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因此,历代很多学者试图重新解释,而以清人史绳祖说最有影响: “《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  相似文献   

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一句话。"与"字应理解为平等、并列、相对于;应该把利、命、仁放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整个时代中去理解,不应只局限在这一句话中。利、命、仁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决不是平等的:孔子承认利,但不是功利主义者;默认命,但不是命定主义者;他的思想核心应该是仁。  相似文献   

3.
论孔子的义利观曾广开《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①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发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  相似文献   

4.
<正> 孔子的义利观,即是孔子在义利关系方面的思想,也就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态度、原则。长期以来,学术界笼统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纳为“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认为孔子重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卑视经济利益。其根据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史记·孔子世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见利思义”(《论语·问宪》)等有关论述。这是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许多政治主张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有其自成体系的治国方略并且一生都在推行。他创立的以“仁、礼、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被后世所信奉和推崇。通过解读《论语》来对孔子政治思想进行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为人以仁”“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7.
孔子称管仲“如其仁”,按孟子、荀子与朱熹的解释,并非真“仁”,而属“以力假仁者霸”。这是符合孔子原意的理解。所以,孔子才批评管仲“不知礼”。孔子对管仲的批评集中于“仁”(博爱)与“礼”(制度)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礼”是“仁”的必要条件;“人而不仁如礼何”意味着“仁”也是“礼”的必要条件。因此,从管仲“不知礼”必然推论出管仲“不知仁”;反之亦然,从管仲“如其仁”(即非真仁)必然推论出管仲“不知礼”。孔子并不是说管仲不进行制度建设,而是说他不懂得制度伦理学的原理,因而其所建构的并非孔子所主张的儒家“周制”的制度,而是法家“秦制”的制度。儒法关系的历史大致可以这样勾勒:孔孟时代的儒法对立;帝制时代的儒法合流;未来可欲的儒法再度分途。  相似文献   

8.
伦理与宗教、政治、哲学融为一体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仁学则是儒家学说之核心。几千年来,儒家“仁爱”精神成为我们一种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文明进步发生重大作用。笔者认为挖掘并弘扬儒家“仁爱”思想之精华,对加强我们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德育工作,也将大有裨益。一、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爱国爱民,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仁”作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对其有多方面的阐述并赋予丰富的道德内涵。而“仁”的核心是“爱人”,笔者以为,“仁爱”精神贯穿于儒家忠、孝、悌、恕、恭…  相似文献   

9.
正名观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仁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认为,“正名”乃先“正字”,先“正百事之名”,百事之名顺,则可继而在此基础上以“正”在政和为政之“名号”。孔子“正名观”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的先导.是儒家为参政、为政而搭设的精神阶梯。孔子正名思想使儒家的“仁”和“礼”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是儒家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路径。孔子正名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具有积极的精神阶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例辨一金人王若虚《误谬杂辨》、清人史绳祖《学斋占毕》都句逗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理解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却赞成命,赞成仁。几年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不少版本采取的就是这样的句逗及理解。其实,这样的句逗及理解有着形式逻辑和语法方面的不当之处。句子是交流思想的基本的语言单位,不论其长短,都应当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即从大处着眼,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基本意思;而说明基本意思的各个小层次的语句单位,在相对意义上不能失去其自身应有的明确性。对照起来看,这样的句返及理解违背了句子自身应有的这一要求,因为“少谈”相对于“赞成”来说,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重视人生哲学,这是大家早己做出的结论,但它的人生哲学的模式特征是什么,学人们的见解却不尽一致。有人认为是“进取型”的,并且具有久远的历史价,值。这是笔者所不敢苟同的。一“礼”与“仁”之辨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礼”。首先我们分析孔子对“礼”这一核心思想的规定及赋予它的独特功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注:以下只引篇名)这里谈的虽是何以为“仁”的问题,但实质上却道出了“礼”在儒家人生哲学体系中的规范性的方向意义。“复礼”为第一要义,是首当其冲的。“礼”是什么呢?“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吾从周”之后应有逻辑上的所指,而这未说出的东西就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仁学思想再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主要根据,而“仁”的概念经过孔子的诠释和倡导,内涵更加丰富,并且也一直是后人探讨和争论的一大问题。本文旨在以孔子的人道思想——“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阐述孔子的仁爱观以及反思其“仁”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儒家的仁爱理论、孝亲思想、礼与仁的统一观、社会责任意识、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孔子对周礼的赞美性言论的剖析,发现儒家伦理学说正是对周礼“亲亲”“尊尊”原则的理论探讨与说明,其目的在于解释,说明和论证周礼所倡导的社会伦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儒家经典是儒家先哲的智慧结晶,儒家思想主要告诉我们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本文就是从仁、义、礼三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育人能力的问题。一、学习"仁",做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二、学习"义",让师德与智慧同行;三、学习"礼",做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相似文献   

