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作为男性唤醒女性的运动,担任启蒙者的男性没有意识到自身潜意识中封建男权传统的残留,并在他们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植入新的男权意识。解放区作家孙犁的抗战小说,以诗性之笔勾画了一群生活在冀中平原战争年代的美好女性形象,而在“美好”想象的背后隐含了叙事者男性中心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2.
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们总是将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引入到广告插图中,并用直白的语言描述和讲解理想男性应该具备的身体、气质、品德、学识和行为举止等,同时向市民们指明通向理想男性的途径。通过对1920-1930年代《申报》的广告进行分析,可见广告主们基于时代要求和部分的现实存在而在广告中用图像和语言虚拟出来的理想男性。  相似文献   

3.
爱伦凯与中国1920年代女性解放思潮的关系是一种需要作多方梳理的复杂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此时期妇女解放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爱伦凯形象的中国定位、爱伦凯的这种定位对中国1920年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影响两个方面作了初步讨论,认为引进背景影响了爱伦凯形象的中国定位,被简化了的爱伦凯正面影响了1920年代中国新型男女形象的形成,负面成为世俗图景中“准”新男子和“准”新女子的时髦武器.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世界,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缺席”状态,他们成为小说中展示女性命运的映衬之物。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不完全”父权家庭和“象征性”消失的夫权家庭中的男性形象,凸现出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和历史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选美:后工业消费社会的男性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工业消费社会的“选美”、“造美”热潮中 ,美丽不过是男性话语借助大众媒介编制的一个精致谎言。在这个话语体系里 ,女性永远被置于被看的位置上 ,于是女性在朝着美丽狂奔的路上 ,走得越远 ,离自己也越远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关爱自然,而男性气质以自然为敌,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是由男性造成的,并且对发展持质疑态度。从男性研究的视角看,男性理应认同“传统男性气质”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同时还应该指出,父权文化是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它塑造了传统男性气质并使男性和女性同样受害。男性研究可以对生态保护作出贡献,鼓励男性颠覆父权文化的压迫,与女性携手保护生态。中国的生态与环保政策制定,应该对生态女性主义和男性研究的成果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浅析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男性形象的解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瑶  郑晗琳 《江淮论坛》2005,(3):158-161
从寻找男子汉到驱逐菲勒斯,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经历了一个消解的过程,这既是女性写作对男子汉形象的再造,又是对传统的男性形象的解构,对父权制神话的颠覆。同时,它也是女性意识日渐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中男性身体的意义是双面的,对女性而言,从小到大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与教育不断谆谆告诫,使得男性身体总是被认为隐含着某种性意图或性犯罪的可能,因而在生活中必须不断敏察身边人体的性别属性,并依性别的不同采取放心或不放心的身体因应策略,在自己心态上则着重于减低恐惧与不被控制的心理调适。与此同时,男性身体也被以一种“去性化”的方式观看与理解,相对于男性常以带着性意味的“X光透视眼”观看女性身体,女性则对于男性的教养与修饰,如穿着品位、仪态举止等投以较大的关注,男性身体本身如体格、骨架、腰身或臀部等虽然也会被注意,却不必然会往性的方向联想。男性身体性犯罪化与“去性化”的双重意义,正反映出公共空间中性别偏见的普遍化,而男女双方均以不同形式成为此种性别偏见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9.
以1927-1930年“革命+恋爱”小说中的革命女性形象为例,从男性视阈出发,对革命女性的女性气质呈现出的“去女性化”倾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革命女性在“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中情爱主体性阙如,具有情感体验简单化的特征。这表明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文化对女性性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男性视阈的局限也成为当时“革命+恋爱”小说在叙述上出现矛盾和简单化书写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男性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女性研究的深入发展,作为一名男性,我痛切地感觉到了男性的失语。女性批评的一个基本思路是,话语霸权为男性所掌握,女性的价值定位是由男性给出的,女性处于失语状态,失落了自身而不自知。因之,女性应该解构男性话语,重新寻找、确立自己的价值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使自己不仅成为人,重要的是成为女人。应该说,这是人深入对自身认识、解放的一个最重大的进展。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原有的女性形象、价值定位是由原有的男性给出的,这是相对应的两方,那么,当女性找到了自身成为新女性并有了自己的话语后,那与之相对应的还…  相似文献   

