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苏日中立条约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苏日中立条约的再认识杜朝伟,孙才顺关于苏日中立条约的评价问题,80年代末期以来发表的文章大都认为,在德国即将发动侵苏战争之际,苏联从日本方面得到中立的保证,分化了日德关系,无疑是苏联外交政策的一大胜利。问题在于条约所附的声明,是苏日联合对中国领土主...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问题,是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的问题。本文认为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以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为标界,在此之前的对华政策应当肯定,而在此之后的对华政策则应基本否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中国抗战打乱日本既定的战略计划的角度 ,论证苏联能避免东线作战 ,继而能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取决于中国抗战 ,但《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却反过来严重危害了中国的抗战。目的在于说明苏联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 ,给国际外交往来带来消极的阴影 ,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
1941年4月13日,正当法西斯德国加紧侵苏战争前的最后准备,并大举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之时,苏联同德国的盟国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这是当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之一,以这一条约为基础的战时苏日关系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不应忽视的影响。最近,有的学者撰文对当时苏联在处理苏日关系时所采取的牺牲中国的做法予以揭露和批评,并对苏联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的目的及条约本身的作用作出了否定的结论。①我以为,对通过苏日中立条约所反映出来的苏联民族利己主义的行为进行遣责是必要的,但对苏联签订这一条约的历史条件和条约产生的影响则应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卢沟桥事变后,共产国际、苏联和东北抗日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待中国的关内和东北的抗日战争有明显区别,对东北抗日战争的态度也具有两面性:既有援助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并在其处于困难境况时允许部队人员过境休整,以至最后出兵东北,帮助中国迅速取得抗战胜利方面;也有限制东北抗联斗争和中国革命斗争,和在《苏日中立条约》、《雅尔塔协定》中损害中国主权的方面。苏联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采取的“中立主义”方针是其民族利己主义的体现,在所签条约中损害中国主权是其推行大国强权政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阅读英文中,常常碰到一些派自《圣经》的典故,尤其在西方文学名著中,这些典故再是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可是,“acon-venantofsaft”(盐约)是一种什么样的盟约呢?“BullofBashan”(巴桑公牛)是否还别有所指?“theireeofknowledge”格意之树)是怎么回事?“Judas'kiss”(犹大的吻)又意味着什么?要对这些典故一一作出解释,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学点《圣经》。否则,我们便无法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因此,我们认为,要真正学好英语,了解一些《圣经》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是举世…  相似文献   

7.
签订于 1990年的《欧洲常规力量条约》是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常规军备领域长期对抗和相互妥协的产物。北约的第一轮东扩导致了《条约》的修订。北约第二轮东扩的实施 ,主要是曾属于原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被邀请加入北约 ,可能对《条约》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因为这三国尚未加入《条约》。鉴于普京政府奉行全面改善同西方的关系 ,集中精力发展俄罗斯经济的外交路线 ,北约建立“2 0国”机制 ,扩大和深化同俄罗斯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俄罗斯未必要求缔约国重新修订《条约》 ,但是它会继续付诸外交努力 ,促使《条约》缔约国批准修改《条约》的协定和波罗的海三国在修改《条约》的协定生效之后加入进来  相似文献   

8.
1794年11月19日,美英两国在伦敦签订了《友好商业航行条约》。因参加该约谈判并签字的美方代表是约翰·杰伊,故该约通称《杰伊条约》。如何看待《杰伊条约》,当年在美国国内即曾引起严重分歧。民主共和党人认为这个条约对美国极为不利,用各种方式表示抗议和反对。而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联邦党人则坚决支持这个条约,四出奔走呼号,竭力为该约辩护。时至今日,史学家们对《杰伊条约》的评价仍是见仁见智,看法各异。有的学者认为“《杰伊条约》实际上可能是当时条件下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条约”,它“在一个危急的时候拯救了美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杰伊条约》  相似文献   

9.
宋大全 《新天地》2011,(12):139-140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是两篇短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其中《两小儿辩日》一文里有一些问题,或许大家一直都没有注意到:两小儿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孔子的“不知”是知识的缺乏还是没有弄懂问话的意思?教材注释和《教参》(人教版)的答案有无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些疑问,还是让我们先看一下原文和《教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旧中国政府早期“收回香港”的外交活动述评齐鹏飞香港问题是中英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香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世纪下半叶,英国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北京条约》(1860年)和《展拓香港界...  相似文献   

11.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篇名的解释往往带有极大的麻烦。譬如《原道》之道,到底是儒家的“圣贤之道”,还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一直争论不休;又如《风骨》的“风”指的是什么,“骨”又指的是什么,也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关于《物色》的解释表面上看,目前的意见似乎相当接近,但本人却又有些不同的理解。下面先谈谈流行的几种解释:①“先从《物色》篇名的意义说起:物即景物、物象;色即景色、采色。”(刘禹昌《(物色)篇创作艺术分析》,《文心雕龙》学刊)5期)②一作品中写物也指物色.即景物。”“物也指事物。”(周振…  相似文献   

