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唐王朝如何完备与治吏相关的法律制度,如何发挥监察机构对官吏的监督作用等几个方面,概括并分析了唐王朝依法治吏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以古鉴今,对我国当前如何确保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家行政系统实施必要的制衡和监控,在保证国家机器持续正常和有效运作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监察效果的好坏,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监察任务的监察官员。韩非就曾指出:“明主治吏不治民””,其意无非是通过“治吏”去更好地“治民”。而监察官员就是为实现“治吏”的目的而设置的,实际上是一种“治官之官”。他们肩负着“彰善津恶”、“激浊扬清”、“纠劾官邪”、“肃整朝纲”、“绳瓶纠谬”、“匡辅人君”、“封驳冷谏”以及“荐举贤良”、“矫平冤狱”等重任。这种职责,…  相似文献   

3.
监察是治吏的利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激浊扬清行为。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尽管其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御用工具,但其中也蕴涵着许多启人心智的合理性因素。诸如独立监察,强化监察机构的地位和权威;重视选任,保证监察队伍的良好素质;严格管理,防止失监虚监;反监互察,制约监察权力的滥用等等,对于我国当前的监察制度和廉政制度建设仍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对法律在政权中的重要作用深有认识。建国之后,池即致力于立法、普法诸事并形成有“重典治吏”的行法特点。本文对此试作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绩效考核理论和思想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明主治吏不治民,治吏之重在于考课,德礼为政教之本,察吏安民、视情办吏,民唯邦本、本固邦兴等方面.古代的绩效考核理论和思想固然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认真学习和借鉴绩效考核理论和思想对于今天的绩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的产生及法律实践有其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心理和政治基础.明初所谓"重典治国",其实就是重刑治国,其重点在于重典治"吏".然而,尽管明初朱元璋实行的"重典治吏"严酷无比,但在一个集权专制的社会里,人治大于法治,"重典治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客观上造成了有害的后果.它给人们的历史启示是要从根本上根除腐败的痼疾,就必须崇尚法治.  相似文献   

7.
明代行政立法以绝对君主专制为核心,表现为行政体制中的权力制衡和官吏法中的以法治吏。从立法本身而言,成熟稳定的行政体制和全面发达的官吏法足以达到良法标准。但在法律实践中,法的运作失当和法文化的偏失却使得行动中的法无法达到遏制吏治腐败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包括 :“礼乐刑政 ,综合为治”的治国方略 ;“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念 ;君主权力行使的理性化 ;吏治的清明。中国古代法制文明包括 :立法上法贵简当 ,改重为轻 ;体现公平的司法原则 ;依法行政 ,以法治吏的精神。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与法制文明给予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朱瞻基是明代第五位皇帝,庙号宣宗,在位十年(1426——1435)。“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呈现政治清明,吏称民安的发展景象。这个治平政绩的取得,朱瞻基重视监察机制并善于运用监察治理国家是其重要原因,而对监察官员的审慎选择、严密考察、赏罚分明,黜陟果断则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吏的解释就是官,《说文》"吏,治人者也",那怕最低层的吏本来也都不是役.中央和地方机构中有吏,军中也有吏,我们在史籍中经常见到"吏士"或"吏兵"联称.遏常即泛指将士.但是由于低层的吏例被长官驱使奔走,加以职务的繁重,某些劳役又加在他们头上,充吏就逐渐演变为一种吏役,有时还成为别于编户的特殊户口.这种情况大致始于汉末,成于魏晋,而南北朝时期最为显著.随着形势的发展,吏役的范围逐渐扩大.原先较  相似文献   

11.
校管異义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法律政命者。吏民规矩绳墨也。丁云吏当为使戴云说文吏治人者也。此吏当训为治。不必改字。按丁戴二说并非文意盖言法律政令者。乃官吏人民之规矩绳墨也。故下文云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又云臣吏久守则乱。谓臣吏不守法律政令则乱也。又云罪决于吏则治即谓臣吏依法律政令则治也。此吏字即臣吏之吏。不必改为使。亦不必训为治。九守第五个五  相似文献   

12.
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是县、市委工作的重要一环郝忠礼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从严治“吏”的意见》,我们中共临汾市委结合学习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认真落实、大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认为,要把从严治党、从严治“吏”落到实处,必须解决好三个...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重刑治吏"思想具有时代特色,更富于个人创造。它以"重刑治吏"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虽行之一时,不能久远,可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治国必先治吏”,吏治的严明对国家的稳定、政治秩序的安宁,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唐代的“贞观”、“开元”之治,素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发展史者所注目。其所以能在社会动乱之后,出现一种社会承平、生产发展的“治世”局面,与当时统治者重视立法与吏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正>原文: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而非以时为进退者也……故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无择于时而并行焉,庶得之矣。出处:《读通鉴论》卷八,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王夫之关于治吏宜严、养民宜宽的一段名言,深刻揭示出了治吏和养民应有不同的伦理态度及其彼此并行不悖的治政理念。治吏必须从严,否则官吏就会恣意妄为,不仅损害百姓利益,而且动摇执政根基。所以,严格要求各级官吏,使其心中有江山社稷和国法百姓,勤政为民,清廉自律,这是政治伦理的内在要求。严以治吏不止是"责上官以严纠下吏之贪",更重要的是"严之于上官"。严格要求下级官吏,严惩下级官吏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吏治的显著特色是以德治吏。以德治吏在官吏的选拔、考绩和监察制度中均有典型表现 ,并在中国历史上取得过巨大的成功 ,中国封建社会的几度盛世与以德治吏有着必然联系。中国古代以德治吏的范式和操作体系 ,在世界文官制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并对近现代世界文官制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以德治吏的成败得失及经验教训 ,对我们今天的以德治国和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润南 《理论界》2005,(2):151-152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律>是当今公认的最完善的封建法典.唐王朝不仅重视封建立法,在官吏选拔时也尤其重视官吏的法律水平,如在科举考试中单独开设有选拔司法官吏的明法考试,唐代取吏十分重视其法律知识,"取吏于判",促使官吏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从而提高了官吏整体法律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党政监察制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与发展.根据党的十三大作出的有关决定,我国党政监察机关相应地进行了体制变革,党政监察制度建设取得很大进展.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党政监察制度建设正逐渐超越苏联模式,开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模式.我国现行党政监察制度在领导体制、职责与权限以及监察立法等方面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明初朱元璋以刑杀为威,重典治吏,虽然起到了暂时的积极效果,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明代贪官污吏仍层出不穷。本文主要论述了朱元璋重典治吏的背景、措施及其后果,并结合中国传统法文化对该现象加以分析,对我国现阶段的吏治提出一些尝试性看法。  相似文献   

20.
赵天宝 《兰州学刊》2007,(6):182-184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拳惩治腐败.明初朱元璋"重典治贪吏"的做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当前中国实际,文章对如何重拳惩治腐败提出四项举措,其核心是让执政官员崇尚法治、加强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