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周易》作为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部重要著作,约成书于西周初年,该书的主体部分是由卦爻象和卦爻辞两部分构成。尽管周易最初是作为一本占卜书的面目出现,但其人文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卜筮的范围,被尊为五经之首。对于《周易》的研究,国内学者多立足于象术或义理之学,以西方的研究范式研究《周易》的成果甚少。笔者试图采用逻辑分析的方式,发掘周易的逻辑构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周易断定逻辑中的断定用词,在周易逻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断定用词的研究,探讨《周易》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易"的演化和历代治水者对"易"的理解为线索,探讨"易"对中国历史上治水实践的深远影响。大禹治水与《连山易》有正相关关系,《周易》则是大禹治水的总结。自李冰起,历代治水者,从《周易》中获得启迪,指导各自的治水实践。  相似文献   

3.
确定中国哲学史的开端不仅要确定它的一般原则,而且还要确定它的时间点和逻辑点。二者的交汇点便是中国哲学史的开端。从时间点看,中国哲学史的开端在殷周之际;从逻辑点看,定格为《周易》。《周易》不仅是最早的哲学形态,而且还包含了后来哲学发展的全部萌芽。《周易》是中国哲学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现代逻辑理论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性质,对国内流行的若干演绎推理定义的说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比较全面而确切地概括演绎推理的逻辑本质的定义:(一)演绎推理就是结论的断定范围不超出前提断定范围的推理;(二)从前提A演绎出结论B,当且仅当,如果断定A并且断定A=B,则断定B。  相似文献   

5.
《周易》中"文"的内涵相当丰富,大体可分为"秀外"之文与"慧中"之文。前者即"文"的浅层意义,后者则通过"坤卦"予以体现,是具有含蓄之美的内在文采。《周易》中的"文"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论语》则在《周易》的基础上,将"文"对象化,自此"文"作为核心概念开始裂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主要表现手法的赋、比、兴,历代学者多认为源自《诗经》。本文认为赋、比、兴起源于《周易》而非《诗经》。"比、兴"实质上是以《周易》以来的取象比附推论为逻辑基础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城市文学"现代性"内涵的变迁——以小说创作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新时期以来城市文学概念不断变迁、难以断定的问题,采用小说创作与批评、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探讨了城市文学之内在规定性——"现代性"内涵不断变迁的经过及其原因。30余年来,它经历了单纯的现代化指向、更具体化以及召唤"中国性"的深化与转型的逻辑延伸。在此转型的至点,商品化、消费化的创作环境以及独立的创作主体的缺乏使得"中国性"的建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度,需要继续突破。  相似文献   

8.
"贞"在《周易》中受到的误解很深,通过对《周易》各相关卦例系统地分析,"贞,正也",对女性则引申为"从一而终"的传统理解只是儒家的看法,并不合原意。《周易》不仅允许女子改嫁,甚至对年龄相差悬殊的"老妇士夫"婚配现象也不反对。其实《周易》并不反对女性应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并视具体情况该坚定时就坚定。释"贞"为"定",引申为"坚定、坚持"更符合《周易》主旨。  相似文献   