11.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3,(2):138-146
中国女性传统发生深刘变化与中国文明进程中的“西潮”、“西语”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女性传统渐次变化的结果,百年进程中的女性文学史书写经历了“五四”前后、“三四十年代”、“建国十七年”、“八九十年代”与“新世纪十年”五个阶段,女性文学史现也从男性史家的男女平权观、女性才德现,逐渐过渡为女性史家强调现代人文精神与女性主体意识.在对女性主义思潮的引进与反省中,新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史书写承前启后,逐渐淡化性别批判强度,转向对女性情感书写策略和自我存在意识的探讨.在中国文明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女性文学史写作越来越走向细密化与纵深化,文学史家所期待的既注重性别平等、也注重性别差异与和谐的性别诗学建构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在婚男性的地域流动重构了传统的、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在维持“女主内”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家庭“男主外”的格局,这无疑会作用于女性的家庭地位.本文基于性别分工理论、家庭决策理论,利用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专项调查数据,探讨男性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家庭决策权的影响.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务工收入的增长并未降低留守妇女的家庭决策权;相反,由于留守妇女更多地承担了家庭农业生产活动,掌握了更多的家庭资源,故其家庭决策权显著增强,家庭地位得以改善.总体来看,“男流女守”的新型劳动分工模式对留守妇女而言是一柄双刃剑,在加重女性家务负担和农业劳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她们家庭决策权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男性的镜城与女性的异化--90年代中国电影的女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结合 2 0世纪末的社会文化语境 ,通过对 90年代中国电影再现女性的方式与策略的考察与分析 ,挖掘潜伏于电影本文之后的男权意识形态本相 ,揭示这种合男性意志与男性利益的电影本文对女性的剥削与利用 ,并充分描绘女性在男权语言的扭曲与肢解中所呈现的异化诸相。同时指出 ,要消除男权电影语言对女性的异化 ,必须建构一种符合女性主体利益 ,并有助于两性平等对话的电影语言。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小说体现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多是模糊的,被弱化、异化和欲化的。一类是他们的存在受女性形象遮蔽,他们身上缺少能够左右女性的精神力量,其主体在场而主体精神缺乏,成为“在场的缺席”者。另一类是需要通过女性的回忆或日记去找寻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行动,成了“缺席的在场”者。这两类人物被批判和消解,成了符号化的存在,他们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主题”主要涉及文学主题、题材、意象等多方面内容,并可以以类型化、个性化、动态的视野把握文学与历史、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文学史的角度上说,1920年代新诗的国家主题由于新诗体制初创,经历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而更具典型意义.在充分联系时代语境的前提下,从郭沫若的创作及其“典型化”、“爱国诗”及其现代伦理意识、“五卅运动”的分界线与“国家主题”的发展、“革命诗歌”的“国家主题”四个主要方面研讨“国家主题”在这一时期新诗中的表现及内涵,可以在重绘1920年代新诗图谱的过程中,为中国新诗的国家主题研究提供参考个案.  相似文献   

16.
胡子与男性美有无必然联系?似乎不能一概而论。我国古代男子大都以须眉稠秀为美,以致“须眉”成了男子的代称。古人认为又长又硬的胡须,怒张如戟,有大丈夫气概,因此,男子二十多岁就要“蓄须”、“养胡子”。然而,古代也有不少人以类似女性的“白面书生”为美,林妹妹不就喜欢“面如敷粉、唇似涂朱”的贾宝玉吗? 尽管审美标准不同,但男子的胡须有一种风度美却是事实。《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和《水浒》里的朱仝胡子都很长,因而得了“美髯公”的雅号。现代民主斗士李公朴也有此美称。若回顾一下中外杰出名人的容貌,各式胡须造成不同风度与气质的男性就会飘然而至。马克思浓密蓬松的大胡子配上那双威严的眼睛、宽阔的额头,显示出无穷的智慧和旺盛的革命精神;爱因斯坦嘴唇上覆盖的那丛厚密散乱的胡子,似乎隐藏着深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的恶女人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文史哲》2002,1(4):90-95
在对《围城》、《骆驼祥子》、《北京人》等经典文本的重读中 ,分析中国现代男性叙事文学在恶女人形象塑造中所表露出的男性对女性主体性的憎恨与恐惧。中国现代男性叙事往往把主动型女性妖魔化 ,把女性主体性诬为是对男性主体性的压抑 ,并且拒绝同情主动型女性的生命困境 ,以喜剧的态度丑化、嘲弄主动型女性 ,从而把试图僭越封建女奴道德的女性诽谤为谋夫、欺夫的恶女人。这背叛了从精神上解放妇女的现代文化观念 ,回归于封建男权道德 ,从性别意识领域暴露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国民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20年代中期,文学界出于对新文学的反思,发起对“国民文学”的争论,重点在于对其范畴与内涵的辨析,性别内涵始终未得到重视。“国民思想”是“国民文学”的基础,酝酿生成于近代留学生群体,经历了反清爱国、科学救国、服务国家几个阶段。文章以1920年前后归国的早期留学日本与欧美的女学生胡彬夏、陈衡哲、刘王立明等人的思想与创作为对象,从辛亥革命前、民初至五四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时发展中探讨知识女性的国民意识、家国责任与人格独立的精神嬗变,总结和评价性别内涵在“国民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部分男性认为保养皮肤是女性的专利,其实,男性同女性一样应该注重自己的皮肤保养。 要有效地保护皮肤,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皮肤类型,以便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护肤品。一般来说,男性皮肤的类型,基本可分为: 1.中性皮肤——健康、平滑、油脂分泌适中,富弹牲,此类型肌肤男性中较少见。  相似文献   

20.
多姿的飞翔——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90年代女作家笔下 ,“飞翔”体现着创作主体自觉的追求 ,它源自女性生命对超越现实生存的精神向往。女性写作中的“飞翔”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其基本内容涉及女性的历史境遇与心灵成长、女性躯体和女性欲望、性别生存与人性、男性传统文化心理 ,以及女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它显示了在时代所提供的多种选择面前文学女性自我探寻、自我实现的深入。然而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 ,女性写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又面临种种困惑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