左右。农民多在农村,但“农民”一词城里人却用得很多,最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用作形容词,多出现于父辈已经进了城的年轻人之口,而且用得总是精炼简洁,中午食堂的菜有四块钱一份的红烧肚条和一块钱一份的清炒蚕豆,你买了后者,“农民!”你头发没梳整齐衬衣下摆有半拉子没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政治文化是政府与农村、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在文化上的表现,它对我国农村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治理经历了动员参与型政治文化和初级参与型政治文化两个时期。目前,农村治理的参与型政治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而言,应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消除城乡二元格局;从正式制度的角度而言,要进一步完善法制、放松管制,适应WTO的要求理顺政府与农村的财政关系,并鼓励农民参与国际竞争,鼓励农民成立各种团体,以培养其政治参与能力。同时,健全农民政治参与的相关制度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3.
村落文化的建构态势与推进策略叶荣华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占人口总数80%以上的九亿农民,散居在广袤沃土上星星点点的村落,村落文化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兴衰。在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研究村落文化的构建与功...  相似文献   

14.
苏南农村工业化与社会变迁邹农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之市所辖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区域经济实力迅速壮大,社会文化各方面面貌大为改观,至80年代来,一些主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已达到或超过我国2000年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崔琰 《唐都学刊》2015,(1):103-108
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下,关中地区农村文化遗产面临生存困境。对此,应完善农村文化遗产数据库,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加快农村文化遗产产业化步伐,利用影像作品记录农村文化遗产。同时,应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原则,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村的主导地位,做好收益分配工作。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思考赵素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有2/3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生活水平大大低于城镇,因此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拟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3):117-121
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我国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民族地区养老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宁夏农村回族地区养老有政府、社区、家庭和自我以及亲戚多维社会支持网络。但是在观察与分析中笔者发现,多维支持网络缺乏整合,受经济、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影响和农村回族地区养老意识薄弱、养老力度欠缺、养老质量不高、精神养老缺失。大力发展经济,培育养老文化,建设适合回族地区的养老模式是农村回族地区养老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农户,虽然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但是,却在今天的历史性大改革中,充当了开路先锋,在农村率先实行长期被认为绝对错误的“包产(干)到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虽然内容很多,但不能忽视容纳八亿农民的近两亿农户。它是社会主义中国最小的社会细胞和经济细胞,是农村合作经济的基础层次,在今后长期的农村发展中,只要坚持这个基础,面向这个细胞,就将富有生气,充满活力。例如闻名全国的温州,“家庭经营”已成为那里农村经济的主角,并正在改变着那个地区的整个面貌。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实践,不仅使我们重新发现了“家庭经营”这个法宝,而且对其认识也正在不断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的社会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黎鸿 《创新》2011,5(4):95-9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鲜明的社会学特色:一是结构功能主义特色;二是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社会冲突特色;三是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特色。探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的社会学特色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拓宽社会学理论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1995,(8)
据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有近2亿人的剩余劳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建设部村镇司司长透露,我国小城镇己达50000个,小城镇的建设已成为农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目前8亿农民中,3.4亿多劳动力仍滞留在1亿公项耕地的狭小天地里。农村劳动力必然在选择“就地转移”.因此.小城镇的兴起将成为吸纳剩余劳力的“畜水池”。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已吸纳1.2亿农村劳动力,今后每年还将吸收700万到8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近2亿农村剩余劳力将进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