9.
根据《周易.乾卦》对"元、亨、利、贞"的阐述,从"礼"的维度来对"亨"加以重新解读,并将之贯彻到对《周易》"涣"卦的重新认识上,得出《周易》"涣"卦的内在基本含义为"礼";《说文解字》对"涣"的解读,打通了"涣"、"亨"、"礼"三者之间的内在含义的一致性。这不仅突出了"礼"在治国安邦中的重大指导意义,还为重新解读《周易》提供了契机;既有助于深入发掘其中的理论资源,也为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消除忧患和防治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封孝伦的生命美学在与实践美学长期的对话、交流中脱颖而出。他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研究方法,以"人的生命需要"为逻辑起点,以"三重生命"学说为理论支撑,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核心命题,从而创建了一个科学、严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美学理论体系。该体系既是封孝伦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11.
论庄子哲学中的"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真”这个字在现存《庄子》之前的古籍中几乎找不到。“真”作为哲学概念的提出,是庄子的一大贡献。“真”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哲学突破”时代中国哲人对当时人类文明成果的怀疑与反思,表达了他们试图突破自身有限性而指向超越之域的精神诉求。庄子对于“真”的探求和理解,通过“真人”、“真知”、“真性”等富于意象性特征的概念得到了具体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戴、段论韵十五年,在“上古支、脂、之三分”这一著名论题上达成共识,而在“上古真、文分立”问题存在严重分歧。戴震真、文不分与审音中的错误有关。在学理上,戴之审音演绎和段之考古归纳应该互补。十分可贵的是,学术上的分歧丝毫无损于戴、段师生之谊,交友伦理与学术认识互补。  相似文献   

13.
孙璋《性理真诠》对于太极的看法有四:一是认为“空”、“无”不能表达“太极”的本性,二是认为理学后儒对太极的诠释在一多、前后、虚实、纯杂等方面互相矛盾,三是认为“太极”既非“空”,亦非“无”,亦非“气”,而是“元质”(即天主创世所用的原初质料),四是认为这种“元质”虽然蕴涵于阴阳二“气”之中,但是阴阳二“气”之消长变化的动机并非来自于“太极”本身,而是来自“天主”。他对太极的看法显示,传教士对于中国文化的解释常常是出于传教的目的和需要,因而这种解释往往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明末清初借传教契机所推动的中西文化交往从而也始终未能产生真正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龚自珍的具有诗史性质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矛盾 ,具有诗歌艺术上的鲜明个性与创造性。刘逸生先生所著《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 ,1980年 ) ,详赡、精到 ,人们今天能顺利读通这组诗的文字 ,领略其精义 ,欣赏其健笔 ,完全是拜刘先生之赐。但刘注也偶有误读。文章以其中 9首诗为例 ,对刘先生的注释与解说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5.
“假+NP”源于2017年初的网络流行构式“我可能V了假N”,同时作为一个网络语在日常生活中流行起来。“假+NP”中形容词“假”具有搭配广泛性和能产性的特征。“假”作为一个等级形容词,其引导的量级结构只有下限而没有上限,当把某一事物的“真”作为上限时,任何与它不同或偏离某一事物原型的,都可以称之为“假”。围绕构式“假+NP”的认知语用意义,重点分析原型理论下“假+NP”的多样性、模糊性及能产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印、台”几个,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后“我”在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汉语语言历时长久,第一人称代词从古至今在数量、称数、格各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禹权恒 《东方论坛》2014,(5):121-125
"日本体验"是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堂乐歌运动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它伴随着新学的诞生、发展,使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等新思想和西方音乐文化有效地在中国大地普及,为"五四"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音乐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写,记录了有文字以来到东汉时期的社会文明史,而这一时期按我国历史分期来讲恰好是上古时期。从《说文解字.金部》字着手,可以分析出上古时期金属冶炼及加工工艺的水平,了解这一时期的金属文明。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们曾一度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对立起来,疏于对西方历史哲学经典著作的译介和研读,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近十几年来,这一情况己经有所改观。韩震先生主持翻译的“历史哲学译丛”既是这一变化的一个可喜成果,也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变化。该译丛涉及历史经验、历史解释、历史叙事、历史隐喻和历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关西方历史哲学发展最新动态的简化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20.
A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issue of truth is a major concern among western philosophers. Philosophers have probed into this issue and put forward various types of theories of truth, such as correspondence theory, coherence theory, pragmatic theory, redundancy theory and semantic theory. Among them,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is the most far-reaching and widely accepted. By translating “truth” into the Chinese “zhen”, this paper interprets a variety of viewpoints on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s in its evolution and attempts to offer some reflections in reference to evidences from psycholingui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