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铎草书在晚明清初及现、当代书坛有重大影响。从他的草书线条上看,大多流利而畅快,但仍有不少控制线条边廓多样变化的内部运动,这种笔锋的内部运动是微弱、隐晦而自然的。王铎草书的起笔和转折往往重按。然后提笔疾行,在线条轻重、疾迟的处理上灵活多变。从草书史进行观测统计,王铎是草书史上最喜欢连绵线条。而且连绵字数最多的书法大家。因此,王铎草书线条的节奏流畅与顿挫相伴,迟重与迅疾兼具,连绵线型的极致发挥又使他的线条节律气势豪放。王铎草书线条基本属于正锋用笔,因而具有强劲的骨力:从他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王铎草书的线型绝大部分是斜线、曲线和斜曲线;王铎草书的用笔是疾速的。强劲的骨力、个性化的线型、疾快的用笔使王铎的草书具有“飞腾跳掷”之势。  相似文献   

2.
《草书歌行》是李白写的吗?苏轼最早提出李白《草书歌行》是伪作。他在《东坡题跋》(丛书集成本)卷二“诸集伪谬”条中说:“近见曾子固编太白集,自谓颇获遗亡,而有赠怀素草书歌及笑矣乎数首,皆贯休以下词格。”尔后,陆游《入蜀记》也记载:“或曰十咏及归来矣、笑矣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毛泽东是一颗多面钻石,在这颗钻石身上,它的每一个切点都熠熠闪光.只要你有勇气去打磨它,它的光芒,都足以使你获得一种崇高的鼓舞力量.“毛体”书法就是一个耀眼夺目的闪光点.“毛体”草书的基本特点是“以势为先,雄强开张”.历来草书重势.张旭说:“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明·韩道亨《草诀百韵歌》曰:“草圣最为难,龙蛇党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草书之势乃由笔画的左右上下游逸,打破字与宇、行与行之间的界域造成的,从视觉上给人以外展外拓的感觉,且能互相顾盼牵制.草书之势,既是体势收放…  相似文献   

4.
“推敲”的故事,经常被人们引用来当作文学创作趣谈,现在我们引它却想对其中个别词语加以推敲.这个故事, 《苕溪渔隐丛话》上是这样记载的:(贾)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有人把这里的“时时”,译为“常常”,这是不对的.诚然,“时时”在古汉语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诗学、译学角度研究《神州集》 ,以庞德意象诗学及“语势”译学观作理论支撑 ,初步探讨《神州集》译学观及其译学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庞德意象诗学及“语势”译学观深深影响了庞德《神州集》的翻译。在《神州集》中 ,庞德采取了异化翻译及“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用自由诗译诗 ,以意象、“语势”为尚 ,注重以“形象”、“创新”取“势”。在翻译中 ,模仿汉诗句法 ,打破英文句法 ,释放“语势” ;运用跨行等技巧 ,增强意象视觉性 ,释放“语势” ;创造新的节奏 ,建立新的联系 ,释放“语势”。  相似文献   

6.
(一)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以下简称《四帖》)墨迹是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而且流传有绪的古代法书,现存辽宁博物馆。书体作今草(大草),字势连绵,惜无名款。其书写者,初误为谢灵运;至明代,董其昌认定为唐代的张旭。而当代徐邦达、启功和熊秉明诸位先生加以考证和分析,对此提出了异议。但是,他们也并未指出谁是《四帖》真实的书写者。与作品的归属问题相关联,对此件草书的艺术水平也有着不同的评价。例如,近代书家沈尹默先生认为它“是一种好物”,在观赏时能产生一种正如唐代大诗人赞美张旭草书  相似文献   

7.
于右任不但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更是近代书坛最有传统功底及创新精神的书法革新大家。从1929年成立“草书社”起,于右任先生在应用文字与书法艺术的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使用、推广、完善标准草书。以汉字草书规范化、实用化为目标的草书标准化大课题正是凭借右老神妙的书法艺术而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重视与青睐。对于《于右任书杜甫诗》可以从研究右老“试验之字”入手,学习右老对草书标准化的思考,研究右老“随便写字”中自然流露的对草书笔势、字势的审美意识。“草书标准化”的首要问题是“草书溯源”与“确立标准”,而对草书标准化的标准草书的研究正待深入。  相似文献   

8.
詹锳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龙学研究专家。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界关于《文心雕龙·定势》篇的大讨论中,他首次提出刘勰之"势"论源自《孙子兵法》,且分别从"势"有定而无定、"风格多样化的统一"以及如何定"势"等三方面阐述这种渊源关系。其论"势"的辩证思想特色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韩非是先秦法家理论体系的完成者.这一体系中,法、术、势是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韩非关于“势”的理论,学术界认为是对慎到“势治主义”的接受,“韩非赞同慎子的势论”(《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韩非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前期法家慎到……的思想”(《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任继愈主编).可是,有关慎到势观念的时代特质及韩非对势作出了怎样的发展,惜乎语焉  相似文献   

