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道德法律化的原理与实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道德法律化的含义,指出其应包括道德权利的法律化;着重阐述了道德法律化的依据,指出道德法律化既是基于法律渊源于道德这一事实,同时也根源于法律与道德的相异及共性,更是弥补成文法局限性的重要途径.最后提出了道德法律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略论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法律化,是沟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中间桥梁,它使得社会规范系统中道德与法律的结构趋于合理。从事实层面上看,道德法律化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基础与需要。同时,古今中外的无数次道德法律化的实践也证明了道德法律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然而,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度的道德法律化或是盲目的道德法律化及以德代法的做法无疑会给法制体系的完备及法治社会的实现带来损害,因此有必要对道德法律化进行适当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公共权力异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道德现象,与道德密切相关。公共权力异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道德方面的缺陷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对公共权力异化进行道德调控是法律、行政调控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效率低下的严峻现实,常建军撰文提出,道德法律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不完全义务的存在,道德与法律在核心内容上并不一致,道德法律化在逻辑上不够周延;道德共识不等于道德标准一元化,道德多元与道德共识可以、而且应该共存,道德法律化缺乏现实基础;道德强制与法律强制具有本质差异,道德法律化是非道德、不道德和危险的;解决道德知行断裂问题,增强道德教育效果,不应诉诸道德法律化,而应立足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权力时大凡会提及权力的基础问题。但目前权力基础的研究路径均是“政治→法律”或“法律→政治”。事实上,除了政治法律基础,权力的存在还有其道德基础,这一道德基础便是公民的良序生活。从政治伦理视域看,权力构建的公民良序生活有三个特点,即它是符合人道的而非弱肉强食的,是道义的而非单纯依靠强制力来维系的,是体现“公共”意志而非“阶级”意志。  相似文献   

6.
略论行政道德法律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行政道德法律化建设 ,具有道德和法律建设的学理依据 ,体现了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的要求。行政道德法律化建设必须以行政伦理道德的基本层次为基础。当前重点应加强对社会危害性很大且治理难度也很大的腐败现象以及“准腐败”现象的行政道德法律约束。加强行政道德法律化建设 ,有效利用道德和法律两种资源 ,对于规范行政官员的行为 ,提高政府权威和形象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法律的完善和道德的进步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  相似文献   

8.
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光有法律的约束还不行,同时必须有道德的约束.公共权力行使方式必须是理性的和正义的,充分体现道德精神;同时,权力主体的道德能力保证也是防止公共权力滥用的重要因素;从约束的心理过程而言,要经过畏惧感、义务感、羞耻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是道德和法律的内在共性及道德功能的局限性,无论是在我国当代立法还是在西方国家立法中都有重要的表现形式。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仍然有自己独立的功能和价值,社会生活中有些问题只能依赖道德的调节,这些因素使道德法律化存在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0.
道德法律化是指在道德建设中将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转化或规定为法律制度。现借助古今中外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与实践,来分析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教授治学:问题、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教授治学的现状,论文对全国部分高校的教授进行了调查、访谈,归纳出教授在学术道德、学术水平、学术权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授自身、大学与社会等层面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教授治学,需要教授以学术为业,担当道德楷模;需要大学赋予教授学术权力,完善教授考核评价制度;需要社会健全法律,改革科研体制,只有这样,教授才能安心治学、治好学。  相似文献   

12.
运用邓小平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论述了以德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指出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证。通过把握以德治国的根本内容,实践以德治政,建设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达到以德治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将道德上升为法律或曰道德法律化,可以说是我们党重视法律对道德保障作用的认识符合逻辑发展的结果。推行道德法律化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法律化的实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传统道德研究方法,在社会实践中抽象研究道德的本质,或从个体的社会性出发研究具体的道德规范,都不能完全解释道德现象。指出要实现从基本理论到具体实践或从道德本质向道德现象的转化,这之间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道德运行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应全面深刻地理解"以德治国"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学校公德教育的比例失调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弱化异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水平与诚信度下降,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缺失,公共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漠,高等学校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途径应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实施大学生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立法,提高道德法律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法治进程将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 ,其中有社会政治经济的“先天”不足 ,也有来自伦理道德方面的阻碍。重构社会伦理构架 ,即坚持群体道德优先、注重官德重于民德、建立道德回报机制、规范伦理制度 ,以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8.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信成本和价值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微观结构上研究了诚信原则确立的假设和前提,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诚信的道德成本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中“诚信”原则与“效用最大化”原则的价值冲突,认为行为者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价值选择是对诚信及人的道德素质的考验。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诚信的道德成本和行为者价值选择的规律,有利于重建诚信原则,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关注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热点。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主要表现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本位和以抽象的共性压抑具体的个性。要辩证认识儒家传统道德观,在批判继承中实现超越,并以实践为基础确立和谐的道德教育观,整合传统道德,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20.
行政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权力的应然设置,它直接的消极后果就是行政主体的工具化。行政道德的最终目的价值是成就人、塑造人,惟有德性才能实现之,因此,德性培育便成为行政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制度安排与市俗关爱是培育德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