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飞 《北京纪事》2009,(1):87-90
最美的城区什刹海巨变前不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特辑中,把什刹海选为中国最美的城区之一。什刹海是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有名人故居游、王府游、胡同游、夜景  相似文献   

2.
《北京纪事》在1997年连续三期刊登了王伟新先生写的"京城胡同抢拍记"系列--"三进椿树林"三上过街楼"三过状元府"。胡同、四合院是古都北京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一些看似很平常的胡同和四合院没准就是某位名人曾经的居所,光椿树林地区就聚集着许多京剧名角的故居--尚小云故居在椿树二条、余叔岩故居在椿树小头条、荀慧生故居在离椿树胡同不远的山西街……7年的时间过去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地方,现如今还有没有那些名人的遗迹或受社会关注的古迹了呢?2004年春天,我带着这些问题重新走访了这三个地方。  相似文献   

3.
在我5岁的时候,我们家搬到什刹海北岸的南官坊口(即现在的南官房胡同)。儿时的记忆是美好而且充满梦幻的色彩,不论我走在哪里,都忘不了什刹海的情结。多少次,我在梦中又回到了碧波荡漾的什刹海边,吃着刚摘下来的莲蓬,喝着甜甜的冰镇酸梅汤,看着采莲人划着小船穿行在荷叶之间……60多年了,就是忘不了我的什刹海!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寻访北京有特色的胡同和当地的名人故居.老北京人都知道,过去的宣武区今之西城区,在前门外大栅栏往西往北直到和平门虎坊桥一带,胡同聚集,而且有众多京剧名伶曾在这一带居住,并且多是几代人在这块地方居住,故名人故居比比皆是,所以此地一直被人称为京戏的"戏班窝子".下面就讲几个特有故事的胡同和胡同里有着遗闻佚事的人.  相似文献   

5.
吕静  乃迪 《社区》2005,(18):50-53
享誉中外的什刹海坐落在京城的中心,紧傍在北京中轴线的西侧。在以银锭桥分界的前海北沿、后海前沿、柳荫街与前海西街之内的地区里,有18条蜿蜒曲折的胡同。那一条条幽深的胡同,像是一面面映着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6.
李怀宇 《市民》2006,(9):86-89
北京什刹海一带如今成了老北京“胡同游”的胜地,清晨时分走在颇有几分古意的巷子里,让人暂时忘了现代化生活的喧嚣。推开杨宪益家的大门,我们走进了—个古朴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7.
正在什刹海附近一条安静的胡同里,23岁的李杨看到了今年高考的新闻,北京的4名高考状元全部选择去香港读大学。"至少未来几年,他们上推特和YouTube不用翻墙了。"他笑道。两年前,李杨从香港大学毕业,现在在一家出版社做编  相似文献   

8.
侯建中 《北京纪事》2013,(2):107-111
说起洋车并不是现如今什刹海“胡同游”拉着老外串胡同的三轮车,而是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的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车,因此也叫东洋车。最先引进的是上海,当时的东洋车车身很高,木头车轮包铁皮,走起路来哐啷哐啷响,颠得厉害,坐着很不舒服,一般人都不愿问津。  相似文献   

9.
乐乐 《北京纪事》2018,(7):45-47
近日天气晴好,我闲来无事,拿着新买的相机到处跑,拍些老胡同和名人故居的照片.在鼓楼东侧的帽儿胡同里,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门脸儿——"小人侠剪纸艺术馆".橱窗里陈列着十分精致的剪纸艺术品,旁边写着"免费参观"的字样.经常逛鼓楼、南锣的人都知道,这附近有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艺术馆",打着原创的旗号贩卖旅游商品,不过眼前这家开在胡同里的剪纸艺术工作室,看起来与它们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钟芳 《社区》2013,(21):56-57
人在北京,尤其想尝尝有名的“西海鱼生”。午后,在什刹海一带的胡同里漫步寻访,真可谓曲径通幽。寻找似乎是漫无边际,一拐弯,一抬头,古色古香的餐厅却已出现在眼前,心中便充满惊喜。在‘西海鱼尘’的招牌下,向北跨进一道大门,  相似文献   

11.
正盛夏时节到北京去看望女儿,女儿问我想到什么地方去玩玩,我说天气太热不太想出门,不过很想去看看老舍故居。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最后命丧北京的老舍先生,解放前他在北京住过的地方有九处,我们首先去寻访原北京市第十七小学,即方家胡同小学,不过老校舍已改建成新教学楼,见到的只有新楼无老舍。我们又去拜访1949年以后老舍先生一家居住过的位于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四合院,1987年,北京市政府确定该院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完好,是十足的老舍。八月的北京正是三伏天,去老舍故居时值中午,气温高达35℃,北京  相似文献   

