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计算机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艺术领域。计算机艺术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艺术形式。计算机对艺术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能更有效率地创作,也给艺术与设计带来了新的风格和形式,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计算机艺术如此蓬勃的发展,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人的社会性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与宗教、科技、哲学等都有很大的区别。艺术表达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汇审美地反映体验和情感的方式,是人类情感与现实世界的对象化形式,是人类情感的审美体现。艺术的表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创造出一种情调,在情调中实现人与外界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印证人的情感、审美、价值等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物质材料是艺术活动的基础,艺术的物质材料影响着艺术的创作,并且它的演变也直接影响了艺术技巧与艺术风格。科学技术、制作师、演奏者、艺术家都对艺术物质材料有影响。物质媒介材料的不同,构成的术门类和艺术风格也不同。艺术物质材料与艺术思想也影响着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艺术家作品的特点.以招贴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切入点.对现代艺术的特征进行论述,从而引出对招贴艺术的分析和论述。在招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崇尚简约的视觉效果.表达深邃的内涵是当代招贴艺术的共同特征。招贴艺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规律应在发展中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传播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不可避免。现代传播技术中的艺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流艺术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艺术的大众化趋势,艺术价值在审美与功利之间难以寻找平衡点及艺术教化功能的弱化与强化等。  相似文献   

6.
英语教学导课艺术浅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导课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特点与功能。英语的教学导课艺术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方法。英语教师应遵循英语教学导课的基本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导语,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改良艺术教育需要从基础理论建设着手。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导致艺术理论的空泛与虚浮。对艺术的客观性质、主观感受和社会基础进行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可以突出艺术研究的三个要点:直面可感的艺术形象,以人为本的价值判断,面对社会影响的辩证分析。我们应该端正学风,立足艺术本体,研究人与社会,总结艺术实践中的道理,使艺术理论教育有效于艺,有益于人,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艺术真实问题不仅是艺术本质论的理论命题,而且是艺术创作论的实践命题,作家对艺术真实问题认识的深刻与否,不仅表明了作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程度,而且直接影响了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品位的高低。艺术真实尽管具有相似性的特征,但更重要的在于它的虚拟性、假定性。尤其是当“自然”与作家创造的“较高意旨”发生矛盾时,作家理应违反“自然”而追求“较高意旨”,是否做到这一点,对作品的艺术品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前卫艺术是一种社会异化的产物,需要注意它的社会原因和意欲驱动,辨明其中的非艺术倾向和功利目的。艺术表现的价值取决于表现者的素质和追求,艺术的真假之辨或优劣之分,取决于是否有益于人与社会的价值判断,宽容的艺术标准也限于此。  相似文献   

10.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艺术终结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艺术到底会不会终结?”两个主要问题展开。对艺术终结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及其判词的说服力;反之,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又会影响对艺术终结的理解。我国对这两个问题存在一定的误解与简单化倾向,这不利于继续推进与深化艺术终结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艺术是分别发源于不同地理、人文环境之下的人类艺术形态。随着历史的演变,东西方艺术也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革,然而凝聚在其中的艺术精神,始终是东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本文力求从东西方艺术的具体形态展开,来论述艺术形态背后的艺术精神层面上的差别。以寻求东西方艺术表现差别背后的实质,以及东西方艺术在差别中的相互影响。在讨论东西方艺术差别的论题下,将主要以中国的艺术精神作为东方艺术精神的代表,结合中国传统的六种艺术精神,把日本、印度、埃及的艺术精神略加分析,以及通过东西方艺术在近代的融合发展趋势,来寻求艺术发展在融合的基础上的创新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来美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在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取代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今天的主导现象。就美学领域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打破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精英艺术逐渐与商业行为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的美的外观的塑造,艺术再一次成为社会生活的工具。与之相应,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符号、图像为代表的虚拟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的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不同理论家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有人热情欢呼,有人激烈批判,有人审慎分析。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历史渊源、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以直呈、挪用为特征的装置艺术是以对传统艺术及艺术观念的反动而出现的现代艺术样式。实际上,考察艺术从过去到现代的发展史就可以发现,装置艺术的产生有其现代艺术在观念与形式上发展的必然性。本文从现代艺术的模仿—再现—复制的发展和形式主义表现观念的极端发展中,分析考察了装置艺术赖以成立,得以产生的观念之源、根据与其艺术观演变之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与人的生存困境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艺术是因人的困境与苦难而诞生的。人对艺术的创造,是对困境的超越,对苦难的抗争,是一种审美理性精神的追攀与扬厉,人因为有了艺术才显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要]人工智能不纯粹是一种人工机器,但也不能等同于具有独立思维活动的主体,这种无法归类的溢出现象,正是技术革命导致文化调适过程中的挣扎心态之真实写照。基于当下的实践现实与技术期待,人工智能只能是一种“类人”智能,借助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因而只能是“类人艺术”。不过,人工智能艺术的兴起,挑战了我们对于既有艺术创作过程以及艺术观念的理解。从创作过程来看,人工智能艺术突显其“非媒介性”;从创作主体特征来看,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互动共生”的结果;从创作意图来看,人工智能艺术主要探索艺术的“创造性”问题,它是一种“观念艺术”。  相似文献   

16.
现代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之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环境之生命线,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进步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艺术家重要的使命是艺术实践,艺术的创新创造为其实践之根本。  相似文献   

17.
毛南族肥套是流行于广西毛南山乡、具有丰富艺术元素的综合性仪式,是毛南族传统的百科全书,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吕瑞荣博士借助于肥套的主要元素及其环境,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对其做了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其新作?神人和融的仪式--毛南族肥套的生态观照?揭示了肥套的建构特点及艺术价值,探讨了肥套的孕育和发展图式,肥套与族内其他艺术形态、与其他民族艺术形态之间的影响与融合,肥套所体现出来的毛南族艺术的精神、理想和规律等,提出了保护肥套的理念与方法。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为毛南族传统艺术的研究领域带进了一股独特而鲜活的空气。  相似文献   

18.
中国艺术管理的实践历史悠久,沉淀了丰富的经验。中国艺术管理经验的总结,对今天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艺术从作为政教工具到市场化的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时期对艺术的管理也各不相同。中国古代的艺术市场在隋唐时期便已经初具规模,分析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艺术市场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能够对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和方法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最主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最大和最有决策力的消费者是宫廷,这是中国艺术管理中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中国化特色问题。宫廷力量的强大,并没有影响到艺术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宫廷力量之外,还有着极大范围的民间力量,如宗教神职人员群体、士绅阶层、普通民众等。宫廷与民间的艺术可以说是既互为消长,又互相补充。古代中国的艺术传播体系发展便趋于完善,基本上能够保证艺术的流通与传承。艺术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整理与传播艺术资料,这也是艺术管理的基础。古代中国有艺术资料搜集整理与传播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管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大学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认为成功的教学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提出了教学艺术的概念;提出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整体设计的艺术、讲授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考核的艺术几个方面,教师教学艺术的形式主要在于深而广的知识技能储备、较高的创造力水平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对教学的激情和执著追求、虚心学习和认真备课。  相似文献   

20.
面对后现代艺术的事实,丹托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已经终结,这一历史进程实现了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的预言。与之相关的,是以“美”为核心的古典关学的退场,转而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艺术哲学。它以意义为中心,以阐释为手段,以历史性、多元性和差异性为原则。虽应后现代的历史潮流而生,却以涵盖一切艺术现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