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潮流和新纪录影像运动是一种消解“信仰”的“理性化”转向,它们把世俗生活中的事象和人物的世俗行为作为审美对象,把世俗理性对终极信仰的消解作为审美目的,这在它们各自的代表文本《单位》和《八廓南街16号》中体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是单位题材成长小说的经典。主人公小林从刚入单位的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单位人,其中蕴含着成长主题:成长的主体经过他人的命名和自我的定位,认识到"成长"在单位中的必要性以及它与改善私人生活的关联,逐渐由被动改造到主动改造。在这一"成长"历程中,小林通过对单位等级秩序的认同而逐渐成长,单位也通过特有成长仪式而接纳考验合格的他。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搭建起了以“专有名称”、“行为事件”与“代称称谓”命题法为核心的篇名命名体系,以此为小说集松散的文本赋予了凝合之力。同时,《聊斋志异》中不同小说的题名对内容的彰显、小说应题的时机以及文本间的以题相聚,都反映了小说文题间的有效互动。此外,创作手稿能够揭示题名在小说编创流播过程中的异动情况。《聊斋志异》手稿本的题名更迭状况复杂,或非一人一时之举,然多数题名修正皆展现了修改者为完善小说集之篇题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约翰·契佛被誉为“城郊的契柯夫”.因为他的小说主题多涉及城郊社区的道德风貌。文章分析了约翰·契佛小说《游泳者》的《圣经》语言风格,并分析这种语言特征对表现小说主题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小说的语言风格创设了一种寓言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深思。  相似文献   

5.
《花月痕》与《品花宝鉴》同为“狭邪小说”,前者比后者晚出数十年之久。晚出之《花月痕》对《品花宝鉴》多有模仿和抄袭。论模仿,从结构方式到人物形象塑造,无不亦步亦趋;论抄袭,纵观通篇,随处可见。具有如此严重缺陷的一部小说,竟然名声甚隆,向以名著视之,这实在是历史的误会  相似文献   

6.
读《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中敏先生是大家尊敬的一位学者。在《文汇报》上早就看到了任先生的学术报告《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即将发表的消息,翘首以待,直到最近才在《扬州师院学报》第一期(1983)上读到这篇论文。因就任先生论及的四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任先生。一、关于“真戏剧”或“健全的戏剧”的问题王国维认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见《宋元戏曲考》。以下所引王国维的话,除个别注明外,均出自此文,不再注明。该文收入《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因此他提出了“真戏剧”、“纯正之戏剧”等概念。如他认为宋之小说 (说话技艺) 和傀儡、影戏,虽然“皆以演故事为事”,但“小说但以口演,傀儡影戏则为其象形矣。然而非以人演也”,所以小说虽然对戏剧的发展形成有极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一部杂糅的、碎片并置的、开放性的小说,所以不易解读,被评论界誉为“天书”。运用“原型理论”,通过对比史诗《奥德赛》的结构,解读和诠释了《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西方文学的源头(史诗《奥德赛》)为基石,在结构、母题、人物、象征等方面与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的传奇冒险经历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一开始就以“格式的特别”使人耳目一新。这“特别”,首先当然是与习见的旧小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这些小说本身的“格式”也是多样的。正如茅盾所说:“《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不愧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总是能为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找到最和谐的表现形式。《鸭的喜剧》,就是《呐喊》中别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9.
“问题小说”作为现代文学最早形成的创作潮流,其发展与《新潮》《小说月报》等期刊的推动密不可分。“问题小说”始于《新潮》,推动其形成潮流的却是《小说月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不仅在思想和理论上主动提倡和推动“问题小说”,有意识地提升创作数量和质量,而且有意凸显重点作家、引导读者参与讨论,扩大了“问题小说”影响的公共空间,为“问题小说”潮流的形成建构了有力的现代传媒保障,成为期刊推动文学潮流形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文学名作赏析》是中师语文的选修教材,为省内外中师广泛运用。教好它,使师范生文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在必修课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和加深”(《中等师范语文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教法各异“百花齐放”。“抓点带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学名作赏析》因袭了专业课《阅读和写作》教材按文体体裁分类的教材编撰体系,设有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剧本四大单元;每大单元下再分小单元,以文学史年代或国别划分。如小说单元中又分中国现代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小说。每单元中按教学要求又将…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下称《世说》)是一部以历史人物言行为题材的“志人”小说。它从《国语》、《左传》、《史记》以及先秦散文中的历史故事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开创了我国“志人”小说的先河,与“志怪”小说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两大流派。“志怪”小说以虚幻神奇见长,而“志人”小说却以传神写照取胜。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基本上是忠于史实的,是否还有虚构成分呢?弄清这问题,对  相似文献   

