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谢继胜 《西藏研究》2001,1(3):35-48
藏语称西夏为mi 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 ,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① 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 ,从 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 ,到 1 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 ,长达 60 0多年 ,其间你来我往 ,水乳交融 ,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象之一。②唐时 ,吐蕃和党项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大批的党项人归属于吐蕃王朝治下 ,两族杂居者为数众多 ;雅隆王朝解体以后 ,东迁河陇、河湟一带的吐蕃人与内徙的党项人部落杂居共处 ;西夏建国以后 ,上述地方有很大一部分吐蕃人成了西夏的“编户齐民”。吐蕃与党项统治者之…  相似文献   

2.
关于“附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七世纪以前,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广大藏族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羌支繁多,种姓复杂,部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羌支或部落联盟有苏毗、羊同、东女国、附国、党项、白兰、吐谷浑等,至于由上述部落或部落联盟旁出的支系那就更是举不胜举了。“自爰剑后,子孙分支凡百五十种。……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后汉书·西羌传》)。“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问”(《新唐书·吐蕃传》)。上述记载就是这个历史现象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藏语称西夏为mi-n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1】《西夏纪事本末》卷首“西夏地形图”记西夏陵为“木纳西夏祖坟”,“木纳”即“木雅”minyag。【2】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从公元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到1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长达600多年,其间你来我往,水乳交融,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  相似文献   

4.
党项名义及族源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古羌文化网络 党项是汉代西羌的一支,而西羌则由古羌人发展、分化而来。古羌人的活动与华夏文化的开创密切相关。传说时代以治理洪水而闻名的共工氏,据汉代经学家贾逵考证为“羌姓”之人(《周语注》)。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藏独立”的由来及其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岩 《西藏研究》2000,(1):17-29
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近代以来全世界无人不知,也从未有哪个国家敢于公开否认的事实。藏族与我国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在长期的历史中,藏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尽到了自己的光荣职责。至迟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已有人类生活。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对藏族的先民不甚了解,泛称之为西羌。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标志着藏族的形成。唐朝将文成、金城两公主远嫁吐蕃,双…  相似文献   

6.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五十一个藏族部落,总称“三果洛”。 今日果洛的藏族,其形成是与青藏高原广大藏族一道,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的。该地区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大致是:夏代为《禹贡》雍州之发羌地。秦汉时为白狼羌属地。魏晋南北朝时为宕昌羌地。隋唐五代时为党项羌及其分支拓拔氏所据。宋时统称为吐蕃地。元时归设在今四川境内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时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清时由四川松潘漳腊营管辖。民国青海建省后,属青海省管。  相似文献   

7.
辽阔的西藏高原,是藏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藏族的先民从遥远的古代起,就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开拓了这片富饶的土地。到公元七世纪初的唐代,藏族社会已完成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首领松赞干布(公元6177—650年),最后统一青藏高原上众多的分散部落,以逻些(今拉萨)为中心,建立了新兴的奴隶制地方政权——吐蕃王朝。  相似文献   

8.
夏尔巴人在我国境内尚属于未识别民族。在以往的研究中,夏尔巴人的族群单一化,其迁徙路线也具有模糊性。吐蕃政权征服木雅,击退党项拓跋部,以"木雅"(弥药)命名党项故地,后又以"木雅"指代西夏王朝和康藏地区。结合相关藏族史料可知,在与綠厮政权、蒙古军队发生战争期间,处于不利地位的西夏党项部族渐次南下康藏地区,与吐蕃政权时期便居住于此的藏族董氏相融合,形成一个新族群"董弥药"。13世纪,该族群进行南迁,于16世纪中叶进入尼泊尔,随后又以索卢昆布为中心向东、西迁徙,形成夏尔巴人如今分散居住在我国境内及尼泊尔、印度等地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吐蕃农牧业技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是于公元7世纪至9世纪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唐代以前,活动在青藏高原上的民族是由来居的羌人和土著融合而成的,到唐代,由雅隆部(地在今西藏山南)统一而建立吐蕃政权,随后又降服苏毗、羊同等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官制,制定法律、创造文学,形成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政权。吐  相似文献   

10.
阿垛是指阿欠岗日和垛拉日莫之名共合称之为阿垛。阿垛宗喀指阿垛地区的宗拉日莫山的西面和宗曲河的南面中间地界的山岭、峡谷、平原统称为宗喀地方。所谓宗喀地区的六大藏族部落,是指幸迥、奇甲、鲁绷、木纳、思纳、学巴六个藏族部落而言。根据藏文记载,这六大藏族部落的形成可以追逆到吐蕃王朝时代。吐蕃王朝分裂后,吐蕃  相似文献   

11.
党项是一个多种族的部落集合体。七至九世纪,随着吐蕃的兴盛与衰落,吐蕃与党项之间发生了密切关系,这表现在吐蕃与被征服地区党项各部的关系、吐蕃与内迁党项部落关系等方面。九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之后,其所统治的种族部落及吐蕃本身的许多部落最后溶于党项这个多种族部落集合体之中。  相似文献   

