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日常生活审美化”进入我国学术界,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开拓文艺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它是“审美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延续。伴着哲学研究的理论转向,美学向现实生活转向与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在此理论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是对美学转向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它不仅仅是浅层面的物质审美化,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审美化,是一种美学发展的趋势。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提法,不仅指涉美学与艺术走向日常生活,而且重在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下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审美泛化论是当前文艺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它通过言说文艺审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的源流关系,将后者纳入文艺学的理论视域;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学难以应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需要转型走向文化研究。这种理论逻辑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并暴露出当下文论研究中“审美”内涵的漂浮不定和“审美本质主义”的存在等突出问题,值得重视和检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提法,有以下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要区分开审美化或审美泛化与消费符号的无限扩张之间的区别;二是要将西方的语境和西方的消费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影响研究与语境化研究区分开;三是要明确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意味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艺学的越界。在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泛化之前,首先对其进行语义分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身份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有关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中,文化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文化研究对文艺学的身份重建意义重大,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出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基本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乃至消失。作为一个广涉文化学、美学、文艺学等多学科之移植过来的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国内学术界引起激烈的讨论。我们应该用动态的辩证的眼光,来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美学命题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掀起了不小波澜.而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态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消费文化的蔓延,它的存在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文艺理论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都产生了冲击.这里就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提出及其在中国现代社会表现出的诸个维度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文化研究大体是在中文系的文艺学专业中酝酿而出,它在各路西学交锋往来的背景下,作为具有极大开放性的交叉学科进入中国学术语境,以及其和文学研究的恩恩怨怨等,都可见出一种社会和文化转型的必然性。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大体经历了谴责声讨、翻译引进,以及本土化三个阶段,而大众之对日常生活开始形成的“文化”的和“美学”的态度,一个直接结果是见仁见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但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所以成为一种学术话语,离开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批判语境,一切貌似中立的分析将显得言不由衷。如果说文化研究本土教材的面世,可视为对文本细读和理论概论这两个文化研究的文学渊源的超越,但对于建树具有中国自己特征的文化研究学科,本土化并不是唯一的路径,相反西方理论的充分引进和消化,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焱 《东方论坛》2007,(2):48-53
"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由它衍生的文艺学科边界问题的论争,无疑是近三年来文艺学、美学界最受瞩目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学界产生了激烈的交锋,交锋主要来自对语境条件、主体身份以及对象性质的不同理解,并由此形成了论争的三大焦点:即"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不是当下中国的本土命题;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应如何;"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美的泛化,还是美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另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前者的优势在于拥有体制性的确认和多年的学科底蕴,劣势在于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对日新月异的文学、文化现象反应迟钝,与社会现实、大众实际的文化活动、文艺实践等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后者的优势在于紧跟社会、时代的文学、文化节奏,对崭新的文学、文化文本具有超强的敏感,善于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劣势是过于偏爱的西方理论,自我理论创新不足,解构有余而不足以建构的文艺学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高校通用的文学理论无力解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代文化现实,文艺学急待重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些中国学者提倡引进文化研究代替文学研究,从表面看是恢复了文艺学与社会的联系,实质上却泛化了文艺学学科的功能,使文艺学陷入消亡的危机.这里着重指出文艺学扩展边界的同时应坚守文学研究的诗意理想与人生审美关怀.  相似文献   

11.
文艺学研究的中心是人的问题。“认识你自己” ,这是打开艺术殿堂之门探讨文艺的特点、规律的金钥匙。随着人类对自己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文艺学也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呈现出新的形态和面貌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文艺学本体论生发于审美文论对文艺主体性及内在规律的探讨;成熟于本体论文艺学对于文艺作品、形式及语言本体意味的追问;最终又在解构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形而上意义消解中被颠覆和拆除。作为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艺学发展的主导走向,它的建构与解构过程标示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整体演进、文化背景的转换及哲学观念的位移。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次提出"中国西部独特艺术"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作了界定.对西部独特艺术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初步归纳和分类,对其价值意义和研究思路做了思考,提出了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在不断变换的现实语境中,文艺理论研究的题域、方法及观念也在不断转换,向我们传达了时代的特征与理论探索的轨迹。文艺理论的探索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再到"他律"的走向,这并非是一种重复,每次探索走向的变化都显示出文艺理论对机遇与挑战的把握,更体现出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每一波新问题、新题域的探究,都是在"回应"、"反思"、"建构"的共同推进下步步深入,结出硕果的。  相似文献   

15.
自建校至今,河南大学的许多学者投身于宋代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宋代的历史、文学、艺术、教育、哲学、法律等领域,从而形成了河南大学学术研究的一大特色.从历史的角度,对河南大学学者在宋代研究各个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梳理和回顾,并分析其整体实力、学风、研究特色,对推动宋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倡一点实证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社会科学界近年来的发展,存在两大不足之处:一是在引进外国学者的理论时缺乏批判性;二是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中,尚有很多学者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两方面的不足都影响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建设。由于中国的历史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与其它国家有很大的差别,致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了很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产生于西方社会的很多社会理论,甚至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模式和逻辑关系都不适用于中国社会。要发展出一套产生于中国社会,出自于中国学者之手的理论体系。目前,很有必要再提倡一点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这里所提倡的实证主义主要适用于社会科学的范围,例如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口学等学科,但不大适用于艺术、哲学、语言学、历史和文学等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学研究历程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沈从文的后半生从文学创作转向物质文化研究的背后固然有时局环境变化的外部原因,也是遵循了他一生对实用美术情有独钟的“内在理路”。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沈从文从“工艺”到文化的视野的拓展、“小心求证”和“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与相关成果,无论就其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比同时期的实用美术研究更为自觉和深化,相对于此前实用美术内部研究的空疏学风具有一种范式转换的意义。沈从文在物质文化领域内的相关研究间接影响到了1980年代以来设计艺术学中的若干分支学科的建设,是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学学科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中国大陆师陀研究主要在史料、作家论、作品论等几方面展开。史料方面包括资料积累、考订、梳理与诠释;作者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对师陀是否京派以及师陀与左翼文学的关系问题;对师陀的作品的研究相对成果较多,从时间上看,大致可以15年为限分为前后两期,前半期对师陀创作思想艺术成就的考察,大多从社会历史角度入手,遵循美学和历史相结合的标准,取现实主义艺术的惯用方法来分析论证,关注重心不外乎题材、人物、环境及艺术风格等。后半期多以文化诗学、生命哲学、伦理批评等为切入视角分析师陀作品显示出的文化心理、生存状况等,相应文艺形式分析也转换到意象、修辞学和叙事学分析等。此外还有以比较方式展开研究的论文。  相似文献   

19.
新的时代展开了新的问题境域,但是历史变幻的烟云并没有割断<讲话>与今天的特殊时代内容的内在联系,它依然可以是我们进行文艺生态思维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学理启示.<讲话>关于文艺与人民、与社会生活和与政治的关系的原则精神,要求今天的文艺自觉关注中国和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具备生态情怀,重视对文艺的生态思维.<讲话>要求文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今天就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因为这是迄今最科学也最具有实践意义的生态观;要真正掌握文艺的特殊规律,也必须借助生态思维深入认识文艺的生态本性和与此密切相关的文艺需要及文艺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学研究的现代转向,艺术活动被视为人类审美化(诗意)的生存方式,更加突出了它的美学意义,“混合于”美学中的艺术研究越来越具有独立发展的趋势,遂形成文艺美学学科。文艺美学虽然与艺术哲学有渊源关系,但它始终关注艺术的审美问题;作为美学与文艺学的交叉学科,它更侧重研究艺术的审美特性,揭示艺术审美活动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