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洁 8 0年代散文既有启蒙文学宏扬人性美的共同特征 ,又有女性善于体验人物细微心灵波动、注重平凡经验的边缘性特点。张洁 90年代散文中纯洁的女儿心则复活了男性世界的权威 ,与她在小说创作中对男性卑琐的怨恨、批判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2.
试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把她创作的焦点放在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境况上,努力探寻当代妇女不幸的多种原因,她的小说透露出浓郁的女性意识。本文从张洁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和所揭示的阻碍女性发展的历史、社会痼疾,探析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文化背景,从而确认张洁的小说在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洁是当代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反响颇大。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以下简称《爱》)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以下简称《翅膀)》又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张洁小说明显地呈现出重抒发的艺术特色,这是张洁最为鲜明的创作个性。关于张洁小说的许多争议,都与如何理解评价这一特色有关。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探究一下张洁这一创作个性的表现形态及其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4.
重复是作家生命情结的体现.张洁的新作<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是一篇具有重复意味的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以往小说的种种影子.张洁晚年的小说已经不再以激烈和对抗打动读者,更多的是一种长者式的宁静智慧,<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正呈现了这一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5.
女作家张洁自新时期以来关于女性和爱情婚姻的书写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作家书写的先导和典范,但通过详细的文本阅读,文章认为张洁的创作并没有真正实现对传统男性话语的突围。其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男性审美视角,不仅没有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构成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化的颠覆与解构。批评界对张洁“女性主义文学”和“女权主义者”的定位,只是一种盲目运用西方理论因概念混淆而产生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与“五四”文学注重通过对外部的剖析和关照来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同 ,张洁更注重对女性内部的审视和反思。在张洁的众多作品中 ,《爱 ,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三篇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集中体现了张洁的女性解放思想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并呈现了她对女性问题思考的连续深入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张洁的许多作品被人们认为是女性文学的重要读本。男性主题成为近年来研究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性别主题。在张洁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从对理想的男子汉的呼唤到对现实中的男人的失望鄙夷乃至诅咒仇视的态度的嬗变。这一方面标志着文本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张洁的《无字》是近几年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这部作品引起截然不同的评价。徐岱先生在《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中否定了张洁《无字》的创作。笔者觉得徐岱先生的批评过于武断,并认为《无字》具有人性与灵魂拷问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张洁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在其创作序列里塑造了一批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在张洁的小说中表现出直觉的、体验的女性立场,与20世纪80年代主流的知识分子话语之间有着缝隙和冲突。从小说中细节场景的分析入手,展现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所显现的性别身份和知识分子身份的纠缠,并试图通过消弭、遮蔽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建构知识分子的主体身份;在消弭、遮蔽当中又体察到性别身份缺失的痛苦、无奈,从而勾勒出女性写作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0.
无望的救赎──重读张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爱对于人类生存是一种救赎行为。张洁的多部小说曾试图对这一行为作出感性的体悟和理性的思考。本文选其三篇代表作来探寻张洁的思考轨迹。结论是张洁同其作品的主人公一样,受传统文化浸润甚多,其探寻的触角虽然伸向了女性意识,但其探寻基本上仍驻足在传统男权文化圈内。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宗教异曲同工,宗教成为集体无意识影响作家,文学中渗透着宗教情韵。中国当代作家张洁的小说《祖母绿》,就具有着浅淡的宗教气息。  相似文献   

12.
张洁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著名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迅速而敏锐地记下了中国当代生活的急速变化,及时地表达了新时期人民的审美意识,在国内外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以下简称《爱》)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也掀起过轩然大波,但无可争议的还是她独特的艺术才能。作为一位张洁的热心读者,本文试图对张洁小说的艺术特色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洁的小说创作,不单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更表现出意识深层创作心理的特殊性。从张洁作品的文本意义出发,结合她的身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其作品,就会发现其潜藏着的创作心理——“恋母”意识。这种深层次的“恋母”意识又在不断的嬗变之中,外在表现为多变的理想主义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 登上文坛为时不久的中年女作家张洁,已经是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了。她不但以其对青年的关注和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其对于真善美的寻求,使广大读者爱读她的作品,而且以其在艺术上的辛勤劳作和不断探索,以其特有的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有人把张洁从一九七八年七月起,刊登于一些报刊上的作品大约排了一下队,发现在短短的两年多还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她写出的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至新诗,已经有二十来篇了。关于张洁创作的思想内容已经有人作过比较全面和详细的论述,这里只就其小说和散文的艺术成就和特色,谈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无字》是一部有多重声音的小说,在叙述上自由地转换叙述的视点,在女性的经验上充分展开,同时又对男性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入透析,小说致力于呈现生存图景,也致力于对人物精神性格的批判。《无字》力图超越女性性别本位立场的意味很明显,这种努力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在作品的叙述形式上。《无字》对性别立场的自觉超越使《无字》不仅成为张洁最好的作品,也使《无字》跻身中国当代优秀的长篇力作之列。  相似文献   

16.
《无字》不论对张洁个人还是对中国女性文学来说,都是一部不容忽视的重要作品。它承继了张洁创作一贯的女性视角,在男性形象设置、两性关系描写及叙述形式混杂多变等方面都体现出对以往女性写作的超越,呈现出女性意识的浑厚驳杂和深刻反思性,体现着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成熟走势。  相似文献   

17.
把张爱玲与张洁的婚恋小说放到一个逻辑框架里,从女性主义视野进行对照性的共时性研究,可以看出二张在对女性命运的体认和男权神话的消解中表现出女性命运的变异,以及中国女性的生命欲望、解放程度、女权状态。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女作家纷纷拿起笔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思索女性历史、现实命运,构建女性理想世界。这其中的代表者是张洁。她创作了许多表现女性经验、关注女性问题的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女性意识的演变和她对女性理想的执着。尽管她爱到失语,她对男性的呼唤、对女性的寻找回归都有一个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但其独立的、先进的女性意识和对女性理想的追求,自始至终没有变化,即使有变化也是张洁对理想坚守的另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9.
《沉重的翅膀》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在写作中张洁参考了广大读者的意见,文学批评界的意见,文学编辑的意见。《沉重的翅膀》的题材效应大于其文学价值,但这不等于说《沉重的翅膀》是一篇毫无艺术性可言的作品,《沉重的翅膀》不仅表现了社会的政治斗争,还以作者特有的女性视角表现了人物的家庭生活,融进了作者的个人人生经验,体现了张洁对爱情、命运的深层思考,这使这部小说超越了一般改革文学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浪漫主义思潮对张洁1985年前作品影响较大.对张洁笔下理想人物矛盾的分析,可看出张洁作品中浪漫主义情绪的由来与张洁本人的追求密切相关.1985年新写实主义的突起,浪漫主义在中国失却存在的土壤,张洁创作风格由此改变,表明她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