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的传播情境下,国家形象传播主体的分散、去中心化,传播内容及其出口的多元化可能导致价值导向冲突,中国国家形象工程决非政府和大众传媒所能单独承担;传统的叙事方式也面临挑战,宏大叙事遭遇细小叙事的消解;在传播内容上,携带国家形象信息的浩繁文本相互交织和影响,硬传播面临受众转场的窘境;国家形象传播的受众已今非昔比,借由网络自我赋权的网民同时也传播并改变着国家形象文本的生产方式。这些变化都需要重新检视国家形象建构的传播范式选择。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域的限制和通讯手段的制约,前网络时代的跨文化传播被束缚在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框架之内,传播的主体和内容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但网络的介入则有力地改变了这一面貌,传播的主体得以泛化,受众心理和媒介样式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也都有所改变,而且跨文化传播还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征.网络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真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差异化互动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传播视野中的网络写作及其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绪义 《云梦学刊》2005,26(3):91-94
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们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络写作,应该把写作纳入网络传播的视野,才能真正理解网络时代在线写作的意义。网络写作在功能上、观念上、文本上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较明确的走向,从而使之与网络传播建立起互动框架。  相似文献   

4.
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断发展的传媒技术产生了很多的新媒体,它们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理论、传播生态及人们的媒介使用心理,使传媒市场的传播格局被重新划分.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基本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的关系由明晰变得模糊,形成一种多极的混沌的碎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作为互联网后发国家,我国网络媒体国际传播力的提升,一要创新传播思维,全面掌握"互联网思维",正确解读"话语权思维",灵活运用"隐性传播思维";二要优化传媒布局,继续提升政府网站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官办国际传播新闻网站的合并重组,加大对民办国际传播网站的政策支持,强化与国际主流网络媒体的合作;三要积极回应国外网民的信息诉求,在媒体层面建立国外网络受众跟踪调研机制,在市场层面推动国外网络受众调研的商业化,在学术层面加快国外网络受众研究理论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政策解读是推动政策得到良好执行的重要手段,因此,梳理政策解读的传播模式,建构传播效果评估的方法,推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就显得格外重要。政策解读的传播模式根据传播渠道与传播关系的不同可分为直线模式、压力模式等七种。对政策解读传播效果的评估将以"政府—媒体—公众"的互动为分析框架,针对信息发布主体、传播中介以及受众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传播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传播对于文学活动有重要影响 ,网络传播是文学传播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对于文学的影响也必将是巨大的。与书籍文学相比 ,网络文学将具有以下特点 :文学形式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品类构成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文学形态将发生变化 ,形象构建在以语言为主的同时 ,还会采用音、像等手段 ;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也将发生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8.
驯化理论的商品化、拥有、转化三个维度或阶段的分析表明,受众对信息传播技术抱有正反两面的公共印象,这些技术造成了公共与私人时空的重新组织并改变了媒体使用的家庭性别结构,在不同的媒体环境下,受众运用不同的策略转化对这些技术的使用.通过对信息传播技术驯化研究的梳理,呈现了新受众研究的视野,带给本土特别是乡村媒体研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群体传播是话语权走向分散与泛化的时代,也是"危"与"机"并存的时代,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群体传播大背景,引导大学生网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别从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三个角度来看待与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想问题,通过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尊重多种传播形态与方式并存,培养工具性与人文理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推动传播单向观转变为传播多向观来引导大学生网络思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诉求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应把受众置于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忘却受众,而应以当代中国大众为传播本位,切实重视受众的心理诉求、接受方式和接受指向,进而建构新的契合受众生活境遇、认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涵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国际语境,各个国家对所处传播环境的认知决定其战略选择,也决定着传播的深度、广度以及效果。本文依托生态学中"生态位"这一成熟的理念,在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类比,提出了对外传播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多维传播生态位"这一新的传播学概念;阐述了多维传播生态位的构成要素,即目标国、受众、内容、人才、资本;在应用仿生学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传播生态位宽度、体积以及传播质量的计算方法,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和为传播主体国在全球传播图谱和竞争实践中更加精准地定位优劣势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张传民 《东岳论丛》2012,(8):149-152
文化产业因其受众面广和时效性、渗透性和隐蔽性强的独特优势,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有效的对外传播.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紧密相融,能够以实体文化形式对外传播社会主义的“公有”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以制度文化形式对外传播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以行为文化形式对外传播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世界”理念.在对外传播途径上,通过合并重组等市场化手段,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最大化地占领文化市场,吸引文化产品消费者;重视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开发,利用新型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对传播对象及目标国家的研究,实现专业化和分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的信息传播不仅仅意味着信息的传递,更体现出文化的创造、陈述及其表达共同信仰的方式.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通过其使用价值最终表现为商业价值,由网络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用户、信息传播的技术和信息传播的社会关系共同来实现."动力圈"、交流情景、价值寿命、质量向量、效率成本等因素构成影响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主要因素.网络信息价值的大小与对受众有用和投合的程度成正比.可以从传播信息的来源、组织、内容、环境、网民体验五个方面设计评价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指标.要注意网络信息传播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李广增  马拥权 《河北学刊》2003,23(1):130-132
人本位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闻传播领域体现为受众本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了受众本位的内涵,是受众本位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包括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提供参与和利用媒体的机会,提供实用技术,提供娱乐等多个方面;传播先进文化是受众本位的中国特色.受众本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族群"(Group)式传播形态的网络萌芽--兼论"族群"传播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或趋势:无线、互动、族群式等,其中族群式传播特征最为显著,集中体现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论坛、网络游戏和个人网络出版的传播实践中。在新的传媒技术的推动下,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需求更加主动,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不断走向分化,媒介类型和媒介形态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受众需求与媒介提供的多种可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蜂房结构的多种小众化传播构成的结合体,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Group”。具体而言,“族群(Group)”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推行的步骤是同步的,这将贯穿于未来媒介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6.
政府传播中新闻发布渠道的多元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菲  白贵 《河北学刊》2006,26(6):220-225
在政府传播视野中,政府作为传播者,凭借权威的、独特的社会管理者和国家意志执行者的身份,独占核心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把关、整理和开发利用,期望达到对内推行政策,形成一致的目标和态度;对外塑造政府形象,与受众沟通,依据反馈信息调整政策。从完善政府传播效果出发,新闻发布渠道势必要以组织传播为主导,融合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以高度整合的多元传播渠道,改变以往单向的、缺乏信息反馈、忽略非组织传播渠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核心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媒体,围绕着这个核心,国际传播力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主流渠道、主流受众、主流信源、议程设置与框架能力,这五个方面同时也是媒体品牌的构成要素。加强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增强议程设置和框架能力;善用权威信源,提高我国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善用公共外交,促进我国主流媒体的对外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正迅速崛起,并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如今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链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中国新闻业的传播生态。合理有效的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可以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已经从学理层面拓展到了实践层面。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进程及特点不仅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也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实践视野和普及面。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发生了重大改变,凸显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新挑战。根据时代发展和不同受众需求的改变,选择适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度传播方法是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国家农村政策传播过程中信息缺失现象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家农村政策传播过程中信息有缺失现象,文章认为农村受众的“位移”,农村意见领袖的“缺位”,媒体功能的“缺席”以及政府的层次性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要克服这些原因,必须建立以农民为核心的受众群的国家农村政策传播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信息调节机制,从策略上改变国家农村政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