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价值标准评判一切社会现象的批判方式。在批判过程中以伦理审判和道德训诫取代制度规约,遮蔽了制度的错位或缺失,对非道德领域的盲目否定性批判,易于陷入一种悲观主义或超现实的空想状态。其中,道德自身的柔韧性衍生了泛道德化批判的可能空间;语言表达的能动性强化了泛道德化批判的传播效应;“以德立人极”的德性论激活了泛道德化批判思维的文化基因;道德规则的价值悬设助推了泛道德化批判的现实发生。深入剖析泛道德化批判的成因是有效纠正非理性道德批判,科学运用道德标尺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以意识形态话语权维度辨析,网络道德批判有利于对网络道德问题的审视、纠正和监督,在新闻传播、民意表达和社会动员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网络道德批判也随之存在诸多问题,网络道德批判缺乏舆论导向性,网络道德批判的场域过于虚拟,网络道德批判呈现泛道德化趋向。应当充分发挥道德批判在网络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建立辩证的网络道德批判范式,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引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维护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加持的快信息时代,重大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泛道德化,给国家治理带来危害,包括加剧公共治理难度、弱化公众理性思考力、导致舆论监督失焦等。泛道德化是思维、环境、机制等多方面要素在网络舆论场中互相影响的产物,其表征为当事人身份标签化、叙述表达偏见化、评价标尺非理性化、情绪抒发负面化等。公众心态受失德事件引发、媒介推波助澜而走向群体“极化”,技术机制的缺陷造成网络舆论的弱把关,最终形成网络舆情的泛道德化现象。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纳入公众参与、增强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包括:增强治理主体多元化,寻求泛道德化舆情治理的价值共识;搭建多元主体德育交流平台,建立泛道德化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智能化道德引领平台,合理开拓泛道德化舆情治理中的技术赋能。  相似文献   

4.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怀疑论问题的关注极为明显,其批判哲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回应怀疑论的挑战,但是由于康德并未明确区分出他所回应的怀疑论类型,使得他与怀疑论的关系解决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甚至将他的理论本身也视为是一种极端的怀疑论,因此厘清《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要回应的怀疑论类型则显得极为必要。本文认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要回应的是笛卡尔与休谟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5.
休谟以其经验论的立场和怀疑论的主张,批判了“宇宙论论证”和“设计论论证”,否定了“上帝是可以用理性来证明的”这一命题。而其所提倡的“仁爱”道德,以“社会公用性”为原则,将道德变成单纯的激情活动,区别于宗教神学和僧侣道德。休谟对自然神论的批判标志着自然宗教的衰落,他的宗教思想对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对理性和信仰的思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西方对华舆论泛政治化批判现象明显,这种批判话语将公共卫生安全、国际贸易、宗教信仰等非政治问题政治化,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国际形象。中国发展对内展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韧性和力量、对外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论及其实践强化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防备和规制心理。拥有优势话语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中国发展,维护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稳定,利用信息强权和话语霸权对华进行泛政治化批判,以期剥夺、打压我国正常发展的权利和自由。因此,中国的应对思路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落实“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践行,打破“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以中国之治推动世界之治;利用好网络信息传播新技术,揭露西方批判话语的虚伪性,以贴合西方文化基因的方式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表扬化倾向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的表扬化倾向是当下文学批评积弊中的突出病象之一。本文对该现象的实质和严重危害进行了分析批判,并从政治、历史、道德、文化的角度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挖掘,指出弘扬批判精神是拯救与振兴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在理性主义精神影响下,一方面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另一方面又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文化悲观论,而这种文化悲观论恰恰又与理性主义精神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现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论证了文化与自然是辩证关系,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辩证的批判和考察,从而得出了人类的文化是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乐观主义结论,有力地批判了文化悲观论.  相似文献   

9.
当前影视剧泛"谍战化"是一种无视受众的形象暴力行为和间谍形象游戏,更是一种丧失艺术自律精神的泛游戏行为,间谍形象及其表演的艺术文化系统成为一种无聊的影像复制,代表着一种"娱乐至死"的狂欢意志。本文从艺术的异化、传媒的异化及审美的异化入手,深入分析泛"谍战化"现象是一种对艺术自律精神的冲击和解构,构成对现实生活超常规的欲望化表现,显示出市场过度迎合受众的消极一面,造成了艺术生产消费的价值偏离。  相似文献   

