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美德伦理学是从美德伦理视角研究环境伦理,是环境伦理学的新兴视域。环境伦理学在规范伦理学向度建构的困境和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方面提出了环境美德伦理学问题;环境美德伦理学的主题是"美德与自然",中西方伦理学有一定的思想资源;美德统摄并反映人的存在,环境美德反映人在生态之维的存在,并且共同体孕育人的美德,故而环境美德是反应人的生态存在并由生态共同体生活孕育的美德;根据拓展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路径,环境美德的德目包括敬畏、仁爱、简朴、节约、平等、公正、责任等。乡土教育和日常生活批判中进行环境美德教育是培育具有环境美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对公共行政伦理的规范性基础的探讨,有政体价值、公共利益、社会公平、公民身份、美德等多种视角。鉴于规则伦理只注重制定行为对错的义务与责任原则,忽视道德主体自身的内在特性,从而造成道德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美德视角强调美德之于公共行政实践的重要性,并力图借助思辨与实证的方法,来建立以公共行政人员的美德为规范性基础的行政伦理学。其观点和方法对于我国行政伦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构建客观的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主要任务,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人。面对这种人未到场的环境伦理学现状,学者们开始从美德视角研究环境伦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环境美德伦理强调发挥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鼓励和影响人对环境的友好行为。  相似文献   

4.
环境美德伦理学是从德性伦理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这种研究视角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与认可,被学者们称之为环境伦理学的重要转向。近五年来,环境美德伦理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其主要关注点如下:一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缘起与发展研究;二是环境美德伦理的基础性研究;三是环境美德伦理的本土化研究;四是环境美德伦理走向实践研究。对国内近年来环境美德伦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界进一步深化对环境美德伦理的研究,为我国当下的环境道德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尼各马科伦理学>和<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有关美德理论的两部重要著作.美德是<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遵循其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理性路线,认为公民幸福生活必然依靠个人的社会性的德性实践才得以可能.<政治学>则为保证这种实践提供了社会伦理、政治的可能.现实的城邦应以正义为标准,正义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德性只有在个体美德和社会伦理统一论中才具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网络主体的匿名性、平等性、去中心化、自由性;网络社会的法律、伦理及道德规范的“真空”;以及网络行为的“失范”,要求网络主体提倡网络行为的自律。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网络伦理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提倡网络主体的自律,网络伦理需要主体自律,自律应成为网络主体的伦理美德。政府应从完善法制、道德教育、弘扬传统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为网络自律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梭罗、利奥波德、卡逊:走向环境美德伦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先论述了发展环境美德伦理的必要性的两个基本理由。继而,以三位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大卫.梭罗,奥尔多·利奥波德和蕾切尔·卡逊为例,详细分析其作品和经历,总结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诸种环境美德,如梭罗崇尚的"简单"、利奥波德主张的作为大地伦理基础的"超级美德"、被卡逊视为最核心环境美德的"谦逊"等。最后,总结了三位环保巨人具有共性的观点,提出了环境美德伦理的5个基本共识:将经济生活置于本来的恰当位置,信奉科学的同时承认科学的有限性,非人类中心主义,对荒野的欣赏和对保护荒野自然的支持,生命至善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女性美德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怀伦理视角下新时代女性美德可以概括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爱国爱家、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宽容大度,勇敢正直、关怀友善,勤劳俭朴、优雅大方。这是新时代女性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反映,是其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道德选择的具体化,是对女性独特道德体验的肯定,也是对传统女性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女性美德的养成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女性的道德教育,更需要女性自身自觉加强关怀美德涵养,以知养德,以情激德,以意固德,以行履德。  相似文献   

9.
作为多元社会中国家治理的艺术,协商民主与美德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协商民主不仅是不同主体间沟通和对话的形式,更是不同主体培育和实践美德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体的美德决定着协商民主水平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为弘扬政党伦理和建设公民道德提供了有利且重要的渠道。但是,协商民主的异化会压挤美德的生存空间,戕害美德的形成与发展,酿成美德风险。  相似文献   

10.
利奥波德在拓展道德共同体边界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伦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被延伸到“土地”生命共同体中。然而狭义上的“土地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海洋。为此,蕾切尔·卡逊的海洋书写,从“生命”这一基本事实重构“海洋伦理”:“海洋”不仅仅是海水,它是生命流过一个由海水、植物、动物等多个生物所组成的“生命之网”的源泉。“生态系统健康”成为新的伦理愿景,人类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维护完整的、健康的海洋“生命共同体”为导向。这展现出一种跨越伦理边界的“生态想象力”,在尊重的前提下探索海洋。“海洋伦理”的提出并不是对“土地伦理”的否定,而是一次伦理上的进步,从“土地伦理”到“海洋伦理”,两者都展现出了作为道德准则的规范伦理和内在德行追求的美德伦理,这为环境伦理的进步及具体的伦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