15.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从"仁”的思想原则出发,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孔子主张把"爱人”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在任用人才方面,孔子提倡"尊贤”,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地任用贤才;在治理国政方面,孔子不仅要求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而且主张为政者要"恤民”、"惠民”、"富民”、"教民”和"取信于民”;孔子还反对严刑苛政,主张用"德治”这一比较温和的方法处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只是对“仁、知、勇”的分析,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在奴隶社会里,“仁、知、勇”就作为奴隶主贵族上层人物的一种完善品格。当时,人格的核心是“忠君”,是臣对君的政治态度体系。到孔子时,其内容更充实,并把它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阶级、阶层中去,作为这些阶级、阶层的人格模式。这就使得后人得以通过剖析“仁、知、勇”的含义,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孔子的人格结构——“仁”、“知”、“勇”“仁”孔子“仁”的含义既广泛又深奥。所以儒家学者称之为“众德之总”。(《六经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子的仁     
“仁”这个词在孔子之前就已出现,但是把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仁,在孔子的时代尚属新的概念,因此,就连孔子的学生对仁所包含的思想意义也并不完全清楚。由于这个原因,孔子的学生探求仁的意义较多,孔子对学生就此问题所作的解释也较多,这从《论语》中的记载就可以得到证明。在一部篇幅不长的《论语》中,仁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竟高达一百零九次。看看孔子对仁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孔子常常是从不同方面或不同角度去解释仁,有的甚至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形或在不同的情境下解释仁。所以,孔子所说的仁究竟包含一些什么思想意义,古往今来,学者们众说纷纭。特别是当今科学门类越分越细的情况下,孔子的仁究竟是属于哲学的还是属于伦理学的,学者们的看法分歧更大。要明确仁学的归属,首先必须解决仁的思想内涵。那么,仁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呢?本文试图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孔子思想中存在诸多二律背反式的冲突模式,比较突出的如天人冲突、礼仪冲突、德刑冲突、仕隐冲突。这些冲突关系中实含有相互依存、彼此互动的内涵。孔子通过“命”来调谐天与人的冲突,通过“诚”来达致礼与仪的统一,通过“仁”来实现德与刑的互补,通过“时”来决定仕与隐的抉择。孔子解决其思想中内心冲突的原则归根到底是他的中庸思想,“命”、“诚”、“仁”、“时”都只是中庸原则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冲突模式所选取的具体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19.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的基础是人与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因此,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孔于思想核心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以为孔子思想有核心,这个核心便是“和”。孔子所谓的志于道(和),据于德(中),依于仁(仁、礼),是把握其思想核心的关键。从“和”与“仁”、“礼”、“中”四大范畴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看,“和”是最高理想,“中”是达到“和”的方法,“仁”、“礼”是“和”的具体外化。从“和”与“仁”、“礼”、“中”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和”能够一贯到底,内在地贯通于“中”、“仁”、“礼”,使四大范畴合而为一。从“和”这一重要范畴本身的内涵看,“和”是指哲学化了的和谐观,是孔子全部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