12.
记者:马教授,听说这两年您在做一部电视专题片叫作《中国老三届》,您是怎度想起搞这部片子的呢?马小军(中共中央革校教授,以下简称马):我对“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题材一直比较关心,从1979年开始的“知青”热大概经过了几个浪潮,我一直都很关注,因为自己是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那些年的经历对于自己的影影不管怎样,至少它给每个个体留下的东西一定是终身难忘的。你想把它忘却,想把伤疤抹平、淡忘都是不可能的。我从1978年开始一直讯书、教书,在文化知识圈子里,对有关“知青”的文学活动、社会活动都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王海在《<马氏文通>评述》中说:“《文通》讲句读,犯了术语不够用,问题说不清的毛病。”又说:“《文通》仅仅依靠‘句’和‘读’这两个术语,怎么能不左支右细,没法把问题说清楚呢?”这些话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马氏文通》论句读,真的就只有“两个术语”,且“不够用”吗?同时也使我们觉得,对《马氏文通》的句及论句术语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查《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书后“词语索引”,得“句、叠句、排句、起句、结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术语1五个。查《马氏文通读本》之“词语索引”,…  相似文献   

14.
“其是之谓乎?”属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一般的古汉语宾语前置句,译为现代汉语时,把谓语、宾语的次序顾过来就行了。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怒?(《左传·成公三年》)——臣(我)确实是没有才能,又敢怨谁呢?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不忘记以前的事,就能(象老师一样)成为后来做事的借鉴和教训。可是,有些宾语前置的古汉语句子如果像上面那样照直地翻译过来,就讲不通。如本文开头的“其是之谓乎?”照直地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它说的就是这个(颖考叔……)”。我们联系这个句子的上文来看,它说的是“这个”吗?…  相似文献   

15.
1939年4月建立的西班牙佛朗哥政权是德意法西斯大力扶植起来的欧洲又一个法西斯政权,而且早已通过1936年11月与意大利签订协议和1939年3月与德国签署秘密条约把自己的命运同这两个轴心大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五个月之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却宣布“严守中立”,为“非交战国”,始终没有正式加人法西斯战争。这是引人注目的,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其实,中立只是一种外交政策的概念,而非伦理概念;中立也并不意味着在道义上保持中立,对国际事务置身事外,无动于衷,而是体现了国家统治者的意图,维护其统治地位.只要…  相似文献   

16.
我们到底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广告法》?2月21日起,国务院法制办在线征求社会各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3月24日是意见反馈截止日期。法律是用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的。我们选择构建一部什么样的《广告法》,  相似文献   

17.
《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8期刊登了王斯德同志题为《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文章(以下简称《评条约》)。作者对这个条约的签订持否定态度,文章重点论述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所带来的消极作用。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对该文中的主要观点,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与王斯德同志商榷。《评条约》的观点之一说:英法两国“是反法西斯斗争中可以和应该争取的同  相似文献   

18.
继享有殊荣的煌煌巨著《中国废约史》面世后,李育民先生又推出新著《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其间相隔不过五年,这两部著作的问世,对学界以及读者产生广泛的影响。范忠程先生评价《中国废约史》乃“中华民族百多年来废约、反帝斗争的丰碑”。①《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是作者积几十年研究中外条约之功,一以贯之的从其首创“条约制度”概念,升华研究整个中国波澜壮阔的废约历程后,再次初创研究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最新成果。全书结构宏大,内容朴实,史料丰富,尤为重要的是提出不少新观点,引领着中外条约研究的前沿,实为一部富有思想与创新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朋友的真伪     
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朋友?这应是有N多答案的话题。电视连续剧《手机》给出的判断方法有两个:能借钱给你的朋友或能接受你随时骚扰(敲门)的朋友。《手机》并没有细论“借钱”是怎么一回事,使这一标准变得模糊不清。能借钱给你是指能借多少钱呢?100块钱.还是100万块钱?你到底交的是穷朋友还是富朋友?他能慷慨到多大份儿?而你到底要借多少钱,去办什么事?  相似文献   

20.
1945年5月5日和1945年9月2日,是全世界人民举杯同庆的日子。当然,人们就不会忘记对这两个日子的到来起过重大影响的《日苏中立条约》。《日苏中立条约》(以下简称“条约)于1941年4月23日签订,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该“条约”在学术界一直是个争论的热点,见仁见智,歧说并存。笔者认为要达到某种共识,就应从签约双方的目的及所处的历史背境出发,去具体分析“条约”的产生以及对欧亚两个战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