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古“徽商”与新“浙商”的区别及共同点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活动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清时代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传遍天下。在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相似文献   

2.
将“新安歌舞”与徽商联系起来的研讨,我们所见的有《知新录》和《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下简称《佃仆制》)它们都认定:“新安歌舞”便是东晋时期新安商人的离别之辞。《佃仆制》于此写道:“徽商的兴起早在东晋时期”,“他们外出经商的离情别意被编入歌辞供娼妓演唱,说明新安商人的经商活动已为时人所知。”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徽州人曾经创造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由于徽州山多田少,使得徽州人不得不出外经商谋生,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市场上极为活跃,他们在获得丰厚商业利润的同时,也广泛接触和吸纳了各地的文化营养。有力的经济支撑和不同文化要素的融入,使得具有独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徽州获得了孕育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的契机与可能。内涵丰富的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州工艺和戏曲,以及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祠堂、牌坊等大量文化遗存,数十万件徽州契约文书和各类文献,既反映出徽州文化在历史上的繁荣昌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徽学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4.
论清代前中期外省商人对湖南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船山学刊》2002,(1):74-77
明代中期以来,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在商业中具有龙头作用的行业在一些地区兴起,传统抑商政策的削弱,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观念的转变,商人队伍不断壮大,以至在全国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地域商人集团,他们纵横驰骋于商界,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在这些商人集团中,山陕商人、广东商人、安徽商人、江苏商人、江西商人与湖南商业结下不解之缘。本文拟通过考察这些外省商人在湖南的经商活动来看它们对湖南经济的影响。一、外省商人在湖南的经商活动上述外省商人因其经营方式,经营特点,资本状…  相似文献   

5.
晋商王文素及其《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张正明,高春平晋商是明清时期雄踞国内商界长达五百年之久的强大商业集团。他们不仅以善于经营,资本雄厚,执金融界之牛耳著称于世,而且在中华民族科技发展史上做出过一定的贡献。明代晋籍商人中有不少人由于经商活动的需要而粗...  相似文献   

6.
徽州会馆是徽州商人和同乡聚会、祭祖、义葬与情感联络和朝考接待之所,是徽州人旅外的主要落脚点。是徽州祠堂的延伸和扩大,是“小徽州”与“大徽州”的纽带,是“无徽不成镇”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人寄命于商”。明清时期,徽州人经商四方,走遍天下。为了联络乡谊,方便经商所在地徽州同乡处理商场和应试等事务,他们纷纷在经商的市镇建立徽州会馆、新安会馆,作为徽人的聚会、议事之所。当时北京为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市繁华,商业繁盛,很早就有徽州茶商、布商、典商等在京城把生意做得很热闹。第一个徽商在外建立的会馆,最早就诞生在北京。  相似文献   

8.
“贾而好儒”是古代徽商的一大特色。明清以降,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有许多徽商亦商亦儒或是“儒、仕、商”三位一体,他们在书画、金石篆刻、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建树颇多,成为古代徽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徽州商人与徽州文化的关系,也成了当今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徽州商人在商业上称雄的地区,当时往来于大江之上,转贾于吴楚之间的富商大贾主要就是徽商。清人梁启让说:“安徽沿江南岸六县,皆舟舣停泊之所,而芜湖尤当其冲。”芜湖地处“皖南门户”。自然成了徽商成云际会之所。徽商经常往返于芜湖和徽州之间,也有相当多的人移居落籍芜湖。他们在芜湖的活动,不仅反映了明  相似文献   

10.
徽州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商业中,占据很大势力,其经商范围遍布全国,“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迂无不至焉,淮、浙、楚、汉又其迩焉者矣,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①徽商所经营的项目,主要是茶、木、质铺和盐,“茶叶(徽州)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质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②其中盐业为其大宗,主要以两淮地区为基地,以扬州为经营中心。在徽州,外出经商“就食他郡者常什九”③而在外长年行盐的“大半家于扬州,”④入清之后,扬州竟“土著较流寓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货者。化也,谓变此物为他物也;殖,积也。货殖,即改变积滞,组织货物流通,从中获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经商发财。但在我国古代,经商长期被斥为“末业”。不仅官府抑制,而且为习俗所鄙弃,司马迁所处的西汉尤甚.当时朝廷对经商实行了种种重压:一是“贾人不得衣丝乘车”,二是对商人实行“重科.税以困辱之”,三是“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方面的情况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据说,汉文帝时,即使商人到百家入资为好,也禁钢不能为吏.有个叫王烈的名士,跑到辽东避难,官府得知,想请他出来做官,…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黄山市沿革于古徽州、古新安。自秦初置黟、歙两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徽州卓然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的单元特征,这里孕育、造就了曾经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年的徽商,产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并且迄今保留着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素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  相似文献   

13.
徽商文化研究中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徽州的许多风味小吃、名肴佳品本身,就是因徽商而创、因徽商而生、蕴含徽商故事、折射徽商文化的徽商食品。民谚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古徽州的男人大多走的都是这么一条背井离乡、投亲靠友、四处经商之路。由于山高水长交通不便生意繁忙,他们得忍受长时期的亲人分离之苦和节俭创业之艰,留守家乡的亲人便通过捎搭家乡徽菜土特产品的方式寄托慰籍、思念或嘱咐,  相似文献   

14.
在商贾文学研究中,商人的情感世界是研究的重要课题。透析影响商人情感世界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四民之末”的身份地位。二是经商盈利的逐利习性,三是离家漂泊的特殊生活方式。援引古代商贾文学经典中体现商人情感世界的实例.佐证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着干研究商人情感世界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徽州社会科学》2008,(3):23-23,25
近来很多外地的“商人”不断从徽州民间购买徽州古民居,拆卸搬运出我们的徽州,应该引起我们的人民以及政府的重视了,  相似文献   

16.
徽商是旧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商人集团的总称。真正意义上的徽商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于明代中叶,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盛于嘉靖,至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鼎峰,嘉庆、道光以后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作为一支在中国商界称雄三百多年的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  相似文献   

17.
近代商人与中国社会转型——序“东方商旅丛书”章开沅中国商人在中华大地上存在已久,但其传统的社会地位却相当低下。“士农工商”,商为四民之末,经商则被贬之为末业。但在农业宗法社会,四民各有其特定的分工与职能,商虽位居其末,却又未能缺少,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  相似文献   

18.
由徽商在经商所到之地建立的徽商会馆遍祀朱子,成为徽商文化的一大特色,不仅有其徽州地域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且对一代儒商的锻造意义深远。徽商崇奉朱子之“义”,提升商业理性之举,有重要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徽州文会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代的徽州府,以操商界牛耳的徽商和众多的书院①而饮誉全国,这些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曾对徽州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会却长期为人们所忽略。高寿仙先生在《徽州文化》一书中虽有所提及,但只是为了阐明“乡村管理与宗族”的关系,没有作深人的探讨。本文拟根据徽州地方志(府志、县志、乡镇志)并结合其它资料,对明清时期的徽州文会作一简单介绍,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文会,又称为文社,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论语·颜渊》中有“君子以文会友”一语,说明早在春秋时…  相似文献   

20.
探幽绩溪     
“绩溪,古属新安郡,后属徽州府,现划为宣城市。大概是一种心理定势吧,说起徽州我便会毫不思索地娓娓道来,如数珍宝。与文人交谈,我会道出一串“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等等尽显炫耀。与商人交流,动辄以徽商、儒商而自居。总之,谈到故乡,谈到徽州,一种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有时兴趣所至,还会详细地诠释述说。”——作者之于徽州,感情可谓深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