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网络用语的语音隐喻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学研究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在语言学领域也取得了极大成效,但是在语音层面的研究篇幅不多。在大量网络用语中存在着语言隐喻现象,即含有一定形象意义的词变成了音的一个符号标志,夹杂在自然语段中代替近似音节使用,映射着一个较为主动的意象。网络用语的语音隐喻现象有其时代动因以及语言自身的音韵学、声音模仿学渊源。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变异是网络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通过实例对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就如何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对网络语言变异进行阐释。指出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网络语言变异是网络交际者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美学功能驱动下,对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进行特异组合的结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网络词汇变异具有认知理据性,网络新词的语义建构可以得到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4.
作为网络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社会文化产物,日语平假名的网络签名体现了较强的社会语用学规律。日语平假名有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层面的变异。平假名变异程度不同的网络签名传递信息的能力有区别,网民对网络签名中预设信息的认知程度不一。所以,包含日语平假名的网络签名能够反映网络文化融合与变异的现状,为研究网络签名的语言变异及隐含的心理认同机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名物化隐喻存在于语言系统的多个层面,是语言重塑人类经验的一种方式。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框架下,词汇和语法的意义在名物化过程中产生变异,其经验需要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6.
网络方言等级考试是近年来火爆于网络的一种新兴语言变异现象,具有民间性、娱乐性等特征。网络方言等级考试的研究有特定的学科基础,即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研究,基于语言本体的方言事实研究,以及基于语言测试学的语言等级考试研究。网络方言等级考试研究有重要的学科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认知语言学40多年的发展中,再语境化是其主要的内在趋势和特征,而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也强调与实施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对社会语境的关注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1)语言的界定和基本的架构包括处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认知;(2)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变异性,探讨文化模式在语言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3)不关注语言之间的变异,而是考察某一语言内部的变异。批评认知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层面出现的,它倾向于采取评价的立场,而不仅仅是描写;(4)关注从社会相互交际的角度分析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批评话语研究的再语境化体现在社会行为者分析中,形成社会行为者分析的三步模式:识别社会行为者;推测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认清交际者所要表达的可能意图。批评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所共有的再语境化特征,并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再语境化。社会再语境化符合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即融合大脑、身体与环境的混合心智,而批评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学实验是社会再语境化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种复杂动态系统。语言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各类语言符号相互联系和演变的过程中。支持这一论断的可靠证据是语言以复杂的神经网络为生理基础,这一基础也为从网络结构角度认知语言复杂系统提供了现实依据。语言网络观具备从语言学内部到语言学外部多学科理论的支撑:语言学内部有较完整的以语言网络为基础的语言学理论——神经认知语言学与词语法;语言学外部有以认知科学为主导的神经、生理、心理学实验证据;复杂网络技术的发展革新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为建立语言的统计模型提供了新思路。现有语言网络研究成果证明了基于网络观的语言研究具备充分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回顾并分析了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异研究在语言研究理论和语言研究方法方面的发展和意义。然后,着重讨论了语言变异研究中与理论归纳相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语言与社会变异的共变关系、语言的异质有序系统、语言变异的社会功能研究。最后又从研究方法层面对进一步探究语言变异现象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层面,人类心智可以进行二元切分,社会文化因素是二元切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语言层面,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切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两个层级,社会文化因素与这两个层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发展心理学和社会进化理论可以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提供理论基础,但二者对语言符号系统的论述存在重大差别。话语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动态部分,是社会建构论者和认知语言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语言符号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将已有的认知语言学成果应用于语言的功能分析不失为一种融合研究的捷径。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与虚拟生存三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网络语言的类型、特性以及在本体论层次上对虚拟生存体验的意义。互联网生成了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中的语言规范必然发生某些变异。同时,由于网络剥夺了人们的诸多物质的和社会的属性,网络中的个体存在最主要的自然属性就是语言和表达,这或许将影响人们的存在观念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言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语言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新兴的一种语言,它具有一般语言所不具有的特点.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简要论述了网络语言的构成、网络语言的语用特点及网络语言与语用原则的关系,最后简要探讨了我们对待网络语言所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网络语言正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方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语言是在一种特殊的交流中形成的,它通常具有直观快捷、私语性和口语化的倾向,简洁、活泼,拥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有散漫、芜杂的现象存在,需要对它积极地限制、约束,引导与规范。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造成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语言规范化意义重大。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大众文化视角解读网络语言常用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外在形式,有其特殊之处。通过对网络文化具有的大众文化特征及结合网络语言中常用的三种修辞手法——仿拟、比喻、借代的分析,得出:网络语言是E时代的产物,作为新生事物,有其不规范的一面,但作为修辞,它有其创新之处,且可视为大众对精英文化的抗争,应予以宽容并加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汉字类网络词语是汉语网络社区最具代表性的一族。其构造方式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深受网络特质的影响,然而,从根本上看,汉字类网络词语的创造仍然受现代汉语构词规律的制约,表现为双音化词语占优势和能产性极强的类词缀不断出现。从认知的角度看,网络词语在生成的过程中,隐喻映射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但是汉字类网络词语的生成心理不同于自然语言词汇的生成心理,它不是为了补足某一词汇系统的空缺,而是创造一套对于日常语言来说冗余的词语体系,这是网络语言规范争论的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时代下,国家文化创新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新战略,它包括三个特征,一是对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并举;二是对外来文化吸收与扬弃同存;三是对革命文化继承与辨析兼重。国家文化创新与国家语言安全具有密切联系。首先,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必须注重维护国家语言安全,国家语言安全的保证是国家文化创新得以推动的基础;其次,国家文化创新必须与维护国家语言安全并举,两者必须同步进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将增强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创新有机结合,从而防止在操作与认识上走向文化封闭主义与语言霸权主义这两个误区。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作者和使用者,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文章建议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提高青少年的网络信息素养,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网络世界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走进了人们的语言世界,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网络的虚拟性、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造成了语言的变化,网络语言目前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优点,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社会功用。本文从语言变异的视角对热门网络流行语的性质特点、变异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已成为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的网络流行语也成为语言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通过对网络交际平台中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料分析,从语言与所指的象似性和认知视角两个方面尝试探讨新认知语用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迅速发展并为大众所接受,进入人们的语言库存。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当下网络流行语从进化性、多样性、和谐性三个方面进行生态系统分析,发现其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从“和谐观”的角度提供合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