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农村社会伦理建构的基础,也是关系农村养老乃至农村文化建构的重要问题。我国北方农村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接力”走向,而“反哺”严重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深重的乡村伦理危机,甚至影响着整个乡村文化的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新时期,必须加强社会的引导与干预,一方面,加大传统“孝”文化宣传,引...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老人精神孤寂,生活艰辛,身体状况令人担忧,高龄老人养老断层等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造成隐患。究其原因,道德伦理的蜕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足是形成问题的重要因素。强化人们的尊老养老意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农村养老机制,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礼堂的再仪式化,是将传统农村民俗礼仪和儒家传统礼仪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再生产。浙江台州市L区"乡村十礼"的建构和礼仪实践,反映了以象征性的符号表达仪式的特定关系、礼仪文化再生产的建构方式和乡村社会转型的价值再塑方式再仪式化的逻辑机制。"乡村十礼"的实践表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农民道德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的仪式过程构成了再仪式化实践逻辑。"乡村十礼"为行为规范的礼仪活动,反映了政府建构乡村社会文化礼仪的价值取向、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选择和农民个体的文化意愿,也成为农村社区治理中文化治理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4.
农村道德建设是构建乡村和谐和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和人文前提。一是确立乡村市场道德理念,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二是健全化解乡村人际矛盾的道德机制,促进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强化乡村公共道德规范,扼制越轨行为,促进村民与社会的和谐;四是营造公平正义的道德环境,发扬扶贫帮困精神,促进乡村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乡村是城镇的发源地,在当今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乡村社会也在寻找发展的机遇,而乡村集市这一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古老文化形态对于农村社会实现经济、文化、政治全面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要加强挖掘和发挥乡村集市的文化功能,实现新农村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和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历来都比较重视农村问题,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统筹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文章具体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完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作为"草根民主"的农村基层自治,已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基层政治生态,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治理与农村发展,具有多种政治伦理价值.从政治层面看,农村基层自治既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逻辑起点,又是中国农村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从伦理层面看,农村基层自治是基于道德秩序的传统自治态的延续,也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分离的政治伦理生态使然;农村基层自治在其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它强大的政治魅力与伦理魅力.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总体上获得了重大发展,也有一些中西部农村面临"空心化"等困境.在走向现代化新征程和建构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成为重要和迫切的战略选择.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农村居民是主体,改善乡村居民的经济社会生活是核心,增强农村活力是关键,集体性建设是重要内容.集体性是在共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依存发展的群体活动的关系特征.它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动力,可以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建构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文化复健等途径加强乡村的集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传统伦理看"和"文化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伦理对"仁、诚、恕、中庸与礼"的诠释,是建立在儒学"和"文化思想基础上的,把握传统"和"文化的特征,明确其时中国当代"和谐"环境建构的思想与文化心理准备,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实践中,以期达到社会群体的自觉认同,从而促进主体的自由,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伦理关怀维度看,社会和谐首先应该是伦理文化的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伦理关怀和道德教育.因农村本土伦理文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流失严重,而“下乡”的国家文化又缺乏有效的伦理整合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伦理文化关怀.本研究以一民间文化组织利用儒学、佛学伦理在一镇域内开展传统伦理教育和从事“和谐示范区”建设的活动为例,揭示传统伦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银河认为:"村落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现实中切实存在的社会群体以及其所拥有的文化形式"。本文以对鄂东黄梅县黄村的乡村教师的田野观察为基础,从乡村的微观生活场景中,从农人视野中关注村落教育、关注"传道授业解惑"的乡村教师,分析了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希捕捉乡土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培育塑造以乡村教师为代表的文化精英,推动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2.
理应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语言应用"昭法式"的官媒等新媒体中赫然存在的乱象,是话语建构主体缺乏必要的语言生态伦理自律、欠缺践行语言生态伦理自律价值观念所必需的知识积累与实践自觉的明证。实质是在"意""言"两种不确定性之间谋求精妙关联的"炼字",既是建构适情适境的优质话语以促进语言和谐的根本技能,又是实现语言生态伦理自律的必要基础。依托特定语境,依据认知参照点,考察具体语言表达形式中的共现成分,可以深入探究"炼字"的内在机制与实践方法,这是实现语言生态伦理自律的必要前提,也是改善新媒体话语生态、促进汉语言纯洁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效率至上主义"理念的植入与羁绊使乡村公共伦理逐步游离于传统优秀乡村伦理文化.加之,乡村公共伦理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嫁接难题以及尚未及时导入的乡村公共伦理教管体系等使乡村公共伦理呈现出失范的困境.故此,诠释乡村公共伦理的历史演变规律与发展桎梏、设计和建构契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乡村公共伦理规范体系并成功输入到现实的...  相似文献   

14.
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已在城市社区中悄然兴起.绍兴书圣故里社区"台门互助"养老模式以台门为基,以活用资源、邻里守望、互助自立、积分管理、制度激励为特质,从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构建社区和谐互助文化、建立社区化帮扶网络、规范互助养老行为等方面进行模式建构和路径实践.在我国目前养老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应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建立互助养老风险保障机制,完善积分管理激励办法等,激励"台门互助"式养老模式的有效探索和机制完善,以促进城市互助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细胞,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石在于社区,众多社区的和谐构成整个社会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建设和谐社区理念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重新挖掘传统和谐思想宝贵资源的良机,尤其是以儒家和墨家为主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和谐社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视域中,传统"慈孝"美德是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关系的和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在传统与现代的时代合奏中,农村慈孝文化的生发基础、作用机制、外在保障等都已演变得复杂多样,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政治一体化的现实下,"慈孝"的效用往往是既隐含又深刻,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溯源、反思与剖析,并在社会治理的时代视野中活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也只能是经济上富裕,精神上高尚,政治上民主,生态上和谐。  相似文献   

18.
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农村社会生态,互助养老成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有效补充。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尤为注重发挥互帮互助传统文化在农村养老中的重要作用,不断进行政策设计与完善,以推进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大致经历了宗亲互助养老、生产合作社互助养老、集体互助养老、社会互助养老和互助养老制度化规范化共5个阶段,并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互助主体以伦理文化资本为核心,家庭始终发挥核心功能;互助内容以社会组织资本为指引,由单纯经济救济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互助方式以正式制度资本为保障,从代际互助向代际互助与老老互助相结合转变。发展农村互助养老需秉持社会资本视角,聚焦互助养老之主体、内容、方式,完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资本,提升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水平。同时,亦要发挥农村社会组织资本力量,彰显互助养老共同体之优势;弘扬农村伦理文化资本,营造敬老孝老的社会氛围,促进农村老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助力共同富裕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侗族村寨L村为例,考察了侗族地区传统"婆婆"角色及其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遭际。通过研究发现,在L村乃至整个侗族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婆婆"的家庭地位和权力趋于弱化,"婆媳关系"在产生变化的同时形成新的矛盾,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婆媳之间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理念差异、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存在。因此,要构建和谐的"婆媳关系",除了强化家庭美德建设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可能是解决婆媳关系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0.
将农村社区建设成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历史必然要求,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农村社区建设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城乡融合、组织体制创新、公共服务机制探索、资源渠道扩展、社区和谐民主文化建设是解决农村社区建设困境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和促进社会有机整合与融合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