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动物小说即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动物小说自新时期兴起,80年代的动物小说还很不成熟,篇幅也较短,主要是借动物表现人情世态;90年代的动物小说,动物已经渐渐脱离附庸于人的地位,能够展现自己真正的本性的东西;新世纪以来优秀的长篇相继出现,在主题的展现上尤其丰满而全面,体现了人们对动物世界的关注、自身意识的强化,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反思。  相似文献   

2.
毛云尔动物小说集《梅花鹿角》,通过消解暴力、动物开口说话、心理描写的合逻辑性、动物中心的改进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传统动物小说范式进行了突破,彰显出鲜明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坡的哥特式小说的独创性在于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尤其是多层次地描写被扭曲的人的心理活动,摆脱了传统的哥特式小说道德教诲的内容。他的哥特式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梦幻、背景、动物、灵肉等方面并且他的小说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语料库哈代其他类小说语料库和哈代同时期作家小说语料库,对这几个语料库进行关键词数据提取和对比分析,发现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用词较为灵活但词汇长度较短。这类小说有如下几个特点:1故事多发生在英国的乡村,多为贴近生活的场景且农民在小说中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丰富、形象;3对环境的描写尤其是树木的描写极为丰富;4此类小说中的动物具有人的情感,而人类对于动物也怀有关爱、同情之心;5故事情节倾向于围绕三个时间点展开,即tonight、today和Sunday。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得到的名词中描写乡村环境、自然环境的占了近1/3的比例,这类小说中的"环境"特征可以得到证实,但"性格"这一特征并不能从得到的关键词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5.
沈石溪关于狼形象的塑造,在当代动物小说创作中占据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既展示了狼在大自然中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找到了狼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契合点。作品通过对动物的生存法则、动物间的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动物之间的情感描写,对狼形象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状况的剖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性反抗小说以性欲描写表现性别隐喻和权力隐喻的内涵.性别隐喻小说追问男权社会和文化对女性的压抑,表达了反抗男权文化压迫,争取女性性别自觉,建构女性话语的价值取向.性权力隐喻小说以性描写隐喻意识形态和权力运作的潜在影响.性反抗小说通过性别反抗和权力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注,倾注了向往生命自由和独立幸福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张炜的小说致力于描述饱含生命活力的民间世界,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自然生态意象,对众多的动物和植物进行描写,还原真实的民间生存形态,礼赞自然、感恩大地,坚持理想、守护家园。本文关注张炜作品中所体现的具有胶东地域特色的生态民俗,对张炜小说中的动植物描写进行了梳理,以求从中解读张炜作品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8.
李传锋生态动物小说"物性真实"的审美特点:一是全方位展现动物生命的原生态.二是真实细致地描写动物生存唯艰的现实和悲剧命运.其"物性真实"的审美运思表现为,注重细节真实以塑造生动的动物形象;真实展现动物外在的和内在的美;从大自然生态环境今与昔样貌的对比中,呈现深刻的生态思考和人性思考.可以说,李传锋生态动物小说的审美价值是从"物性真实"描写和浓郁生态意蕴中升华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饮食文化研究的薄弱,对沈从文小说中的饮食描写进行解读,认为其作品极少刻意描写饮食,却在不经意间富有简单朴实、天然野趣、自由率性以及象征抒情之美,充满"田园牧歌"式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湘西民间饮食的平凡与实在,对当今过度追求奢华的饮食风尚有着补偏救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维多利亚时期探险小说中的狩猎书写与英帝国的国内猎狐和海外动物猎杀互为表里,相互印证。探险小说中的海外动物猎杀叙述凸显了兴奋和快乐之情,并采用"重复"、"清单式描写"和"平实风格"来增强情绪感染效果,以此建构"伟大的白人猎人"形象。考察19世纪英国探险小说中大量的狩猎情节可以一窥探险小说在建构和加强帝国意识形态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许多研究者认为,小说《在路上》的垮掉分子们几近疯狂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然而,从弗罗姆自由理论视角来看,垮掉分子们在面对现代自由的时候都选择了逃避。为了逃避现代自由给个人带来的无能为力感,他们诉诸于爵士乐、酒精和性,试图以此狂欢方式来实现对自己的破坏欲。但是,这种方式未能使人真正克服孤独、焦虑状态。相反,狂欢消耗着他们的精力和体力,并将最终导致他们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2.
