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英姿 《兰州学刊》2008,6(2):118-120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文学个性极度张扬”的文学流派。关于该文学流派的研究已取得了众多成果。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论语派”的定性与定位问题、“论语派”的文体风格与文化内涵以及“论语派”的所办刊物和相关人物的研究。虽有众多成果问世,但该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学术空间。应进一步考察“论语派”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适当借鉴社团研究的方法,将该问题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文学翻译方面卓有成就,对于鲁迅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却非常不够。其原因与鲁迅的翻译著作出版状况有关;与我们对“翻译”的成见和误解有关;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模式以及相应的缺陷有关。针对鲁迅的文学翻译,要注意历史层面的研究;研究一定要有辐射性;要重视对鲁迅翻译作品的翻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50-1978年的朝鲜(韩国)文学翻译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个阶段中国的一切文学翻译活动都是围绕“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时代主题展开的,而且冷战意识形态赋予了文学翻译以深厚的政治色彩,作品的艺术性退居衡量文学价值标准的次席,政治思想性成为第一标准.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基本上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德明 《人文杂志》2004,(2):114-119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应该给它以一定的文学史地位.但1949年以来,翻译文学却一直成为文学史遗忘的对象,这是不正常的.如何书写翻译文学史呢?翻译文学并不能独立构成历史,翻译文学史应该理解为翻译文学与现代文学互动关系史,只有在追索翻译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联互动中,翻译文学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依据和历史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在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研究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就必须要研究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社会文化的互动,因为文学是社会文化这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文学的互动离不开文化的参与.中国本土社会文化不仅积极参与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交流,而且还构成了二者互动交流的主要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翻译文学称为"外国文学".翻译文学的作者是由原著者与译者共同构成的,译者拥有著作权.文本是中文方式的,具有中国文学性.读者也是按照中文的方式来阅读的,其意义与价值深受汉语语境的制约.翻译文学具有"二重性",既具有外国文学性,又具有中国文学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来源,“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五四时期,《小说月报》大力译介英国、法国文学,摸索了剔除、强化和妥协等三种西方文学进入中国的途径,形成了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翻译现代性”理念与实践。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不发达国家来说,经“翻译”而来的文学“现代性”追求是复杂而多向度的,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不只是一种打通了域外文学/翻译文学/本土文学之间界限的中国“现代文学”构造过程;而更多是一种建立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的差异与冲突间的跨文化抉择,也是一份消弭了文学性/社会性彼此不同指向而呈现出自省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交混的矛盾而又宿命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8.
凌燕 《河北学刊》2012,32(4):105-107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长期被划为左翼文学之“异者”,其独特价值迄今被淡而化之.七月派作家群体是左翼文学的一支,但在左翼文学独尊文坛的时候又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七月派文学的核心价值是“人本思想”,其精神资源与19世纪西方文学密切相关.七月派赋予了中国左翼文学一个开放性视野和超越的品格.研究七月派文学不仅需要现当代的文学视域,更需要世界文学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常青 《理论界》2009,(1):165-166
本文从文化角度谈文学翻译所面临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一方面在理论上探讨了全球化与文学翻译、本土化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另一方面指出其对文学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翻译、期刊与文学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现代性建构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学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矛盾和内在冲突,也决定了翻译文学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现代文学期刊不仅为翻译文学提供了物质载体,更通过编者、译者、作者、读者和出版方之间的多维互动有效地建立了现代文学的公共空间.期刊、翻译与现代文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多重对话格局,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翻译文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促进了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培养了作家也哺育了读者.多层面地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行程中,清末民初文学是其艰难的过渡期。考察清末民 初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不难发现,在“世界走向中国”的文化大背景下,形成了基本是单向输 入、被动接受的文化传通现象。期间,文学翻译在整个文学变革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学救 国、文学启蒙的声浪在清末民初成为一种时代的强音,甚至给人以过份强调政治色彩、使命意识的 感觉。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6):177-182
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以及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文化内涵的呈现。翻译基于对文本和语言的解读,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性的,任何语言都是一个符号意义系统,在互文性理论和符号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文化互体性"概念,提出文学翻译要重视文化互体性。同时,文化互体性体现在译者将文本语言、语境和作者精神包容并涵泳于心中,体现在语言转化、文化语境转化、作者与译者艺术精神层面的转化上。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一个主要的门类和研究方向。许许多多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家就文学翻译的性质、标准、方法、技巧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然而 ,在涉及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者时 ,却谈的很少。我们知道 ,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语言层面 ;另一层面是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活动层面。我们在研究翻译时 ,通常注重的是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驾驭能力 ,却很少把译者的心理活动纳入他们的研究视角。本文是以普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为理论依据 ,从译者的心理视角来研究文学翻译 ,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并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分析 ,从而揭示其中的规律 ,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杨义 《学术界》2008,20(1):7-27
通过对百余年来中国翻译文学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对"翻译"一词的语源和语义的分析为切入点,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进而对翻译的文化姿态、社会功能、选择标准的演进和变迁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总结翻译文学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探究20世纪翻译文学史的本质,认识文学翻译对百年来中国文化精神谱系的渗入、丰富和更新.  相似文献   

15.
