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雷鸣  李丽 《学术探索》2012,(7):117-119
在市场主导的商业社会中,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尤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判断和取舍。然而,不同的文化、伦理观所引发的争议和冲突恰巧证明了女性解放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并未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意识。本文在肯定女性主体意识的进步意义前提下,透过广告中女性形象的伦理解读,进一步探寻现代女性的人性价值、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女性"一词的产生,代表着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学中的女性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时代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女性角色的文学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体性建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四个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女作家从社会派定的传统角色挣脱出来 ,在文学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群像。她们建构的女性形象不是单一的 ,而是发生了嬗变。冰心一类的作品中出现的是以温情主义为主的温婉、清澈、纯净的淑女 ;冯沅君、庐隐、丁玲等则从主情主义出发塑造了热烈、绝决、不妥协甚而越轨的叛女 ;张爱玲、苏青的作品则由女性生存方式和女性生命体验角度出发 ,努力勾勒出一群心理变态、扭曲的疯女。通过角色的嬗变 ,我们可以看出其间表现出的女作家关于女性、婚姻、恋爱观的变化 ,也可以窥见这些各有思想、追求的女作家的作品 ,不仅在总体上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而且在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朱贝特 《理论界》2012,(6):111-112
李碧华是当代香港的一位优秀女作家,她小说的风格独特、曲折、诡秘、夸张且引人入胜,作品曾多次被搬上大屏幕,广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她作为香港本土的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生活与文化背景,以及女性本位的自觉性,使其作品具有不同的女性视角,而书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兼具反抗性和新世纪女性自主独立的特质。本文试图从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方面浅谈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并以《青蛇》《霸王别姬》等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燕 《中州学刊》2004,(5):78-82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然而,由于"语言和思想的物化",人们往往以为女性形象就是女性本身,相信对女性的语言描述就是女性现实.所以,女性形象一旦诞生,便会逐渐成为一种刻板形象或定型观念,表达了全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本文拟从形象学的角度,分析父权文化中女性形象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和社会文化根源,揭示其中的权力话语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生态女性建设和两性伦理乌托邦构想.  相似文献   

6.
刘胜枝  齐雪洁 《河北学刊》2006,26(2):230-233
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中国时尚杂志在女性杂志中异军突起,以全新的办刊理念和运作模式冲击了女性杂志市场。目前在时尚杂志中存在三种女性形象模式,这些女性形象背后蕴涵着多重现代价值观念,每一种女性形象都代表了女性杂志所培育的一类理想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7.
重庆抗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抗战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无论是知识女性、还是底层女性,都成为作家笔下的重要角色。抗战使女性走上了历史舞台,进一步推动了女性的解放,扩展了女性的生命活动空间。然而,另一方面传统的性别分工、封建意识和现代意识也矛盾地存在于她们的身上,在抗战的特殊语境下,女性走上社会的道路是艰辛而曲折的,女性解放也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文学史上,左翼作家叶紫的创作时间极为短暂,但他却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都经历了由听凭命运摆布的“贤妻良母”到为独立自主而斗争的“革命女性”的成长过程.叶紫笔下的女性形象远胜于当时流行的乡土文学对女性的刻画.他借描写这些女性的坎坷命运,表达自己对旧社会女性命运的悲悯之情,还借此提出了对女性解放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现代女性剧作中的复仇女性形象脉络,理清从美狄亚原型到莎乐美形象的内在发展线索,着重探讨了复仇女性形象集中出现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体现了现代女性剧作撼动男权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并指明复仇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在于将五四后戏剧文学新/旧对立的社会冲突模式提升到压抑/反压抑的人性矛盾模式,从而确立女性剧作之于现代话剧发展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 《社会科学》2005,(12):105-111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是男性塑造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所以,这种形象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复制式描写,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投射。在这种意义上,形塑者的深层心理及其所属的社会文化便构成了女性形象研究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1.
女性形象是进入艾丽丝·门罗小说世界的最佳途径。门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经历了从男权社会中女性生活空间和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到女性从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来找寻和建构自我身份,再到解构父权中心,重建女性家园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门罗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敏感切入到女性生活的内部,展示出女性个体对寻求人格建立的完整过程,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整部《围城》,从头到尾,主人公方鸿渐的身边始终围绕着一群女性。钱钟书先生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一批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从女性的历史角色、社会地位和处身的社会环境着眼,剥离作者的富于暗示的语词、语气和充满幽默、讽刺的语言外壳,将人物的思想内核展露,从而完成对这些女性形象的重新诠释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对其中多次出现的石南花和大海的意象描写进行分析,探究其象征的意义及对塑造哥特式氛围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嬗变,从最初符合时代政治要求的"理想女性"逐渐转变为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女性理想"的追求者,而在社会发展、电视等传播技术普及之后,又逐渐"退化"为符合男性审美期待和心理期望的新一类"理想女性"。这种与社会进步同时出现的女性形象的"反动"值得进一步研究。即便是专门由女性编导为女性观众创作的女性题材电视剧和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流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妥协。而塑造健康而富有时代感的女性形象,必须认识到健全的男性和女性形象都应该兼备"双性"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女性是李煜词中经常描写和抒情的对象。李煜词中的女性意象因为其独特的姿容、体态具有西方文论角度的的符号张力;这些女性意象同时也是李煜词中重要的情感载体,还是李煜内心的深层动力结构的产物和表现。李煜用词的形式成就了这些震撼人心的女性意象,而女性意象也因其艺术魅力成就了李煜词跨越时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高方 《北方论丛》2011,(2):23-26
《左传》所见女性大多出身于春秋时代的贵族之家,深受礼乐文化熏陶。然而,礼崩乐坏的春秋社会让她们的文化身份不断演变。她们进入史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被文学塑造的过程,等级社会下的礼乐文化制度自然成为考察《左传》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南方文学的特殊性是多方面的。它那怪诞的场景、畸形的人物和哥特式的情节,都和美国其它地区产生的文学迥然不同。在它众多的奇异特征中,有一系列神秘、反常的女性形象令人过目难忘。通过对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在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淑女的衰亡趋势已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的价值往往通过她们所依附的男性来体现。影视作品 的文化视角,大多数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外部冲突,提出妇女解放最基本的问题是人身的解放 。然而在两种文化碰撞、交融的现代社会,妇女必须在人身解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实现思 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解放。影视作品则从表现人们内心冲突及人与社会的冲突这一文化视角,展 示了妇女解放的图景。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狐女和鬼女所占的篇幅比重较多,阳光明媚的狐女和凄美哀怨的鬼女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狐性和鬼性在她们身上得到诠释,但她们又具有人性,而且个性迥异.这种狐性、鬼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使狐女、鬼女的形象更加丰满深刻,而两者形象的塑造,则往往是为了满足落魄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不仅体现了一生穷困潦倒的蒲松龄的美好心愿,更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的共同理想追求,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暗含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女性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