10.
以庞德音象、形象、义象理论为依据,结合《青青河畔草》中文原诗及费诺罗萨笔记逐句分析庞德《神州集》之《青青河畔草》译诗,可见庞德《青青河畔草》译诗以语势为尚的翻译特点:1.讲究音韵,以元韵为主,通过音韵取势;2.讲究节奏,以单音节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通过节奏取势;3.捕捉意象,以整体美学效果为尚,通过漩涡取势;4.增加动词,变静态意象为动态意象,通过动态意象取势;5.讲究变化,词语位置变动不居,通过词语的位移取势;6.注重意境,追求原诗整体美学效果,通过隐含意义取势。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定势篇》提出作家要根据文体自身的体制特性进行创作,从而使文章产生自然而然之势。自然是定势的根基与基础,体现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要求本色写作的"纠讹势",以"本采"为基础的"总群势"及崇尚文章本来面貌的"尚任势"。这一自然之势的提出,对当代文学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孙子·势》) 这是《孙子·势》开头一段话。较难理解的词语是“分数”与“形名”,而有争议的則只是“形名”。关于“分(fèn)数”,曹操作注:“部曲为分,什伍为数”。(见《十一家注孙子》)李贽也作注:“分,谓偏裨卒伍之分;数,谓十百千万之数……。”(《孙子参同》)这就是说,分,指部队的编制、建制,数,指一定编制中规模的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中“势”的论述,体现出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续和扬弃.在对“势”的来源问题上,同法家类似,《淮南子》强调尊君,肯定“势”的权威性,但同时,对于“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进行了道家式的理论论证.在“势”的运用上,《淮南子》同样运用道家资源,暗示出对于“君势”的节制.由此对君人之道和君臣关系也体现出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庞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诗以语势为尚,在音象、义象、形象上取势:译诗在音象上,频繁使用流音、鼻辅音、摩擦音、长元音、双元音,特别是/аu/音,舒缓低沉;注重元韵、头韵,富于韵律感。在义象上,频频偏离原诗语义;动词丰富,具体而富有动感。在形象上,创造性翻译意象;突出江河意象;省略时间、地名意象;感情含蓄蕴籍。  相似文献   

15.
以庞德音象、形象、义象理论为依据,结合《青青河畔草》中文原诗及费诺罗萨笔记逐句分析庞德《神州集》之《青青河畔草》译诗,可见庞德《青青河畔草》译诗以语势为尚的翻译特点:1.讲究音韵,以元韵为主,通过音韵取势;2.讲究节奏,以单音节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通过节奏取势;3.捕捉意象,以整体美学效果为尚,通过漩涡取势;4.增加动词,变静态意象为动态意象,通过动态意象取势;5.讲究变化,词语位置变动不居,通过词语的位移取势;6.注重意境,追求原诗整体美学效果,通过隐含意义取势.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一书单列《势篇》专论势,认为势在军事上,特别是在两军相争时是一种人工造成的力,潜在时是威慑力,显现时是攻击力。势由诸多因素组成,战争双方都在互争优势,那么如何正确估计敌我双方的兵势,又如何在现有兵势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使势发生变化克敌致胜呢?这就是知势、任势的理论与技能,毛泽东又在抗战时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意运用了孙子关于“势”的军事思想,本文仅从知势、任势两个方面对毛泽东与孙子作一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有他的独特见解,这就是重“势”的社会历史观。他把客观发展的趋势或形势,作为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立脚点和线索。从社会历史本身存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所以称它为势的社会历史观。柳宗元关于“势”的概念的提出,是在他有名的《封建论》中提出的。在其他涉及社会历史问题上的论著中,也都贯彻着这个思想观点。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中,明确提出以“势”来论证社会制度时,有这样几段:“无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  相似文献   

18.
赵之谦书体研究曹建赵之谦以他对书法“内功读书,外功画圈”的本质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大量创作,建立了他以楷书、行书、篆书、隶书诸体为主的书法系统。在《汉铙歌三章》题款中,他写道:“(此种篆法)可悟四体书合处。”本文以对他的四体书作的比较研究为手段,来探究...  相似文献   

19.
于右任先生以创立、推广、书写“标准草书”而闻名,其草书以书写“标准草书”为主,但并非完全书写“标准草书”,而是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从于右任先生的草书书写实践出发,力图廓清“标准草书”和“于体草书”的界限,将其草书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于先生的草书,由偶尔为之到倾力为之,体势上由平正入险绝,尤其是通过融碑入草、以章入今、夸张变形等方式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到了晚年则洗尽铅华,弱化了笔下的对比因素,在绚烂之极处归于平淡.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至今已历2500年。它的问世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事实已证明《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哲学、管理等思想对于当今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通过这部不朽的军事巨著,联系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可以领悟出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笔者仅从势治、法治、心治这三方面给予论述。一、势治问谓“势”?孙子认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①也就是说,水能动石,都是因为猛烈之势所致。他在《兵势篇》中又提出;“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