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在文字产生以前和以后都是中国上古文化传喻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语”在传统的过程中分化出了很多语体和文体样式,后世各种门类的书籍从样式、性质上追溯,都可说是“语”的衍化。“语”在楚国成文文化和口述文化的传承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语·楚语上》申叔时为楚太子开列的九门学习课目中便有一门是《语》。韦昭注曰:《语》,“治国之善语”。韦说盖有所承。《诗·大雅·抑》“其惟哲人,告之话盲,顺德之行。”毛《传》曰:“话言,古之善言也。”《左传》文公六年记君子曰:“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孔疏曰:“为作善言遗戒,著于竹帛,故言‘著之’也。”“善言”亦即“善语”。据《诗》、《传》及毛、孔之说,“善言”又尤指圣哲之话言及遗戒。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艺术和谐观可用“弥纶一篇,杂而不越”一语来概括,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镕裁》《章句》《附会》等篇体现出的篇章整体和谐理论;二、《声律》篇论述的声律和谐理论。篇章整体和谐有六种实现方式:“改韵从调,节文辞气”“字句章篇,交相为用”“规范本体,剪截浮词”“首尾周密,表里一体”“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献可替否,以裁阙中”。声律和谐理论以“和”来标示“调律”的目的,并对声律和谐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但其实现方式并不具体细致。《文心》的艺术和谐观是对《周易》《左传》《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和”“中和”“中庸”“时中”等思想观念的依立。  相似文献   

3.
《诗经》“德音”考辨刘运兴“德音”一词乃商周习用熟语,于《诗经》中凡12见:1、《邶风·日月》第三章;“乃加之人兮,德音无良.”传曰:“音,声;良,善也.”笺云:“无善恩意之声语于我也.”2、《邶风·谷风》第一章:“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疏曰:“夫妇...  相似文献   

4.
搜集、辨别同形俗字 ,沟通异体字与正体字的关系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指出《素问》的“寒炅”之“炅”即“热”的俗字 ;《素问注序》“蒇谋”之“蒇”即“藏”的俗字 ,用作“臧” ,训善 ;《丹溪翁传》“病脾”、《格致余论序》“脾疼”之“脾”即“髀”的或体 ;朱肱《活人书》等训“哕”的“咳逆”、“逆”之“咳”当读于切 ,俗称打嗝 ;《太素·杂刺》中的“胀”或为“肠”的俗写  相似文献   

5.
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在逻辑上与其多次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构成了矛盾。实际上,“无善无恶心之体”与儒家传统所讨论的“已发未发”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阳明对“心体”的理解和对心、性、气的理解与朱子“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也有相等同的一面,它凸显了心体与天理的一贯。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和“至善”、“良知”、“天理流行”紧紧相关的,联系的中介即“未发之中”,而“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有善有恶意之动”则为一体之两面。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评价《尚书》为“治道之极致”,天人观和人道观是《尚书引义》善政伦理的思想基础,价值之善、主体之善及制度之善是《尚书引义》善政伦理的主要内涵。王船山善政伦理思想对提升当代善政行为主体道德品质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时御神”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不时御神”的“时” ,旧释为“善”。据《诗经》语法 ,认为“时 ,善也”之“善”乃“嘉善”之义 ,“不时御神”的“时” ,当为“识”的音误  相似文献   

8.
干将、莫邪(亦作“莫耶”、“镆邪”、“镆釾”、“镆铘”、“镆鎁”)之名,屡见于载籍,一般都认为是人名,为夫妇。如“干将,吴善冶者姓”(东汉应劭语),“干将、莫邪,当时铸剑者夫妇之名”(《正字通》),“干将善铸剑,故后以为氏”(《路史》),“干将善铸剑,故以干将得名”(《万姓统谱》),“干将是吴国造剑造戈的名手”等等。简言之,凡提及干将、莫邪,多数论者莫不以“著名的铸剑师”视之。然而,笔者以为,其实并非如此。清人章学诚曾认为:“干将、莫邪、属镂之剑,吴鸿、扈稽之钩,传记所载一时人物,亦  相似文献   

9.
《明儒学案》卷首《师说》“王龙溪(畿)”条云:“愚(刘宗周)按:四句教法,考之阳明集中并不经见。其说乃出于龙溪。则阳明未定之见,平日间尝有是言而不敢笔之于书,以滋学者之感;至龙溪先生始云:‘四有’之说猥犯支离。势必进之‘四无’而后快。”刘宗周这一微言,极大地影响了后学黄宗羲。为了替王阳明规辟禅迹,《明儒学案》卷十一钱绪山条、卷十二王龙溪条即批评王畿“竟入于禅”,而德洪(绪山名)“不失儒者之矩(?)”。黄宗羲说,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斯言也,于阳明平日之言无所考见,独先生(畿)  相似文献   

