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德战争爆发后中苏关系趋向恶化。新疆问题的尖锐化是其最鲜明、最集中的标志。1933年4月,盛世才任新疆省主席、边防督办之初,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在军事上,苏联除给盛世才飞机、装甲车、弹药等军火援助外,还在1933年12月和1937年9月出兵支持盛世才平定了马仲英部暴乱和麻木提、马虎山叛乱。在经济上,苏联于1935年8月、1937年1月向盛世才提供500万  相似文献   

2.
冯殿洲 《老友》2008,(8):12-13
我是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的参加者、亲历者,为纪念炮击金门50周年,特写此文。当时,我在距离金门最近的突出部围头(晋江县)守备团政治处工作。我团参加炮击金门共有三个点:一是围头;二是莲河(大登岛对面);三是厦门何厝。8月  相似文献   

3.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为了维护主权与领土的完整,于1954年9月开始炮击金门,揭开了第一大“台海危机”的序幕。之后,美国的对台政策逐渐定型,即一方面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为此与会湾签定了《共同防御条约》,出台了“台湾问题决议案”,正式向台湾撑起了保护伞,台湾长期偏安之局自此确立;但另一方面美国尽力避免与中共的直接冲突,并为一劳永逸地分离大陆和台湾,不愿协防沿海岛屿,逼蒋弃守大陈成功后,进而逼蒋弃守金门、马祖,但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美台分歧严重。在第一大台海危机期间,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为了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中国不甘使自己的领土被人永久分裂的信息,中国于1958年8月23日又开始炮击金门。金门炮声又一次把美国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美台之间的矛盾又因此走向尖锐化和公开化。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终于完成了自己对台湾的政策目标,即迫使蒋介石答应不以武力进攻中国大陆,使之能够推行“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60万字的报告文学《8.23炮击金门》,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40年前炮击金门的纪实文学作品。“炮击金门”——中国当代史上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在书中得到全景式、大跨度和多角度的真实再现。驾驭这部大作的是一位自称好钻“牛角尖”的中年人——北京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卫平。他以注重现实、着眼未来的眼光审  相似文献   

6.
1941年以后,随着苏联在中国抗战中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从抗战初期的联苏抗日转移到反共方面。这首先表现在国民政府乘苏之危,排挤苏联在新疆的势力,隔断苏联与中共的联系通道,并为此不惜中苏关系的恶化。1943年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国民政府积极谋求改善中苏关系,为与苏联订立同盟条约、取得苏联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而不支持中共的明确承诺铺平道路;1945年国民政府对雅塔尔协定的态度转变和在《雅塔尔协定》框架内进行的中苏签订谈判过程中立场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斗争格局的变化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所起的作用有着某些变化和特点: 1 从一九三七年中国抗战爆发到一九四一年苏德战争爆发 前夕的这一阶段,中苏关系十分密切,苏联积极地支援了中国对日抗战。  相似文献   

8.
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苏联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军事上,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成功控制东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础;经济上,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暨建国初期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使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上,苏联在建国问题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外交上,苏联派米高扬访华,密切了中苏两党关系,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苏联的支持和援助有其利益驱动,但所发挥的作用不容抹熬。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是遏制苏联势力在欧亚地区扩张,表现在对待新中国问题上就是设法阻止中苏接近,离间中苏关系。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权者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战争。其后,美国利用其战后膨胀起来的军事、经济优势,对新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遏制,公开与中国人民为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开始纪念十月革命,至20世纪60年代才中止,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中共借助十月革命纪念,提出协调中苏关系的主张,高度评价苏联对于国际社会的贡献,鸣谢苏联对于中国的援助和支持,搭建中苏友好往来的平台,促进了中苏关系的协调,由此彰显了中共纪念活动的外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