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田齐桓公是田齐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年代事迹因史料残缺混乱而模糊不清。古本《竹书纪年》、《史记》记载的许多与田齐桓公相关的年代事迹,学者持有众多的疑问与分歧。搜集相关记载而探寻历史真相,可以重构田齐桓公时期的史实。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者,嫡长子田午为了争夺田齐国君之位,杀死了父亲田侯剡与太子喜;田齐桓公“杀其君母”者,田午后来又杀死了父亲田侯剡的正妻;这是一场争夺权位的内乱。田齐桓公篡位后,诸侯讨伐田齐,田齐桓公朝周天子得以脱困。田齐桓公大兴文教,设置稷下学宫,影响深远。田齐桓公的史实,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田齐的历史以及田齐与魏赵之间的攻伐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齐威王时期齐国对赵国、魏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爰田"或作"辕田",是春秋战国间晋国和秦国实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土地制度.学术界长期以来把这种制度解释为"换田"或"换地换房",往往自相矛盾,越说使人越糊涂.根据史籍记载,考察这种制度产生的背景、原因,在晋、秦两国的实施情况及其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并根据字书解释,考证"爰"和"辕"的真正意义,可以看出,"爰田"实际上是由于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制定的为"引"导和结"援"而"上下相付"的赏田,从而正本清源,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3.
萧兵 《社会科学》2006,2(1):172-179
张光直教授对中国考古人类学贡献甚大,但他的泛萨满理论给历史、考古、民族和文化学工作者留下了充分思考和商榷的余地。中国上古文物往往借助猛兽或猛兽化、神秘化的动物形象来威慑敌害、邪恶、被统治阶级或文化他者;搬用萨满巫凭借“另我”或“动物助手”以升天通神的理论,解释不了饕餮吃人等意旨明确的图像;良渚文化“神人兽面”丝毫没有神人骑兽的暗示,而只有“獠牙女阴”的兼体造型;王亥双手持鸟,并不为了登天,决不能把“方食其头”删掉;濮阳西水坡“龙虎葬”,根本不存在龙、虎、鹿三(足乔):《抱朴子》的“鹿卢(足乔)”,讲的是带轱辘的橇车,“鹿(足齐)”是硬伤性的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4.
近年,葑田在一些地方的再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其都作了研究和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及观点。学者们的相关论述虽然广泛涉及了葑田的特征、性质、流行区域和历史发展等方面,但对于某些重要结论的论证在理论层面上却不够深入,值得商榷。具体而言,商榷之处主要有三:一是对葑田的产生时代疏证过晚,且意见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产生于晋代,有的学者认为产生于唐代,也有学者认为产生于宋代;二是普遍把葑田的流行范围局限于江南水乡,较少与其他有水利资源的地区相联系;三是对葑田与架田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的学者认为葑田与架田完全等同,有的学者却认为二者完全不同。然而,葑田至迟在晋代以前便已产生,且流行范围较广,不止限于江南水乡;葑田与架田应属同一类别不同形式的水田制度,葑田属于自然葑田,而架田属于人造葑田。  相似文献   

5.
宋朝逃田产权制度与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光 《文史哲》2005,(1):48-55
比起唐朝五代 ,宋朝逃田产权制度变迁的特点 ,一是更加法制化 ,制定了“逃田法”、“远年无案籍逃田法”、逃田“请佃法”之类的专项法规 ;经常以诏敕的形式对这些“常法”作临时调整 ;官府在处理逃田产权时 ,更加注重以法律文书或者官府文书为据。二是制度更加细化 ,对逃亡原因不同的逃户的土地所有权的保留期限、复业后的收益权等作出不同规定。三是制定和调整政策时的财政考虑更加突出 ,更多地采用田赋减免措施 ,调整逃田收益权在官民之间的分配。四是南宋进一步加强对“请射”或“权佃”逃田者的权益保护。同时 ,中央对地方政府实施逃田产权制度的职责规定更加明确。但是 ,受地方官员考课制度的影响 ,加上南宋以来财政困难加剧 ,地方官员上供财赋的压力增大 ,地方政府在处理逃田产权中存在着申逃不实和非法赋敛等诸多弊端 ,大大削弱了逃田产权制度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谈天     
天字甲文作■、金文作■,多解为“人形而特大其头。”说方块与园点是指示头顶所在的符号。广西新版《现代汉语知识》沿讹袭谬说:“天是正面而立的人,头上加一横,提示‘顶颠’的意义。”这虽然较之《说文》“至高无上,从一大”和段玉裁“其大无有二也”等人君思想的“会意说”进了一步;但仍囿于黄以周“上其画以象天”的造字法规,一横是“头上青天”的“指事”说,也不可从。天,是一个形声字,当为从人丁声。人形毫无疑义,但不是“特大其头”,方块、元点是声符丁。丁字,甲文有作方块或六角形的,金文有作钉形或元点的。在金器中成字从戊丁声即作钉形,可为佐证。此其一;  相似文献   