10.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孔子最重视“善”,提出了以善为主要标准的文艺审美观,而这个“善”,正是孔子“仁”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在文艺审美观中的体现.《论语》一书中出现“仁”字109次,其中有105次是指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的.“仁”的内容虽然相当宽泛,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但其核心内容却可由孔子回答其弟子的几次“问仁”的谈话中得知.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以下凡引《论语》中语,均只注篇名);仲弓问仁,孔  相似文献   

11.
艺术夸张在我国的文艺评论中也叫增语、增文、夸饰、形容、豪句、激昂之语等等。王充《论衡·语增》云:“纣为长夜之饮,糟邱酒池,沉湎于酒,不舍昼夜。”又《论衡·艺增》有“《尚书》‘协和万国’”之言,还有“《诗》言‘子孙千亿’”之语。这些都是“增语”、“增文”。《文心雕龙·夸饰》说:“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  相似文献   

12.
一、考源《周易》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系辞》下)古义“市”即今集市贸易之义。因“行市”而得名的“市语”最早见于唐代,宋代曾慥《类说》卷四引唐代《秦京杂记》谓:“长安市人语各不同,有葫芦语、鏁子语、纽语、练语、三摺语,通名市语。”唐代诗人元稹《估客乐》:“亦解市头语,便无邻里情。”这是最早提到“市语”的诗文。对于市语的解释,《辞源》谓“市中所用的行话、隐语。如说斤为吉恩,说两为力盎之类,其法与反切略同”(新版第二册,页969)。说“市语”即“行话、隐语”,几  相似文献   

13.
今冬披阅沈括名著《梦溪笔谈》,读到卷十八“技艺”中“弓有六善”一条,不禁为之拍案叫绝。其文曰: 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性体少则易张而寿,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治史体裁之多,堪称世界第一,诸如纪传、编年、本末、通鉴、纲目、会要、典志、方志、表等等,不胜枚举。但总而言之,可归纳为三体:编年体、纪传体、本末体。每种体裁都有其特殊的功用和成就。编年体“系日月而为次,列岁时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其成就之大者如《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分列纪、传、表、志等。纪“包举大端”,传“委曲细事”,表“谱列年爵”,志“总括遗漏”。其成就之大者如《史记》、《汉书》。本末体  相似文献   

15.
老子乃“周守藏室之史”,其史职特征奠定了《老子》写作的基础。在先秦众多的实用类文体中,箴句式整饬,声调和谐,是极具训诫性、经验性等特征的权威性文体,《老子》八十一章具有箴言体特征。从形式上说,《老子》箴言以四言、三言为主,多用韵语,借礼乐、《诗》乐之“势”,以庄重凝练之语自重其道;从内容上说,老子经常引用、借用已有的箴言,又大量自作箴言,包括以道之名作箴言、以圣人之名作箴言、以侯王之名作箴言、以“上者”口吻作箴言等四种形式。《老子》箴言体的表达形式,与其思想内容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老子思想的传播力,使《老子》在后世成为道家、道教的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排湾语是高山族排湾人(Paiwan)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台湾省南部,使用人口约4.3万。属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动词是排湾语的重要词类,《高山族语言简志(排湾语)》(下称《简志》)一书,“根据动词的不同变化形式”,把动词分成“非插入类”与“插入类”,并列举了体(常体、进行体、一般完成体、过去完成体)、时(现在将来时、过去时)、态(主动态、被动  相似文献   

17.
“声转”和“语转”,是用以训释语言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表现其语音差异的训诂条例。“语转”,在杨雄的《方言》中已见,郭注《方言》中亦用“语转”,并见“声转”。后有戴震的《方言疏证》,王念孙的《广雅疏证》、《释大》等,亦多用“声转”和“语转”的条例,从语音的变转上,求训诂之相通。然而,对郭注中的“声转”、“语转”如何解释,尚有不同的意见。董志翘同志认  相似文献   

18.
汉明帝诏书与班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明帝在位的十八年间(公元五八——七五年),是中国历史上歌功颂德之风最盛的时期之一。当时的文坛上,出现了大量歌功颂德之作,“颂”体文学空前发达,辞赋的主旨由“讽谕”转为“歌颂”,文学批评也用是否歌功颂德作标准。在史学方面,前代史《汉书》“饰主阙而折忠臣”(傅玄语),当代史《汉纪》的东汉初部分“曲笔阿时”、“谀言媚主”(刘知几语),都不同程度地背离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直笔传统。  相似文献   

19.
《庖丁解牛》中“批大郤,道大窾”的“批”字和“善刀而藏之”的“善”字,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注释是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批”字《释文》用反切注音后说:“《字林》云:‘击也。’”“善”字《释文》云:“善犹拭也。”有二十多种选本全依《释文》旧注,如  相似文献   

20.
趣者,味也。一首诗,乏情寡趣,就会味同嚼蜡,令人生厌,不堪卒读。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正甫会心集》)。可见,在诗中写出“趣”来,使人体会到“色”、“味”、“光”、“态”等妙处,常常是一篇诗作成功的表现。趣诗是主观的情、意、理、志与客观的景、物、人、事自然结合的产物。从审美角度看,其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