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具体形式是马林一手搞起来的。马林来到中国后,逐渐改变了共产国际北联吴(吴佩孚)南结陈(陈炯明)的政策而转为联合孙中山国民党,实行以国民党为主的国共合作。对于国共合作,中共主要领导人中反对者并非居多,但当马林提出要实行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行合作时,引起了大多数中共领导人的激烈反对。马林借助共产国际压力迫使中共接受了这一政策。马林为何要坚持这样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从而达到国共合作之目的,对共产国际、苏俄究竟有什么益处?在这里,马林所代表的是苏俄中心抑或革命中心?对这些问题,史学界论之甚少。本文试图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2.
试析苏俄、共产国际在中国寻求盟友的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 2 0年代初 ,苏俄、共产国际在中国寻求可以帮助苏俄缓解国内紧张局势和实现共产国际世界革命理想的盟友。在经过对吴佩孚、陈炯明和孙中山的往复试探后 ,确立了孙中山作为统战对象。作出这种选择的原因是复杂的 ,其中有维护苏俄国家利益和以盟友的实力作标准的一面 ,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孙中山自身的转变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中德俄联盟经陈炯明向外报泄露后,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应。列强诬称为“过激主义”和“亲布尔什维克”。英法新闻界指称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的阴谋。北京政府表示“密切关注此事”。政界人物曹锟和吴佩孚也立即声明“与孙中山没有任何关联”。社会上也不乏为陈炯明的叛逆行为辩护者。孙中山不得不发表声明,澄清事实。上海《民国日报》为中德俄联盟辩护。中共认为这是关系中国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不遗余力地宣传与辩护。共产国际和苏俄也支持中德俄联盟的宣传。从对中德俄联盟的态度和反应可以管窥国共两党与帝国主义、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在正式确立以孙中山为同盟者前,曾试图联合吴佩孚,并抱以很大希望。但随着吴佩孚反动立场日益显露,共产国际被迫弃吴联孙。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既有对吴是"革命者"的误读,更有功利性实力标准的考虑,也正因为如此,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一1920年7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以下简称《提纲》)。其精神是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必须在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独立性的前提下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的联盟。但是,二十年代初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北方有张作霖,南方有孙中山、陈炯明,中部有吴佩孚……。这些人,无不高悬“民主”旗帜,孰是孰非,选择谁作为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对象,这却是一个既具体而又艰难的课题。是何人第一个提出国共合作方案并首创这一工作的呢?  相似文献   

6.
中德俄联盟是孙中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联德联俄方略,经陈炯明泄露于外报后,引起国际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应乃至批判.中共认为这是关系中国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不遗余力地进行辩护和宣传,对国民党联俄和中俄交涉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此引起各派政治势力的攻击,包括来自国民党方面的批评.中共对中德俄联盟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共产国际和苏俄的支持与帮助,对国民党获得苏俄的物质援助和道义支持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先从纵、横两方面论述陈炯明是其理想--民主联邦制理想的真诚信奉者,以及他与同时期其他谈论联省自治者的区别;继从四个方面评价陈炯明的民主联邦制方案,指出他对中国实施民主联邦制作了相当精细的设计,崭露出他对中国和世界情势的认真思考及力图对中国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供应对方案,且具有某种实践性格;同时,论证了陈炯明的民主联邦制所具有的新旧交替交错的特色以及循此展现的社会属性;最后分析了陈炯明民主联邦制方案未能实施的原因及其意义,着重阐述陈炯明和他所创立的致公党与孙中山和中共从离到合、又从合到离、最后归于合的曲折历程,以说明陈炯明和致公党所代表的中间阶级所 走的第三条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苏俄、共产国际最初选择在华政治盟友时,曾经选择与吴佩孚合作。随着中国政局的变化,又倾向于促成孙中山和吴佩孚联合组成中国政府。而"二·七"惨案后,苏俄、共产国际彻底结束了联吴及促进孙吴联盟的政策,最终选择孙中山为革命伙伴。新公布的相关史料说明,苏俄、共产国际上述政策是苏俄寻找在华政治盟友的过程中,试图将其外交目标与推进中国革命联系起来,与孙中山的联合则是这种努力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六十一年前,国民革命处于危难关头,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帮助之下,毅然创办黄埔军校。走黄埔路,发扬黄埔精神,永值纪念。 一、黄埔创办 孙中山自辛亥革命失败后,又经历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的挫折和失败。在护法战争中,他依靠南方军阀打北洋军阀,但“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结果到处碰壁,一筹莫展。特别是他培植多年,以为“可资依靠”的“革命将领”陈炯明,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陈炯明在护法运动期间的重要地位几乎被忽略。由陈炯明政治理念以及闽南护法区政治革新可见,陈炯明是闽南护法区的直接指挥者,其个人政治素质对闽南护法区的政治革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是护法运动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1.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对内发展农业生产、镇抚山越、占有荆州、举贤任能、重视人才,巩固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对外则与蜀联盟、联络辽东、北攻曹魏等等,企图实现对全国的统一。从统一策略的角度,对孙权的统一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的客观的探讨和总结,有助于加深对孙吴政权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2.
“二次革命”失败后 ,陈其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继续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积极策划反袁活动。 1915年 12月 5日 ,陈其美终于领导了肇和舰起义。他领导的这次起义是反对袁世凯复辟之第一声 ,云南护国起义之先导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对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言说是陈独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给予孙中山及三民主义以很高的评价;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为了否定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合理性,就对国民党奉为其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予以全盘否定;到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独秀又赞扬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为了团结亚洲被压迫民族,建立反帝革命战线,深入亚洲各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不仅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亚洲国家相继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的战争理论。  相似文献   

15.
《孙逸仙》一书是章士钊在邹容的激励下编译的一部孙中山早期革命斗争史。该书1903年出版后,风行天下,成为鼓吹革命之有力著述,其影响堪与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相比驾。特别是在宣传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和政治主张,提高其在革命知识界的声誉,确立其在当时及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领袖地位方面,该书起到了当时其他著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大亚洲思想是在日本“大亚洲主义”的刺激下产生和发展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日本“大亚洲主义”的主要目的是要主宰亚洲;孙中山的大亚洲思想主张亚洲各民族平等、友好,并呼吁亚洲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侵略亚洲的帝国主义国家,最终实现亚洲各国的独立与解放。  相似文献   

17.
孙通海先生整理、点校的《陈献章集》,与以往版本相比,增补了陈白沙先生诗文一百多篇,但仍有较多的遗漏.后来,人们对白沙先生的集外诗文作了进一步辑录.最近,我们又发现白沙先生集外诗文十多篇.这些白沙先生集外文,对于研究与了解白沙先生的生活、白沙先生及其弟子故旧的关系,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炯明作为民国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与孙中山从政见分歧演化到兵变决裂,这其中的是非曲直非常复杂。孙陈二人关系的这种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既有个性的因素,也有对诸如北伐之类问题不同政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