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部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于宗教现象的研究当然也不能例外。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股政治力量,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任何宗教观念,都是以神灵观念作为其神道信仰的思想基础的,而神灵观念则是包括诸如“灵魂”观念、“鬼神”观念、“天命”观念和“上帝”观念等的集合观念。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了著名的两城说,即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上帝之城与魔鬼之城斗争的历史。但奥古斯丁研究界的学者一直在争论,是否还会有第三座城?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尘世政治有没有德性的含义?笔者认为,奥古斯丁并不承认有第三座城。在他看来,尘世政治只能是罪恶的产物,其功能永远是有限的。这成为中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 ,欧洲中世纪法国史诗《罗兰之歌》是中古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它通过塑造罗兰的形象 ,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时代精神 :虔信上帝、忠君爱国、崇拜英雄、珍视友谊 ,反映了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人类自身问题的思考 ,也反映了英雄观念的转变。这些既基于基督教意识 ,又超越了基督教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中世纪的欧洲 ,任何对上帝的诠释都是一件十分刺激和危险的事情。但是 ,随着时代的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模式、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不得不思考“上帝”给予这个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并同时赋予“上帝”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神学的哲学 ,其世界观、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虚无飘渺的上帝的信仰以及盲目崇拜之上的 ,其方法论也体现在对上帝的论证之中 ,繁琐、空洞、教条是其主要特征 ;但是经院哲学客观上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对于理性与信仰、人性与道德、自由与必然等方面的论证给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中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 ,我们应该用批判、继承的眼光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世纪艺术的形成,人们往往从北方蛮族那里寻找依据,简单地把中世纪艺术贴上倒退的标签,而相对忽视自然灾难对于中世纪艺术的重要意义。在自然灾难的作用下,基督教最终征服了罗马人、北方蛮族,并创造了不同于古典艺术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在基督教那里自然灾难不仅演变成为上帝惩罚人类贪婪的刑具,而且是对上帝存在的确认。这就意味着:中世纪以上帝为中心的艺术必然在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体现出自然灾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宗教文化观念的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西方中世纪信仰时代理解为与现代断裂的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分析表明,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观念在科学、法制、合理经济行为等方面,对后世欧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现实的文化处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世纪宗教文化观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恶的问题是基督教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的出现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所被赋予的各种属性以及基督教的某些信条产生了威胁。无神论哲学家们利用这个问题攻击基督教的信仰,而神学家们则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以维护基督教的信仰。奥古斯丁就是其中的最著名的神学家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浅析奥古斯丁对恶的问题的辩护来澄清以下观点:奥古斯丁并没有成功地说明上帝不是恶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被指斥为“神人大巫”,而奥古斯丁则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都与神学分不开。但如果将董仲舒思想中的“天”和奥古斯丁的上帝观念、董仲舒的天人关系和奥古斯丁的神人关系作一个对比,不难发现董仲舒本人与所有的儒家知识分子一样,缺乏构建一个完全属神的世界的主动和热情,董氏之学始终开不出西方宗教式的理路。  相似文献   

13.
公元410年罗马陷落这一事件,曾经在罗马帝国的知识分子中引起巨大轰动。由于尤西比乌以来的基督教历史观赋予了罗马以神圣的历史意义,哲罗姆、德尔图良、索佐门、君士坦丁堡的苏格拉底、奥罗修斯等都难以满意地解释这一历史事件。而奥古斯丁则从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对比、个体与人类整体的关系两个角度出发,重构了基督教的拯救历史观和世界历史观,这成为《上帝之城》的主题,也对西方后来的世界历史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统的基督教信仰秩序被破坏后,人们寻求非宗教的世界解释方式。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要求将超验者从人类的知识结构和道德地形图中驱逐出去,而将知识的基础和道德的根源设定在人类的理性或本性之内。现代世俗思潮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使得人们重新重视自然神学的重要性。而从自然神学衍生出来的自然神论,则是传统基督教信仰与现代人本主义之间的过渡。追问世界与上帝同一性的泛神论,和自然神论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无神论。在当今这个多元化时代,面对众多世俗思潮的冲击,基督教信仰应当如何自处,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圣·奥古斯丁并不属于欧洲中世纪的思想家、宗教家和哲学家,只不过是古代基督教神学的拉丁教父而已。但由于他生活在罗马帝国及其古代文化已近解体,基督教逐渐开始占据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转折时期,加之他的思想对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学说影响极为巨大。因此,他的创作带有鲜明地文化转型特征。《忏悔录》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上都与古代文化明显不同,而对后代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具有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16.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他对上帝和基督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社会环境与大学生“三观”形成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改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卷十四的第10章中"对区分善恶之树的罪"和"对女人的罪"的区分出发,讨论了他对原罪的两种理解.一方面,奥古斯丁认为初人偷吃禁果是因为高傲,这是一切罪的开端;另一方面,又认为堕落之后便出现了淫欲之罪,这成了堕落之后一切罪的统称.二者都是对原罪的理解:前者是人之罪的哲学根源,后者是人之罪的现世表露.  相似文献   

19.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追求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和对统一场论的追求中,确立起他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形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以朴素实在论哲学的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在科学理论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以他在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批判性考查中建立的科学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的核心是他的“上帝”概念。爱因斯坦的“上帝”是在他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实在”的最深刻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