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光荣的成员,远在七百多年前,西藏就成为我们伟大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聂拉木、那曲、林芝、昌都等地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存。根据古藏文历史文献记载,西藏山南地区古时为六牦牛部落居住,《后汉书·西羌传》称其为“发”羌。公元六世纪时,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首领为当地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在赞普的  相似文献   

2.
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藏族源于“发羌”之说极为流行,持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末代欧阳修等在《新唐书·吐蕃传》中的一段话: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宰野”。  相似文献   

3.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在我国西北建立的一个地方王朝。党项羌原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西羌游牧部落的一支,从唐初开始,党项羌为逃避吐蕃王朝的进逼,在唐朝同意下逐步内迁,最后定居于夏州、银州一带。经过几百年的生息发展,到北宋初年以银、夏(今陕北榆林、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一带的党项平夏部建立起西夏王朝。和众多的西羌部落一样,党项羌与藏族在血缘、语言、宗教、文化习俗上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西夏的党项羌是西羌部落中在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的过程中未被统一进去的一部分,也是唐宋时期青藏高原的藏族和藏文化发展到最北面的一支。  相似文献   

4.
五代宋金时期甘青藏族部落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吐蕃部落自唐末以来遍布河陇之地,东起陇山之首,西至阳关之西,均有其部落族帐居住。《宋史·吐蕃传》称:“自仪、谓、原、环、庆、镇戎暨于灵、夏皆有之。”这一段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上述几州军并非吐蕃主要住地,而环、庆、灵、夏、镇戎等地都是吐蕃、党项的杂居之地,吐蕃的主要居地均在上述州军的西面或西南面。《邵氏闻见前录》卷十三载:“吐蕃在唐最盛,至本朝始衰。今河、秦、邈川、青唐、洮、岷  相似文献   

5.
现今羌族人大都有汉姓、汉名,这是羌汉人民长期交往的结果,在历史上,羌人却有自己独特的姓和名。在古代,羌人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节”,“节”是由血统关系组成的集团,含有亲戚、家庭的意思,“节”,其实就是氏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着  相似文献   

6.
一一九二一年伯希和在《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吐谷浑与苏毗的札记》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据《唐书·西域传》:“苏毗,……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得出结论:孙波即松巴的音译,义为松巴部落。在这篇文章的诸多论点中,只有一点是我们可以慨然接受的,而其余的则尚须进一步加以研究。照伯希和的说法,苏毗是羌语,孙波是吐蕃语,两者系指同一事物。然而《唐书》载:“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只有将这句释为:苏毗隶属于吐蕃之后,  相似文献   

7.
九松州《旧唐书·吐蕃传》“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始遣使朝贡。……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按吐蕃产金无帛。按藏人自己的史书与《新唐书》当作“金甲”。)云来迎公主。”“松州”是今松潘县治,毫无问题。传云“顿于松州西境”未确指何地。按藏人传说,是顿兵于阿坝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宋史》是《二十五史》中最芜杂、错误最多的一部书,其《吐蕃传》部分的某些记载也难免有误。《宋史·吐蕃传》是研究宋代吐蕃的基本史料。为了在研究中更好地利用《宋史·吐蕃传》,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历史以真实,有必要对其作一定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多弥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弥 ,为隋唐时期汉文文献史籍记载的西北民族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下》记其为西羌 ,滨犁牛河 (今青海通天河 ) ,“役属吐蕃 ,号难磨 (Nam mo)”。本文据此 ,认为“难磨”即藏文文献中所记之“南”(Nam)国或南部族 ,源于汉代以来西羌中的“卑”等羌 (以上前人均有论述 )。南部族在古藏文文献中往往与吐蕃原始六族中的“董”(sDong)族联系在一起 ,故多弥可还原为“董弥”(sDongmi,即董人之意 )。此名可能为其他族人对其的称呼 ,“南”为吐蕃人对其的称呼。另外 ,吐蕃征服“南国” ,约在唐贞观六年至显庆元年 ( 63 2— 65 6)之间。后为吐蕃“四方面王”之一 (《贤者喜宴》)、与吐蕃赞普通婚和结盟的大家族那囊氏 (sNa nam)应为南部族首领或大家族之一。唐安史之乱后 ,吐蕃曾征调南部至西域一带防戍 ,故 2 0世纪以来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中有“南茹”、“南茹巴”的记载。唐末至五代 ,汉藏文书所记之“南山”、“南波”等 ,其中杂有“南”部族 ,故其所以得名 ,除因其居地在“南山”(今祁连山 )外 ,还有其民族构成中有“南”部族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党项名义及族源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古羌文化网络 党项是汉代西羌的一支,而西羌则由古羌人发展、分化而来。古羌人的活动与华夏文化的开创密切相关。传说时代以治理洪水而闻名的共工氏,据汉代经学家贾逵考证为“羌姓”之人(《周语注》)。  相似文献   

1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在青藏高原牧区的藏族妇女,为了防护高原烈日对皮肤的暴晒和寒风吹皱,会自制几种美容护肤膏。这土制的化妆品技术,从古至今,最少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七世纪吐蕃王朝时期,藏族妇女就有“糖脂涂面”、“赭土涂面”的习惯。《旧唐书·吐蕃传》、《西藏志》中都记载西藏“妇女老少日以糖脂或儿茶  相似文献   