12.
吐蕃王朝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吐蕃王朝时期青藏高原的历史生态与人文环境,吐蕃户均人口系数约为4,少于中原地区;吐蕃王朝时期在军事部落制度下大致每3户出1士卒。利用这些数据可以估算,除去新占领区所控制的人口,吐蕃王朝本土人口当在350万左右。此外,吐蕃社会中亦存在"不在籍"人口,其具体情况与中原地区有差异。在这些人口中,战争移民约占总人口数的一半强,而战争移民所造成的人口数量变化对后世青藏高原的藏族人口及分布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吐蕃简牍石刻钟铭档案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蕃时期是我国藏族历史上一段至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继承其父朗日论赞的事业,兼并青藏高原诸部,建成统一的奴隶制的吐蕃王朝。随着奴隶制社会的上升和发展,吐蕃王朝成为中国西部拥有强大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政权,时间亘续二百余年,不但与中原大唐王朝关系密切,影响深远,对祖国西部的开拓和发展,贡献也相当巨大。吐蕃王朝在巩固和  相似文献   

14.
研究藏族部落组织的称谓及其命名,是探讨藏族部落制度的一个方面,也是观察了解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它对于藏族部落史、有关地方史、民族关系史、藏区交通史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往往还能起到弥补史文佚阙的作用。笔者根据实地调查材料并利用有关藏汉文资料,试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恳望方家诲正。一藏族部落分布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从文献资料看,在松赞干布的先祖止贡赞普时代,藏族即已具有相对发达的部落联盟组织形式。吐蕃王朝建立后,随之建立了一整套  相似文献   

15.
从远古时代起,青藏高原地区就与华北、葱岭以西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往来,吐蕃王朝的建立为促进青藏高原的统一,发展与青藏高原外部的联系创造了条件。吐蕃不仅积极参与东西方丝路贸易,而且其在西域、中亚的军事活动本身就兼具商业目的。商业贸易促进了吐蕃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吐蕃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为吐蕃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七至十世纪初,当东部汉地正处于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唐王朝的时侯,而祖国的西部,由藏族人民建立的吐蕃王朝也崛起于青藏高原,在藏族历史上写下了最为荣耀的一章:藏族人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这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唐王朝与吐蕃王朝的全部历史,也许我们会发现,在唐朝与吐蕃的宏伟历史画卷上,有着相似的一幅:这就是吐蕃的朗达玛赞普灭佛事件与唐朝武宗皇帝的灭佛事件。比较这两次有名的灭佛事件,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对我们  相似文献   

17.
略论历史上川西北地区的藏汉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枕青藏高原东南麓,俯瞰川西平原,历来是氐羌、藏等各族人民生活、繁衍、开发的地区。由于中央王朝在这里建置较早,汉族人民或由驻军屯戍,或从事垦殖商贸,也先后进入四川西北。唐代以后,随着吐蕃势力的发展,藏族遍及川西北地区而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唐王朝设立松、当、静、拓、恭、  相似文献   

18.
吐蕃时期昌都社会历史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呷 《西藏研究》2002,(3):90-96
7世纪初 ,吐蕃第 3 2代赞普松赞干布率部南征北战 ,削平群雄 ,建起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吐蕃王朝。随着吐蕃地方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 ,其实力不断得到壮大 ,为松赞干布最后统一青藏高原创造了条件。位于藏东的昌都地区就是在吐蕃强盛时期被征服的。吐蕃武力东扩并占据昌都等康区地方 ,是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的噶尔家族专权时期。 65 6年 ,禄东赞 (噶尔·东赞域宋 )率兵攻白兰 ,使党项畏逼 ,请求唐中央王朝支持其举部内迁 ,而留在今川西、甘南、青海东南部的党项人即归吐蕃治下。 680年 ,吐蕃攻陷唐安戎城 (今四川茂汶境内 ) ;西河河蛮与其…  相似文献   

19.
宋代吐蕃风俗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称为吐蕃的藏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自称为“博”,“藏族”乃是这个民族的汉语称谓.公元6世纪80年代,崛起西于藏高原,公元7世纪时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帝国,并不断向东扩张发展.吐蕃在唐朝时最为强盛,自9世纪中叶以来,渐趋衰弱,政权土崩瓦解.居住在西藏本土的吐蕃各部分裂成为数众多的割据小国,彼此间干戈不已,内战不休,他们同中原王朝完全处于隔绝状态.而位于西藏本土以东的吐蕃部落,则脱离了吐蕃政权的羁绊,更是“族种分散,不相统一”,“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散处于河、湟、江、岷间.“吐蕃本西羌属”,其族种“百有五十种”,因此居住在“河、秦、邈川、青唐、洮、岷以至阶、利、文、政、绵、威、茂、黎、移州夷人,皆其遗种”.而居住在河西“西凉蕃部多是华人子孙”,且早已吐蕃化.宋代吐蕃就是指这一广大地域的吐蕃部族,即今藏语所说的“安多”(今青海和甘南地区)和“康巴”(今四川甘孜及西藏昌都等地区)藏族.  相似文献   

20.
西夏在学习中原王朝文化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汲取周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 结合党项羌民族的实际和特点, 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西夏文化。西夏公文是西夏文化的奇葩, 在近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文风: 教化实用性增强, 艺术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 如骈体写作、叙议结合、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和浪漫情调, 在写作上还增加了描写、对话等手法, 也将民间故事引入公文创作之中, 增强了公文的表现力。本文也对西夏公文载体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说明西夏公文载体以纸质为主, 兼有金属、木质和石刻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