12.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11,(4):110-112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叫“夹道”的不少,比如北海公园附近有名的“北海夹道”、后海附近宋庆齡故居(也是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府的花园)旁的“府夹道”,  相似文献   

13.
卢珉  傅洁 《社区》2005,(9):46-49
此处流动着过去的影子在北京鼓楼大街的东南侧,有一个后圆恩寺胡同。它默默地静立在那里,任凭历史风尘的洗礼。元朝时,在后圆恩寺胡同里曾建有圆恩寺。据记载:寺为元至元年(约1286年)间建,清光绪九年(1883年)曾重修。据上个世纪80年代调查,此寺已全部拆除。但这个胡同因为它位于过去的圆恩寺之后,故而得名。胡同的西部比较狭窄,而东部则比较宽阔,7号院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院内既有传统的中式建筑,也有西洋风格的亭楼,中西合璧,非常壮观。在这个院子的西边不远处,就是茅盾先生的故居。一进胡同东口,便看见了甲1号那座古色古香的宅院,这是…  相似文献   

14.
瞿宁  橙雪 《社区》2005,(7):48-51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西侧的灯市口西街,有一条清静窄小的巷子——丰富胡同。进去第一个门,19号院,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1950年4月,老舍先生与他的家人开始在这个三合院居住,直至他去世。特别是他人生中的一“头”一“尾”,都永远地留在了北京。小羊圈胡同出了个大作家在老舍一生的67年中,他在北京度过42年。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上,有一个名叫小羊圈的胡同,这里曾经是下等人居住的地方。1899年2月2日,腊月二十三,老舍就出生在小羊圈最靠东南角的一个小院里(现在是小杨家胡同8号)。生老舍的时候,母亲已经年过40,而且身体十分虚弱,分娩时因失…  相似文献   

15.
易明 《北京纪事》2011,(5):94-95
2011年4月6日,有媒体报道,位于北京市现西城区原宣武区粉房琉璃街115号梁启超故居面临拆迁。官方解释此地非著名的“饮冰室”,系过去的“新会会馆”。而在粉房琉璃街、潘家胡同一带,共有30余家会馆面临同样的“阿凡达”式命运。  相似文献   

16.
曦莉 《社区》2012,(24):47
北京什刹海沿岸的街巷,大多沿袭元大都建制。《析津志》记述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析津志》记述的"大街",通常多是横平竖直、棋盘形的,"小街""火巷"就是胡同,是较为狭窄、短小的,甚至是斜形弯弯曲曲的。今旧鼓楼大街,元代称"钟楼街"。  相似文献   

17.
卢力平 《社区》2013,(2):28-28
2012年11月2日的一场大雪,使古都北京一片银装素裹。其实.历史上北京就有很多著名的“雪景”。 “景山松雪”是“西涯八景”之一。“西涯”即什刹海。因明代文学家李东阳在什刹海边一个叫西涯的地方长大,并写下《西涯杂咏十二首》,吟咏这一带的景色,于是“西涯”便成了什刹海别称。景山距离什刹海不远,是北京城的制高点,山上最多的树木是松树和柏树。每当落雪时分.这些常青树上便覆盖了厚厚的、毛茸茸的白雪。  相似文献   

18.
杨戈 《社区》2005,(5):56-56
在北京城区中轴线、地安门大街西侧,有一个地方叫做什刹海,它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大约34公顷的水面十分自然地融入城市街区之中。据说什刹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有所谓“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之说,许多人文古迹散落在此地周边,如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深厚的历史文化都积淀在这块“巴掌大”的地区。什刹海自古以来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如放荷灯、泛舟游湖、宴饮赏荷、冰床围酌等,吸引着附近居民,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里就像天堂。近年来,对什刹海地…  相似文献   

19.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20.
"鬃人儿"又叫"盘中戏",是一种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民间手工艺品。在留传下来、为数不多的民间玩意儿中,它具有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独家恢复、继承这种艺术的特性。这位重振鬃人儿艺术的民间艺人就是家住什刹海附近东官房胡同的白大成。铜盘中的艺术 说到鬃人儿艺术,白先生显出欣喜的神情。他从柜子中取出两个鬃人儿放到一个大铜盘中,其中一个头戴紫金冠,桃形猴脸绘有红白相间的花纹,从那双机灵的圆眼和那张尖尖的小嘴上,我立刻就认出了这位鼎鼎大名的孙悟空。孙悟空脚下的虎头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