13.
《谐铎》的美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乾隆年间吴县(今苏州)人沈起凤的《谐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共收一百二十多篇文言短作。前人对它曾多所褒奖,如蒋瑞藻《小说考证》引《青灯轩快谭》的评赞:“《谐铎》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蒋氏《小说枝谈》引《搏沙录》的称美:“《谐铎》一书,风行海内”,不是其后一般小说所能比肩的;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吴梅也肯定:沈起凤“生平著述,以《谐铎》一书最播人口,几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向来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抒情诗般的格调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读者的喜爱。周作人曾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很难懂”,是“鲁迅作品中最是难解的一篇”,他解释说,“《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其实,《伤逝》并不难懂,也不是鲁迅作品中最难解的一篇。只是周作人作为“兄弟恩情断绝”的一方,站在他的角度来解释鲁迅作品而别有会心,或别具用心。这种解释是不符合小说的实际描写的。与周作人仅从一己的经历、体会或企图出发狭隘…  相似文献   

15.
赋与小说在形态与体格上是貌似大相径庭、实则一脉相承的两种文类,二者在《红楼梦》的时代形成“参体同构”。《红楼梦》不仅援赋作入小说,秉持“远师《楚辞》而近学六朝”的赋学观念,存“隐曲之笔”;更是援引赋法入小说,以“七体”结构小说第五回,以“曲终奏雅”结构小说全篇。反过来,诸篇《红楼梦赋》又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首次以“赋”体完整组织、重写小说,以“赋法”构筑一个新的大观园世界。“赋—说”同构的文体形态分别在小说文本叙事与赋文本敷陈中得以实现。《红楼梦》与《红楼梦赋》二者的成功“互参”,是辞赋与小说试图以“赋法”同构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文体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说理论的里程碑———谈布思的《小说修辞学》程锡麟布思的《小说修辞学》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3年。《小说修辞学》一问世便赢得了欧美文论界的很高赞誉,被称为“小说美学的里程碑”。这部著作对欧美小说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西方许多大学文学...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青年形象的塑造来展现成长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有三类青年形象:一类是成长主人公,他们经由单位制度和文化的改造而呈现出复杂的意味;另一类青年形象是主动成长者,这些主动成长者既对单位制度和文化有揭示作用,同时又是主人公成长的镜像;第三类青年形象是拒绝成长者,他们既可能因改造而成长,也可能长期定型为单位中的边缘角色。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虚实高度融合的写作方式,对历史题材的创作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在紧承其后的一批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作为向这种方式的努力靠拢,《隋唐志传》在内容安排和写作观念上,显示出了历史类小说创作走向分化的开始。其主观上已经开始的对虚实关系的探索和客观上材料拼凑的失败,即文中循环组合《三国演义》情节和《资治通鉴》内容的手法,已经孕含了对“正史”与“戏说”的人为割裂,并影响到稍后的书商小说对“通俗演义”的理解,以及由此开始的历史演义体裁创作在重“史”与重“趣”两方面的逐渐分化。由此。在小说史上,《隋唐志传》有着不容忽视的分界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极富电影特征。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及大量且独特的电影画面技巧使之成为西方经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电影化理论为基础,以同名电影《愤怒的葡萄》为参考,分析该小说中的电影元素,尤其是视觉艺术特征,并认为他的以《愤怒的葡萄》为典型的“电影小说”具有鲜明的视觉造型性,类似于电影中的全景、中景和特写。  相似文献   

20.
《型世言》:话本小说的又一重大发现张兵一年前,我为《古代小说评介丛书》写过《话本小说史话》、《凌初与“两拍”》、《文康和儿女英雄传)》等三本小书,当时,曾对有关历史典籍中著录的“《幻影》又名《型世奇观》”一语以及被人称为“两拍”续书的《幻影》、(或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