文学文本的特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本质.在文学翻译的描写性研究取代了传统翻译观后,文学翻译进入了文化的多维语境中.文学翻译不仅要传递原语意义,还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素,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生成条件.文学翻译创造性是以原语文本和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交集,是"直译"和"意译"的统合,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要将两者统筹兼顾,并协调统一翻译过程中的隐性创造与显性创造.  相似文献   

16.
近80年鲁迅文学翻译研究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 《社会科学研究》2007,9(3):181-186
鲁迅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文学翻译,但对鲁迅的文学翻译,学术界却研究得非常少,也不重视。大致说来,迄今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鲁迅的翻译理论;鲁迅的翻译实践。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回顾和总结近80年的鲁迅文学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百多年来,中国学者在向外译介中国文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崎岖道路上不断攀爬探索,虽挫败连连,但却越挫越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学者的文学英译有其自身的文化与美学价值,有着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和意义。与霍克斯的译本相比,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在英语世界遭受冷遇,并不是因为杨译本质量不佳,而是因为其采用的以忠实文本为圭臬的翻译策略在当时来说有些超前,而现在则已经具备了接受这样翻译的国际语境;老舍将其小说《离婚》的英译者伊文·金告上法庭,并收回版权自行翻译,只因其译者在发挥其译者主体性时失去了底线,歪曲了中国文学;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在英语世界的成功提醒中国的英语学者,重视和讲求文本迻译策略的同时,还要强调译本的宣传推介等市场营销工作。及时总结中国学者文学外译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并融入其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代乐 《东南学术》2021,(1):202-209
近年来,关于世界文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出现了“非西方中心”的理论走向.世界文学概念在诞生之初就包含着对强势文学话语霸权的消解,具有明显的弱势文学内涵,存在着非西方文化血统.世界文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客观存在着的作为各民族文学总和的世界文学,另一种是通过翻译建构起来的为各国读者所能感知的世界文学.和杰出的作家一样,杰出的译者也是世界文学的关键人物和世界文学价值的重要创造者.本土读者对世界文学图景的认知通常是民族文学引导的结果,世界文学在本质上是跨文明比较诗学,非西方国家对于世界文学的建构具有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文化差异构成了等值翻译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文学翻译中要取得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完全等值并非易事。本文探讨了如何在文学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等值的“度”,以便读者更好地欣赏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80年代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林语堂给人的印象是片断而模糊的。通常是述及语丝派时闪露出林语堂怒目金刚的一面,说到30年代“论语派”(或称“闲适派”)时,林语堂则变成以倡导幽默、闲适与性灵来替当局粉饰太平的白鼻梁小丑了,此外便难觅其踪影。80年代以来,随着林语堂作品和十余种传记与论著的出版,以及电视剧《京华烟云》的播出,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林语堂。但是,对这样一位文化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如何理解,对他在中英文双语创作、翻译诸方面的建树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怎样评价,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