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曾经喋喋不休地责怪马克思为什么不写一部逻辑学。列宁回答他们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三五七页) 《资本论》刚出版的时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不大为人所理解。许多资产阶级的评论家七嘴八舌,乱说一通。马克思对那些胡言乱语一概嗤之以鼻。唯独一位俄国彼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本文拟对马克思的不朽巨著《资本论》的逻辑进行简略探索。马克思《资本论》的问世,不仅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而且也使逻辑学这门古老的科学赋予了新的生机。列宁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资本论》的逻辑在逻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思维形式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概念、判断、推理是逻辑思  相似文献   

3.
列宁认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用的),但他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确实,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而且是唯物辩证法的杰作,应当充分运用它的无比丰富的辩证逻辑原理,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缘起人们争议的这段话是大家都熟知的:“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357页)我觉得,列宁这段话的意思还是清楚的:第一,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并不是三门独立的科学,并不是通常所谓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科学、客体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专门科学以及关于主体认识能力、源泉、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没有留给后人的就是这种“大写字母的”逻辑,亦即与“辩证法”同义语的逻辑学。第二,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应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世的时候,曾经想写一本《辩证法》,但由于写作《资本论》的重担,没有时间做这项工作。不过,马克思虽然没有遗留下专著《辩证法》,但却遗留下《资本论》的辩证逻辑。《资本论》是第一次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典范。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全部见解(Auffassungsweise),不是一种教义,而是一种方法。列宁也指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而当我们弄清这种方法的时候,《资本  相似文献   

6.
关于辩证逻辑及其规律,列宁曾经作过充分的肯定。列宁明确地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显然,这里肯定的是辩证逻辑。列宁在批判旧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存在着片面性之后,又着重指出:辩证逻辑不同之处就在于“在对立环节的统一中把握它们。”并且指出:“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列宁认为辩证逻辑及其规律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1857年8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论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同年1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提出了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方法,1872年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第一章中阐明了从形式到内容、又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法。这三个方法是马克思用来建立《资本论》结构的基本方法。《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和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辉煌成就,是马克思留给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一项宝贵遗产。研究《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及其方法,对于开掘《资本论》的伟大理论宝库,对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是理解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前期"改变世界"思想的逻辑必然结果。《资本论》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最终完成,它所揭示的"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现实生存境遇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契机。《资本论》所建构的"批判的辩证法"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9.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二卷,自1885年问世迄今,整整一百周年了。一百年来,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资本论》第二卷同整部《资本论》其它各卷一样,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逻辑写成的一部伟大著作,在结构上具有严谨的逻辑联系。列宁曾经指出,不研究逻辑学,从而不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之际,本文拟就这一卷的逻辑结构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之前的两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这三个概念成为始终贯穿在两部手稿之中的思想主线,共同构筑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发展。有必要基于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努力理解马克思对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把脉马克思两部手稿创作的理论思路,努力研究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的这两部手稿已蕴含的共产主义观,认为马克思在两部手稿中对劳动、资本逻辑的理解具有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共产主义观的形成上,以此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1.
辩证法是《资本论》这项"伟大艺术品"的"建筑术"。以批判性和革命性为本质的《资本论》的辩证法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表征,它谱写的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两座城市"的变奏。辩证法的存在论意蕴不仅洞见了"第一座城市"即"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危机,而且还预见了"第二座城市"即"共产主义"的到来。这是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的理论旨趣和理论使命,也是探讨马克思辩证法"合理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资本论》的辩证法是通往共产主义的"接生术",是人类范畴文明的大逻辑。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科学抽象法,从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并以本质的规定,说明了它的各种现象。这个过程,是《资本论》逻辑的主体。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逻辑,也就是要依据这个过程,掌握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正确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又科学地回答了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 ‘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决定》中,虽然没有专门讲唯物辩证法,但里边充满着辩证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廖兴兴 《理论界》2023,(12):15-22
在既往的研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机器思想被认为是前后一致的。然而,对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存在一个转变,即马克思在《大纲》中基于生产逻辑批判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同时,承认机器的积极作用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美好展望,而在《资本论》中则立足资本逻辑抨击机器的应用对工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放弃了对机器应用抱有的美好设想。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更加理性和切合实际地对待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而且体现了其机器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对马克思机器思想转变的探究,不仅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马克思机器思想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完善科技治理与增进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彻底批判并完成政治经济学革命的同时,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方法上的革命.在《资本论》中创立了大写的"逻辑学"和宏伟的方法论体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基本逻辑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对于我们分析研究一个系统的历史发展和演进以及某一结构内在机制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一、逻辑、历史及其相互关系逻辑在《资本论》中通常是指人们采取抽象思维形式对客观对象的历史发展进行理论概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形成。这一体系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诠释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特殊方法。本文通过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深入研究,从逻辑起点、辩证方法、哲学基础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方法的科学性和独特性进行梳理,阐明了马克思的方法对于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性,揭示了马克思的方法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指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方法对于构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的结晶,是马克思全部研究成果的总汇。马克思一生的各个时期所取得的理论成就是互相联系的,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促成《资本论》这座宏伟大厦的最终落成。但是,作为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理论形成的起点,则应是1847年发表的《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晚年在谈到他早期的这部经济学著作时曾说:“在该书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二十年的研究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马克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评价,理论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些同志认为,马克思晚年已由一元历史观转向多元历史观;有些同志则认为,与《资本论》相比,马克思晚年的历史理论根本没有变化。这两种观点我们都不能赞同。我们认为,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探索确实得出了一些从《资本论》的逻辑分析中无法得出的理论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历史观的转变,而是他的历史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马克思的晚年思想标志着他的历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不同学派对生产过剩危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相对于马克思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都不够完整全面。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对危机表象的分析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内在逻辑阐述两个层次,而《资本论》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是完整的逻辑体系,文章从十个方面研究了《资本论》所蕴含的商品生产过剩逻辑,逻辑起点是商品,终点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所导致的积累总趋势。商品生产过剩逻辑对治理我国产能过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资本论》总结构的形成《资本论》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部划时代的不朽名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创立了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于1843年底在巴黎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