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文章立足于江苏省苏锡常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常州工学院英语专业以及非英语专业本科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为试点,对人才培养、教师的教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研究,认为应加强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口译教学环境,在以技能/技巧训练为核心、以实践为主的口译人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苏锡常地区专业化的高级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以构建具有苏锡常地区特色的专业化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担任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和能从事文件翻译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译人才。  相似文献   

2.
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和对外开放的领先区。苏锡常三市实际利用FD I与GDP增长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方式、FD I业绩与潜力三方面对比说明,苏锡常都市圈中常州在利用外资的速度、方式及业绩、潜力均低于苏州和无锡。常州应尽快改变陈旧的引资方式,加大力度引进外资,提高FD I业绩指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与生态经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至1920年代是桑基鱼塘经营和扩建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经营首先需要有堤围和闸窦等水利设施的保障,筑堤围以防洪,通过闸窦以利用潮水排灌,控制池塘的溶氧;以顺德为中心的地区形成了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景观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桑基鱼塘所在的乡村也具有独特的农户住宅模式;桑基鱼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农户在桑基鱼塘经营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肥,19世纪末期以来,香港及周边地区大量的人粪肥也流入桑基鱼塘区,池塘养殖的主要饲料是用水草和有机肥沤制成的绿肥与精饲料,顺德地区缫丝厂大量产出的蚕蛹也是塘鱼的精饲料;清末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农业经营效益与整个世界丝业市场直接联系,小农户必须根据外部市场经济的状况随时调整桑基鱼塘各部分的经营。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焦作地区的煤矿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矿工的数量也随之扩大。但是,矿工们的生活和劳动条件差、工作强度大、工资微薄并且社会地位低下。焦作煤矿工人的这种痛苦生活,是引发他们强烈革命性的一种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苏锡常都市圈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苏锡常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的总原则与总目标是 :以苏锡常区域的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日益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旅游中心城市、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城镇为依托 ,以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为支撑 ,深入挖掘吴文化的内涵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 ,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合理的旅游空间体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旅游倍增计划 ,促进苏锡常三市旅游业从三产支柱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跨越 ,将苏锡常区域旅游业打造成我国旅游业的形象区、精品区和高效益区  相似文献   

6.
土匪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在民国时期变的更加的猖獗.民国时期的山东是土匪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这是由它独特的条件决定的,诸如特殊的地理地形、政治军事经济环境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果不从根源上控制这些土匪产生的条件,山东的土匪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的图书文化事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平稳、渐进到迅猛发展的过程。文章从甘青宁地区信息业发展状况、寺院印书院及藏书、图书馆建设等三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甘青宁图书文化事业发展作了简要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确的产业发展定位是都市圈经济腾飞的保障。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和错位竞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苏锡常都市圈应跳出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圈子,在区域内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形成长三角地区有强大竞争力的次级都市圈。  相似文献   

9.
李沅 《金陵瞭望》2011,(14):23-24
推动南京农村地区的发展,不能重复苏锡常走过的老路,要不为前人和他人的模式所拘,不为GDP的总量数字所困,进一步提升发展理念,转换发展思路,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沪宁地区城镇发展与经济社会的相关性研究谢文蕙沪宁地区系指沿沪宁铁路和长江下游的上海、苏锡常和宁镇扬三个地区。全区土地面积46644平方公里,人口4330万,包括一个直辖市——上海,六个省辖市——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及其所辖的20个县级...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既关系到种植业的发展 ,也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方向。农艺必须依靠农机 ,农机也必须与农艺相结合。2 1世纪农艺发展的趋势是集约农作、高产高效与持久发展、农艺与农机结合。其原则是农艺研究要考虑农机的可能性 ;农机要满足农艺的要求。目前农机研究设计着重解决保护耕作、旱作农业、间作套种、节水灌溉等机械化问题 ,并做到一机多用、联合作业、易操作、效率高 ,以充分发挥农艺与农机结合的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基于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73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应用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户农业新技术需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户主文化程度、农户非农收入、灌溉方式、农户参加合作组织的情况、参与培训情况和农户农业新技术需求呈显著正相关,户主的年龄、交通条件、获得资金难易度和农户新技术需求呈显著负相关,而农田面积、家庭劳动力数、设施情况评价、土地平整状况、农户农机操作熟练、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农户农业新技术需求无关。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研究了中国棉花的最优补贴方式。分析表明,从经济刺激效应的角度上看,中国棉花最优的补贴方式应是农药补贴,而并非种子补贴。其原因在于中国棉花产区虫害发生频繁,灾害严重。因而农药是保证棉花生产的最主要的因素。除了农药补贴外,实施种子补贴、化肥补贴、机械补贴和灌溉补贴对中国棉花生产也具有正面的影响作用。为此,政府应设立专项研发资金,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生产高效环保农药。同时,应进行棉花品种优化改良,提高棉花防虫抗病能力。并加大对棉花产区害虫综合防治预报工作,建立棉花害虫监测与预警机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同时对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和灌溉实施组合补贴。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雷州水利建设的重要发展时期。明代雷州的水利建设在宋元基础上,通过雷州政府的大力组织和雷州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终于取得卓著成效。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大大改进了修筑技术,水利事业的发展达到历史的高峰。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确保雷州社会经济稳健地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5.
左宗棠与甘肃水利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对甘肃水利进行系统建设的第一人。在甘肃的十余年中,他对兴修水利极为重视,认为水利是推行屯田的基础、振兴经济的关键、养民安民的根本,并对甘肃兴办水利灌溉的类型和兴工方式,逐一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这一时期成为甘肃水利建设中力度最大、范围最广、成效最多的时期。研究、总结左宗棠开发、建设甘肃水利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搞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据1978-2007年西藏相关数据资料,借助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测算和分析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对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促进西藏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加快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流转,并努力提高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素质;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口大农业机械设备的投资力度,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尝试新型的土地制度,深化精耕细作;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是湖南省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其农业在洞庭湖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机耕面积和化肥施用量4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1986--2008年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将分别上升1.17%、0.83%和0.40%,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湖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选取农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率、乡村固定资产投资、乡村人均耕地面积、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用电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10个指标,构建河南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原始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河南农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合影响河南农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提出提升河南农业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的农业大国。人口的不断膨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土地、水等农业赖以存在的自然资源带来了空前压力。产量的不断提高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向前发展,作物种植逐渐单一化。化肥、农药、机械、灌溉等措施的不断增加使用,使得原来与生态紧密相连的农业生产系统遭到破坏。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自然环境资源的不断枯竭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宁南黄土丘陵区集雨补灌节水农业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土丘陵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实地试验监测相结合,初步建立了反映宁南山区小流域集雨补灌旱作农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及雨水利用效率提高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集雨补灌工程建设与集雨补灌技术示范,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雨水利用效益及综合效益分别提高了27.9%、27.4%、66.7%、54.7%、41%,尤其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雨水利用效益,达到的中级及良好水平,体现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实现了效益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