10.
传统社会形成的人们对法律问题的政治性心态、调和性心态和道德性心态构成法律心态的典型形式。这些与"一切以法律为唯一准则"的现代法治理念形成冲突,在对传统法律心态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在肯定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批判其中的不合理成分,用现代法治理念对传统法律心态进行改造,以形成政治问题法制化,利益主体确定化,道德问题法律化的现代法律心态。  相似文献   

11.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理性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对早期批判理论的发展,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为三个主题:即技术进步与理性的工具化、工具理性与文化工业的发展、希望的消失与人的存在方式的转变。通过工具理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揭示出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灰色场景,同时也展示出其自身理论中的悲观情结。但这种悲观还没有达到绝望的地步,对另一种希望的憧憬构成了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将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的肯定性思维方式作为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种种"单向度"现象的哲学根源。为了批判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的存在困境,马尔库塞从黑格尔哲学中发掘了辩证理性的否定性思维,从而展开对形式逻辑的肯定性思维的批判,从技术理性的哲学根源上抨击技术理性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所建构起来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5,(4):82-86
由日本哲学家广松涉所指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象化理论,是一种以互主体性为主导逻辑的社会批判理论。从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逻辑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当中还与物象化批判同构性地存在着人象化批判、意识象化批判。其中,物象化、人象化分别是指现实的个人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层面发生的"颠倒"性事实关系,而意识象化则是指由物象化、人象化在意识层面引发的"颠倒"现象。立足现实的个人辩证法批判物象化、人象化和意识象化,探讨上述批判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在互主体性哲学范式下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批判的当代视野。  相似文献   

14.
我们正在经历后人类社会转向以及后人类学术爆炸。在众多后人类思想运动与学派中,罗西·布拉伊多蒂提出了“后人类批判理论”这一新型话语,力图在轻率乐观与技术悲观之间取得平衡。该理论三个基质分别为:第一,拒绝“封闭”的思维体系;第二,反对形形色色主体观(人本主义、泛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等);第三,充分考量当代情况,特别是全球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的快速变化、科学-技术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风险等。在此基础上,布拉伊多蒂提出一种建基于新唯物主义一元本体论的游牧主体观,它以佐伊为中心,强调具身性、关系性、横向性和肯定性,拒绝同一性与他者性的二元逻辑,强调差异的积极性,呼吁建立基于集体感与责任感的后人类伦理,呼吁未完形的“我们”共同携手生成世界。  相似文献   

15.
"自我"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透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观的现象,分析了关于"自我"的理念.提出了"自我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化"倾向,以及"道德化自我"演变成"泛道德化自我"的极端状态的基本历程.同时,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确立正确的"自我观"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观"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透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观的现象,分析了关于"自我"的理念.提出了"自我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化"倾向,以及"道德化自我"演变成"泛道德化自我"的极端状态的基本历程.同时,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确立正确的"自我观"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权力道德法律化问题即权力道德法律化的多层次性、没有形成法律制度性的保障、泛道德化倾向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权力道德法律化的途径即法律制度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及对权力道德法律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伯纳德.威廉斯在对功利主义后果论的结构分析中指出其责任原则的显著缺陷是冷漠与消极,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功利主义把价值赋予事态而忽视个人分离性,而过度的道德义务要求使个体与自身道德情感及行为相异化,破坏了行动者的道德完整性。虽然威廉斯的功利主义批判饱受质疑,但他对人性、品质的重视与对个人生活意义的关切,切中了功利主义的要害,敞开了走出现代道德哲学困境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固有的特点,对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道德领域存在道德观念混乱,价值观念趋于复杂化;社会行为极端功利化和非道德化;卡里斯玛权威衰落,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功能弱化等特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重建已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20.
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为基石,将总体性、意识形态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为人们理解美国当下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进路.但无可否认的是,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简约论和本质主义的思维局限.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大众文化现实语境中,詹姆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多少有些“水土不服”,这充分说明理论的传播与吸纳必须经历“在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