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外交”第一次出现在中共最重要的政治文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外交发展的新理念.新时期强化中国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在于:公共外交是中国特色外交思想的延续与升华;开展公共外交是摒弃“中国威胁论”负面舆论的迫切需要,是共筑“世界梦”的题中之义;中国要想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必须主动“走出去”,积极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是晚清外交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要理解邦嵩焘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就必须了解其外交性格,而要了解其外交性格,就必须联系湖湘文化.作为晚清杰出湖湘人物中的一员,郭嵩焘重“势”讲“理”,形成了一种“霸蛮”与“灵泛”相杂合的外交性格.这种外交性格的形成,既与孕育了郭嵩焘的湖湘文化这一大背景相关,又是郭嵩焘本人独特生活经历的必然体现.秉持这一外交性格,郭嵩焘既取得了不少外交成就,也留下过一些失误或败笔.分析这种外交性格的形成及其实践,对于进一步理解郭嵩焘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复杂性,深入研究晚清湖湘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外交思想,推动中国外交理论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候显(洪保希绕),藏族.祖籍为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流顺乡寺底下村,是明代初期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外交使者,曾“五使绝城”.出使尼八刺,榜葛拉等国.并引进长颈鹿到中国。“劳绩与郑和亚”.被封为“月巴桑主林僧正”,回籍宏扬佛教.侯家寺因候姓得名,传承十余代,属古洮州地区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相似文献   

4.
面对后危机时代新的语境,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对华外交战略思维也在进行着调整,由注重政府外交向注重公共外交转型,由“强硬外交”向“巧实力外交”转变.这种外交战略思维的变化主导着美国建构新公共外交的战略框架,即采取“主动—接近”的公共外交姿态,尤为注重“网络外交”.在美国公共外交的实践方面,通过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为主导的话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两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佐藤外交”是1937年初日本林铣十郎内阁倡导的对华所谓“平等”外交。本文试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佐藤外交”的产生、内容及其实质作一初探。一“佐藤外交”是林铣十郎内阁继广田内阁对华强硬外交失败后.从对苏战略出发.为扭转中国抗日趋势所采取的一种和缓外交。1936年是中日关系趋于恶化的一年。在这一年,广田内阁一方面通过大举增兵华北、大搞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系2002级硕士研究生何申权在《对于“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反思》来稿中指出:“一边倒”不是健康的外交战略。1949年6月30日,中共建党28周年前一天,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在这篇文章中,毛以他特有的风格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战略:“一边倒”,表示共产党的外交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奠定了新中国近十年的外交战略,对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尼克松访华之后,在美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是否在中国失去了机会的争论,相应地,在中国国内也出现了对“一边倒”战略的反思。“一边倒”战略并不…  相似文献   

7.
建国之时,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和实施“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成为新中国在当时最重要的外交方略之一。“另起炉灶”外交战略理论的提出实施,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从根本上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使新中国走上了真正独立自主的道路。因此,“另起炉灶”的外交战略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内政外交决策更加理性和民主的背景下,中国知识界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本文介绍中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国外交重要思想库的机制和人员概况,分析了中国外交思想库在关注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下扮演的五类角色:(1)为外交决策服务的政策建议者(智囊)角色;(2)担当信息管道、信息使者和外交谈判参与者角色;(3)凭籍自己的学术声望和人脉关系扮演的外交"纳谏者"的角色;(4)政策主张宣传者和传播者的角色;(5)政策指导者、审议者和评判者的角色.结合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流动的实际情况,本文还探讨了外交思想库之间在协调和协商方面的不足以及中国思想库人员面临的种种实际困难.同时,结合对美国思想库的观察和思考,作者提出了改革中国思想库的五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建国后这一原则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具体表现在对国际主义强调过多,对国家利益重视不够。“文革”时期国际主义甚至取代其他原则而成为中国外交的最高准则。改革开放后,国际主义在中国外交中被逐渐淡化。对国际主义的认识应该与时俱进,国际主义精神在中国外交中应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国外交之路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3个阶段,日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风格。其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党的领导、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分别是促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源”“基”和“本”。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构路径和实践方向,必然能够在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呈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赢取新成就,进而更好地彰显自身外交特色和大国外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杰出的外交思想。在他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求同存异”作为一种策略,屡试不爽。他将这一外交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无不令外交对手折服。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是诸种外交机制的综合效应,它容括丁建设性思维、变通机制、共鸣效应和人格力量等项因素。诸种机制互映互补、形成特有的魅力。在当今努力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多极世界中,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依然闪耀着异彩。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转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关乎世界近代史与近代国际关系,不仅对中国现当代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也对于世界的发展有广泛影响。因此,研究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不仅能对历史上的外交政策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对当代外交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尽管对于近代中国外交,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是对于近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研究,外交制度或是外交人物的研究,较少有从体系变迁与外交政策变迁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研究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并且国内研究大多是以“侵略说”为主,认为近代中国的体系转型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造成的被迫转型,而国外学者,以费正清为代表则认为近代中国的体系转型是“冲击一反应说”,是“欧洲中心主义”的片面观点。该文以一个相对客观的,多角度的研究近代中国体系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转型以及其所带来的外交转型的意义及影响,并希望通过对于这次成功的外交转型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的外交能有所启示,以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开展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做了精辟有力论述,准确分析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了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勾画出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蓝图,为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报告中还包含诸多的亮点和新提法,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14.
慕永鹏 《中华魂》2013,(12):9-10
中国新一届政府履新以来,迅速采取一系列重大外交举措,在国际上掀起一股强劲的外交“新风”,折射出中国全方位的外交新战略,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5.
“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一个核心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和对外关系思想.今日中国的诸多外交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了“以和为贵”的传统外交理念,在国际社会引起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全面阐发了其内涵,即存异是求同的前提,求同是存异的要求,和平共处是求同存异的旨归,并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求同存异方法论原则的思想来源有: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列宁妥协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周恩来富于调和的天性.周恩来提出了“把外交学中国化”的任务.从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的思想来源,到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的提出、内涵的全面阐发和具体化,充分显示着周恩来为“把外交学中国化”而做出的努力及其贡献.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方法论原则,是“和谐世界”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东盟关系:睦邻外交的范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 ,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决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 ,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引起世人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睦邻外交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盟在中国周边外交议程中的地位日益突显。随之而来的一连串的大手笔是中国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思想的重大举措 ,也是中国要做一个积极负责任大国的具体表现。中国东盟睦邻外交的实施背景是什么、具体内容有哪些方面及其隐含的意义如何 ,无疑是认识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拟就此做一粗浅分析 ,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汉代女外交官的主要构成是和亲公主及其侍从.除了和亲使者这一特殊身份之外,她们还兼具汉王朝外交官员的政治身份,同时肩负着联络西域各国以共同对抗匈奴的特殊使命.由于语言、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隔阂,和亲使者的出使经历一般较为坎坷,其情感生活也较少为人关注.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在此方面可以提供一些新的认识.汉代女外交官为确保国家边疆安全与促进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启示了中国的环境外交;“以人为本”的民本观指导了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领事保护工作;“刚健有为”的进取观激励了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贵和尚中”的中和观是胡锦涛同志建设“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部分做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准确分析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了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为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外,胡锦涛还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报告中提出了多个有关外交的新亮点、新观念和新思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