12.
“神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势力开始向唐的西南域扩张。永隆元年(公元(?)80年)吐蕃军攻破西川安戎城后,唐“断吐蕃通蛮之路”的战略破灭,于是西洱河诸蛮也相继被吐蕃所征服(见《新唐书·南蛮传》和《旧唐书·吐蕃传》)。为了加强和扩大在西洱河地区的势力,吐蕃不惜花大力气在今滇西北中旬县五境乡与维西县塔城乡之间的金沙江上架起了一座雄伟的铁索桥,史称“吐蕃铁桥力,并在铁桥以西设置吐蕃铁桥节度府。于是唐樊绰的《蛮书》里便有了“神川都督”一词。人们把“神川”与“铁桥”联系起来称“神川铁桥”。于是后人推断:“神川铁桥”架于金沙江上,因而“神川”便是“金沙江”。如《读史方舆纪要》曰:“金沙江源出丽江军民府西北旄牛微  相似文献   

13.
现代藏族新年与汉族农历新年大致相同,即在立春前后过年。只是由于藏历安排闰月的方法与汉族农历略有不同,有时才有一个月的差异。然而,考察藏族历史,可知在上古时代,藏族的新年并非设在立春,而是在麦子成熟的时节。《新唐书·吐蕃传》说:“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旧唐书·吐蕃传》则说:“不知节侯,以麦熟为岁首。”岁首就是新年。此段文字是在追述吐蕃的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自称“比际卡”或“毕兹卡”。“卡”是“家”的意思。“比际”、“毕兹”的本意,目前无法解释。“毕兹卡”是“本地人”的解释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土家族的自称与古羌戎的一支“鼻息”有渊源关系。“鼻息”是该部落自称“鼻息”而被命名的,故汉文记载中将该部落的自称作为族称。《礼记·王制》云:“西方曰戎”。商周时期,戎从古羌人中分离出来,形成另一分支。及至戎人强盛,戎人便成为整个西方的非  相似文献   

15.
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项部落经过隋唐时期的大迁徙后,至五代,辽、宋时期其分布格局已大体稳定下来。《新五代史·党项传》称党项部落“散处邡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宋史·党项传》称:“今灵、夏、绥、麟、府、环、庆、丰州、镇戎、天德、振武军并其族帐。”《宋史·宋琪传》称:“党项界东自河西银、夏、西至灵、盐,南距鄜延、北连丰、会(会疑误,会州在南,与丰州平行线上的北面州军当为胜州或云州。)。厥土多荒隙,是前汉呼韩邪所处河南之地,幅员千里。”这都是比较笼统的党项部落分布情况的概说。其分布区域述说并不全面,特别是对契丹境内的党项部落的分布基本缺略,更无从了  相似文献   

16.
一、苗族的来源及其早期的发展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也是亚洲的一个古老民族。苗族的来源与三苗有关系。关于三苗,《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根据这一记载,现就三苗的历史、姜姓与神农氏的关系,以及三危是什么地方等问题加以探索。(一) 三苗的历史。《尚书·舜典》载:“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成服。”  相似文献   

17.
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谢继胜 《西藏研究》2001,1(3):35-48
藏语称西夏为mi 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 ,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① 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 ,从 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 ,到 1 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 ,长达 60 0多年 ,其间你来我往 ,水乳交融 ,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象之一。②唐时 ,吐蕃和党项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大批的党项人归属于吐蕃王朝治下 ,两族杂居者为数众多 ;雅隆王朝解体以后 ,东迁河陇、河湟一带的吐蕃人与内徙的党项人部落杂居共处 ;西夏建国以后 ,上述地方有很大一部分吐蕃人成了西夏的“编户齐民”。吐蕃与党项统治者之…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松潘话是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地区的藏语。松潘县东与东南面跟绵阳专区的平武相连,北接南坪,西与红原相邻,西北与若尔盖交界,南面是茂县、黑水,境内居住着藏、汉、羌、回等民族,藏族人口约2万多。当地藏语称藏族为hpo~(?51), xha~(55) ku~(55)或xha~(55) wa~(31)则专指松潘藏人。全境地势高寒,四季不甚分明,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兼从事牧业。中青年一般兼通藏汉双语,老年及妇女中一部分也能听懂汉语。《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疆域“东与松、茂、巂接……”。其中的”松、茂”即指今松潘、茂县等地区。历史上这里就是藏汉人民来往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原与藏区商贸交换集散的重镇。  相似文献   

19.
一 6世纪末7世纪初,松赞干布继其父囊日论赞之后,征服山南及其邻近各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大约在贞观七年(633年)松赞干部在逻些(拉萨)城建立吐蕃王朝后,又迅速扩张,7世纪下半叶,已称雄于我国西南和西北广大地区,与唐王朝形成对峙的局面。《新唐书·吐蕃传》称:“其地东与松,茂,嶲接,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圆万里,汉魏诸戎所无也。”  相似文献   

20.
在《隋唐五代西北民族史研究概述(之一)》中,我们简要评述了本世纪以来学术界对隋唐五代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突厥史、回鹘史与薛延陀史的研究状况。接下来,我们将述及学术界关于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吐蕃、吐谷浑和党项历史的究研意见。 一、对吐蕃史的研究 (一)关于吐蕃史料的考订最早在史料方面进行补阙正误的,当推陈寅恪。他在1923年写的《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一文,根据敦煌写本题记考证出“沟通东西学术,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吐蕃僧人法成大师的史迹,使这个不被载于正史,久已湮没无闻的吐蕃重要历史人物重现于世。1930年他发表的《吐蕃赞普名号年代考》则利用“长庆唐蕃会盟碑”考证出彝泰赞普的名号和年代,指出了两《唐书》等史籍所载有关时间的讹误。解放后,有关吐蕃资料研究的著作有明显增多。1958年,王忠利用汉文典籍,敦煌吐鲁番古藏文资料以及13世纪后的藏文典籍,写成《新唐书·吐蕃传笺证》一书,使吐蕃史料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近些年,王尧、陈践出版了《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敦煌本吐蕃法制文献译释》、《吐蕃简牍综录》等,此外王尧还出版了《吐蕃金石录》。这些著作,或为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