7.
刘信芳 《云梦学刊》2011,32(1):45-47
《招魂》“像设君室”之“像”,前贤或解为法像,或解为画像,以顾炎武“尸礼废而像事兴,盖在战国之时矣”之推断最有见地。上博藏六《天子建州》“士象大夫之位”、“大夫象邦君之位”、“邦君象天子之位”之类记载,其“象”谓祭祀之设象。楚地出土的楚帛画以及西汉帛画对研究招魂之礼具有重要意义。据此由周代之“尸”到战国之“象”的礼制变革可以得到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左传·僖公十五年》、《国语·晋语三》都载有春秋时期晋国“作爰田”之事(《国语》作“作辕田”)。历来对“作爰田”的释义异解纷纭,迄无定说。近时有屈友贤先生《“作爰田”注释新探》(载《学术研究》1997.8),结论为:“作爰田”即“作援田”,是晋国开始...  相似文献   

9.
“故推正不忘邪”?是《庄子·盗跖》中的一句话,由于解释起来有些困难,说法也就未能确定。成玄英疏把“推正”解为“推于正理”,许多追随者便以“推求正理”米解释,同时把“不忘”解为“志此不忘”。依此,句意便为,是要推求正理而不忘吗?这样解是否正确,还要看它是针对什么说的。事实是,一个叫无足的人问知和,人没有不喜欢兴名就利的,因为那是一种长生安体乐意之道,而你却无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在继承明代有关定制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族田政策体系,通过树立典型、强化宣传等方式倡导建置族田,虽也有废除参与械斗宗族的族田之举,但不否定其倡导的一贯政策;实行旌表、议叙等政策激励族田发展,对族田实行多项不同于一般民田的优待措施;建成了以法律保护为主的多措施并举的族田保护网,为族田的安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清代族田政策具有鲜明特色,即在积极围绕族田支持的基础上,其政策走向法律化和近代化,义庄、义田地位逐渐提高,清政府支持族田的政策促成了清代族田高潮迭起的持续发展局面,但却给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文选》中的诗文表现归隐行为或归隐意念的"耕"及耕作名目,称为"耕隐"作品。先秦典籍中安平乐道思想是源泉,汉魏六朝"耕隐"作品则是流变。从杨恽以"耕"为谋生手段,至张衡有愿望而无"耕隐"实践,再到陶渊明真正践行"耕隐"愿望,是逐渐演进的过程,其中的重要作品均为名作。田园诗是"耕隐"作品成熟的标志;耕作由零散提及至田园诗成为重要诗歌题材,描述诗人"耕隐"心态,表现怡然自得心境;"耕隐"作品影响巨大,形成"桃源"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农地权利究竟如何设计 ,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模式 ,但是 ,这些模式的共同缺陷是回避了农地权利设计的理据。这些理据在事实上乃为农民的生存与发展 ,在立法上应依据《民法典》。  相似文献   

13.
近万年的生活锤炼,形成了我国以农为本、渔樵为辅、伴随着读书明理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传统农耕文化就是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像基因一样,根深蒂固在国人心中.新农耕文化的阐发,离不开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农耕文化大概有四个要素:尊重土地、尊重环境、现代生产生活观念和文化传承.新农耕文化是大趋势,对其进行的建设方法主要有:建设新农耕文化示范区、整治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这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4.
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发展特色农牧业对于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更好地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及难点,据此提出了加快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社会在土改结束后出现了新的变动.阶级同化和阶级分化的趋势同时并存,新中农和新富农成为重要力量;土地买卖、雇工、租佃、借贷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和以富为荣的价值观重新抬头;基层政治精英开始出现抗衡国家意志和去政治化的离心倾向.从土地改革走向集体化,存在着阶段论、条件论、替代论三种相互关联的转化机制,土改后的乡村社会变动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动力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中国古代农书中记载着诸多农事信仰活动。农事信仰的背后始终贯穿着先民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理解。从祈农到种植宜忌等可以窥见先民在农事活动中驱疫避邪、祈丰纳吉心理。  相似文献   

17.
农地是农业的基础,也是农民乃至整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农地提供的保障功能应该是多层次的,但是目前贫困地区农地的利用现状极大地制约了农地保障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在保护农民利益和保护农地的基础上政府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制度的完善,构建适合当地经济水平的农地利用制度,实现农地保障功能的最大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实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是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关键和保障。本文是在深入调查青海省海北州农村牧区土地制度创新试点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股份制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和联合经营等四种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及取得主要成效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青海省在加快发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进程、推进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方面需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农经济与传统农耕社会的有机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政治理论和经济视角来看,传统农耕社会的管理是有序的。小农家庭经济是农耕时代政府财政最大化的选择,小农经济有效地抵制社会运行中的经济和社会风险;历史上“人多地少”并不是农业的问题;农耕社会丰富的国家调节手段,采用了行政、财政、社会结构、文化等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的平衡,这些都表明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耕传统不能简单地与“落后”、“愚昧”联系在一起,它的社会运行是相当有机的。  相似文献   

20.
西藏大力发展能人经济、建设商品基地、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机制,形成了发育水平不同、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但进入新世纪,在西部大开发中,进一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西藏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走以特色参与竞争求发展的路子,立足特色优势,培植特色产业,解决有优无势的问题,创一批名牌产品,拉长一批产业链条,形成几大产业群,由此带动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