人类理想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它是面向未来的人类理性的构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并使自身高出动物世界、体现人之崇高性和尊严的体现,也是人的自由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体现,但理想本身则是人类自由探索与追求规范的统一。这是由人类理想的实践本性和理想在实践中保持开放性和常新性决定的;同时,人类实践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也使得人类的理想追求必然表现为对自身活动的目的性追求和遵循外在规范的统一;另外,人的异化和功利主义追求导致了人类生活根基的动摇和意义世界的缺失,人类需要重建我们的理想和意义世界,以此才能规范人类的理想和重建未来的生活世界,从而展现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意义世界,展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并显示高贵的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并远远地高出动物世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艾丽丝·沃克1982年发表的书信体小说<紫颜色>明确地表达了妇女寻求解放的思想.通过对女主人公茜莉的描写,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极力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追求.本文通过分析茜莉的觉醒过程,张显出黑人女性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183;福尔斯之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福尔斯是一位优秀的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传递和宣扬了存在主义自由精神。这种自由精神既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又是福尔斯基于个人成长经历所形成的对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认识和思索;实际上,这种自由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一种不停变化和不停发展的动态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5.
德性与自由     
道德自由作为一种积极自由并不具有导致集权专制的危险。但当它被作为一种内在的无限的精神自由来追求时,却是以牺牲对政治自由的追求为代价的。当它被看作是依据道德获得的权利时,它有促进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可能。但是,由于儒家的道德观主要是一种义务观,在权利观上是缺失,因此儒家的道德权利与西方意义上的道德权利有实质的不同,由此也就无法从中转出政治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16.
《红字》表达的深刻含义一直以来都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文中从人性这个角度来诠释《红字》中3个主要的人物,探讨在清教的专制统治下,个人在自由与权威中的挣扎以及主人公在此压制下人性的发展,以此揭示作者霍桑本人的内心世界,即内心对爱的欲求以及呼吁人以极大的勇气抛弃虚伪、回归真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美国南方的社会传统、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婚姻观念的阐释,揭示了南北战争后男权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漠视以及南方传统对女性的束缚,剖析了凯特·肖邦《一个正派的女人》中女主人公巴罗达夫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展示了妇女对于内心自由梦想追求的顿悟。  相似文献   

18.
交通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人的行动自由不断扩展的过程,从人的行动自由的视角审视和衡量交通发展情况是一个需要拓展的问题。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通过理论和现实的相比照,对交通现代化和人的行动自由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行动自由是人的本质要求,人对行动自由的追求是无限的,但人类自身的有限性和时空障碍却制约着人的行动自由; 交通的本质是人的行动自由的外在表现形态,交通发展是克服人自身的有限性和时空障碍,拓展人的行动自由能力的重要途径; 交通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诉求。新时代中国交通现代化建设应以科技创新为有力支撑,以平等自由为价值导向,全面推动交通强国建设,降低出行成本,不断提升人的行动自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文艺整风之前延安文人的自由风貌.初到延安,延安文人大都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快乐.这种自由气氛的产生跟当时整个延安的政治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的关联.当时延安政治文化氛围中所散发的自由气息,正契合了文人们的自由本性,也契合了文化创造本身对于自由状态的召唤.正是在这种较为自由的思想空间里,延安文人真正享受到了为人与为文的快乐,他们的心态也无疑处于一种较为开放而自由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自由精神在唯物论视野下可以理解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精神状态。哈萨克神话关于宇宙起源的描述对自身真实存在的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想象中对善的标准和尺度的揭示,以及英雄形象的塑造对力的崇尚和自身形象的肯定和认同等可见其民族自由精神的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