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简·爱和蓓基·夏泼分别是<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主角,本文拟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分析二者在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个人性格等方面的相同点和在人生追求上的不同点来阐述她们不同的人生追求是如何导致各自不同的命运的.  相似文献   

2.
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女野心家、阴谋家、荡妇的形象 ,重新解读 ,发现她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主动进攻社会的英雄。她在进攻社会时的手段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她是清醒的社会批判者和行动家 ;她有明确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最终她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为了补救传统逻辑教材对三段论部分讲述的缺陷,本文从“提出三段论推理原则”、“深化对‘式’的研究”、“分格制定三段论推理的规则”、“引进现代逻辑的检验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更新三段论理论体系的意见,对逻辑科学的现代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关于用真值在法与求合取范式法检验三段论推理有效性的问题,更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法官判案思维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人员,法律职业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思维模式的特殊性。“审判权”是一种判断权,但是法官判案的思维方式和一般的判断活动具有明显的不同,带有深刻的职业胎记。“三段论”式的思维模式和“绝对自由裁量”式的思维模式是法官判案思维的两种极端表现,但是揭示了法官判案思维的基本特性。我们应该将两者予以适当的调和,发展出修正的“三段论”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5.
拉康的镜像阶段说是对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同样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生成的理论。用拉康“镜像阶段”说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解剖《红字》人物中珠儿的心理,她恰恰完整经过镜像阶段的心理历程,珠儿的心理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珠儿的故事,是《红字》中主体自我意识体现的最基本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传统逻辑对复合三段论的研究还相对滞后的客观现实,从复合三段论是否受“格”限制两个方面总结出了复合三段论的全部有效形式,并且对有效形式作了有限式、无限式、代表式、非代表式的区分.从而深化了对复合三段论的认识。在复合三段论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逻辑三段论与司法三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三段论与司法三段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司法三段论研究却对逻辑三段论多有曲解,甚至将两者简单等同。文章对这一不当认识及其产生根源进行分析,指出逻辑三段论与司法三段论在推理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8.
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者”是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频繁应用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中。“他者”的建构源自对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驻康理论中‘‘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的构建关系。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最蓝的眼睛》塑造了布雷德拉夫夫人的人生悲剧。这个有着多重边缘身份的黑人女性在心理上始终滞留在幼儿的“镜像阶段”无法超越,造成了其人格的异化和分裂。本文试图从其“原始的缺失”入手,依托心理分析大师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其建构自我的矛盾,其侵略性和其无意识的语言结构进行阐析,力图诠释布雷德拉夫夫人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07年暑假出现的高考奇人张非为出发点,以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为支点,分析了张非失败的原因,并以点及面,谈讨了生活申无处不在的“魔镜”以及其对人认识自我的影响,重点剖析了拉康关于“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自我的虚幻性和异己性以及走出镜像的重要性的观点在现实生活或文艺作品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一体多元”理论内涵中的5项重要内容,即一体之“一”、一体之“体”、多元之“多”、多元之“元”以及心物相即的真相是“一体多元”;以此5项内容为根本,对“一体”、“多元”以及潜藏在或者生发在“一体”、“多元”中的“无体无元”做了一次原创性的区分与综合,并在这种区分与综合的辩证建构与解构中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人类生命的主观与宇宙万有的客观,即心物的根本特质就是“一体多元”,提示了人类心灵实践进向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小说围绕着贝基·夏普和艾米莉亚·塞得利的生活命运展开,艾米莉亚生于商人家庭,外表柔弱,心地善良,最终获得幸福;而贝基出身贫寒,外表妖媚,心机重重,结果夫离子散。通过这两个女主人公的命运,萨克雷描绘了当时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部小说的副标题为"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因为它把当时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批评与讽刺的对象。小说中所描述的名利场是一个浮华的世界,到处都充满尘埃,将人们的眼睛蒙蔽,同时也蒙蔽了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盖尔·戈德温的短篇小说《一个悲伤的女人》的女主人公因不满于自己贤妻良母的角色,试图逃避丈夫和孩子。然而,由于习惯于这一特定的性别角色,她发现自己已无法胜任其他的角色。她陷入忧郁,最终自杀身亡。然而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父权制度社会。  相似文献   

14.
把《读者》和陶渊明的诗相比,是因为二者确有相似之处。《读者》在整体设计上注重情性,讲究品位,书卷气浓。淡淡的、儒雅的,和她的"隐士"形象非常吻合。从她的栏目的安排、版面的设计,一切都是那么简约自然、清新淡雅。她从内容到形式传达给读者的是和谐一致的文化信息,确有春风拂面,景色宜人之感。  相似文献   

15.
清代女词人赵我佩存词173首,收于《碧桃仙馆词》中。赵氏体至孱弱,工愁善病,其词多言"病、瘦",直抒胸臆,清丽婉约。赵氏"病、瘦"词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不但记录了赵氏受苦受难的身体感受,也记录了赵氏受苦受难的心灵感受。她通过疾病所导致的苦难和情感上的残缺,唤醒自己及同时代的女性长期以来对疾病苦痛煎熬及夫妻离居造成的情感缺失的麻木,找寻迷失的自己,并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可以说赵氏词以独特的"病、瘦"言说参与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来,为后世读者竖起了一座"病、瘦"词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斯芬克斯之像,也就是人兽神神象,是原人迈向文明、走向自我途中留下的一个划时代符号,也是让今人百思不解的一个谜符。根据神象建构的规律,以及神象“三像”与人类自我意识“三我”的对应演进规律,可对斯芬克斯式神象,也就是人兽神神象的“编图”密码进行解译,得出的结论是:斯芬克斯式神象是人类自我意识“混我”的自画像,该神象的两种基本形式:“兽身+人首”与“人首+兽身”蕴藏“混我”内部演进的早晚两个状态。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的主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热点。其中"游戏"主题说自有其贯穿始终的一致性,早在明清时期批评者便根据古代文化传统提出"游戏说",后经五四时期胡适、鲁迅等现代新文学大师的大力提倡,至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有吴圣昔等研究者的重提。这些不仅开拓了《西游记》研究的新视角,而且在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对《西游记》研究回归到文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是20世纪中美文化交流史上一位重要而独特的人物,其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30余年(1950-1987年)间一度受到“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控制,长期被误解、误读,甚至被遗忘和抛弃.改革开放后,赛珍珠作品在中国才逐步“解禁”,对赛珍珠的评价也逐渐趋向客观理性.  相似文献   

19.
“盗”“骗”手段交织案件要准确定罪,亟需考究犯罪实行行为。实行行为是刑法理论中基本概念之一,规范意义上的实行行为就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的行为模型。实行行为的实质与构成特征以及实行着手与终了是判断具体事实是否符合犯罪行为模型的重要标准。“盗”“骗”手段交织案件貌似复杂,实则简单:其“盗”“骗”手段交织这种特殊的事实仅符合一个盗窃罪或者诈骗罪的行为模型,即其仅具有盗窃或者诈骗一个实行行为,所以,该类案件只能认定为一个盗窃罪或者诈骗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