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当代生态批评与西方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在自身视野中进行的一种蕴含生态思考的文化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寻求当代生态文明构建的探索.当代生态批评所遵循的生态整体现和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相契合,二者都重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和谐共存.那些融合后现代视角的生态批评将自身生态思考与后现代思想方法相结合,反思割裂人与自然的狭隘自然观,倡导一种包含生态整体意识、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构想.同时,当代生态批评还拥有一种宽阔的多元文化视野,重视吸收不同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俄国形式主义在我国传播与接受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展开的。在这一语境之下,俄国形式主义一方面因和后现代文学观念抵牾而受到訾议,另一方面因其对文化研究的救弊作用而在文学理论批评的重建中被重新发现价值。俄国形式主义在我国1990年代以来传播与接受从"抑"到"尊"的走向表明,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正从现代型向后现代型转型,并进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董雯 《学术探索》2010,(6):141-144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后现代小说《玻璃山》中现代人攀爬玻璃山的故事情节解读为现代社会生态意识建立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对该篇小说的多元化理解,而且对启发人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性后现代有机思维生长于怀特海过程哲学,而建设性后现代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一出场,便以其"有机的生态整体"与"人类的共同福祉"的鲜明特质实现了对建设性后现代有机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建设性后现代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特质上,更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道家生态思想文化的积极借鉴以及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而形成的与建设性后现代有机思维的现实关照的交相辉映上。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的"环境文本"建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框架文本是美英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策略.生态批评将文本对象设置于"环境语境"中,在关照文本的文化语境时,也强调人类发展史与环境史的互动.从生态批评研究的多种"环境文本"可以看出,生态批评试图召唤一种阅读语境的根本性转换--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语境转换到一个"地球大生态圈"视阈中的环境语境.  相似文献   

6.
刘桂茹 《学术论坛》2012,(6):192-196
后现代"戏仿"文本有意向叙事成规和传统惯例进行挑战,在解构与批评中生成新的文本和意义。同时,后现代"戏仿"热衷于将线性的有序的时间模式打破,在当下的类似于"精神分裂"的空间体验中表现后现代的空间逻辑。后现代"戏仿"究竟是一种有意义的"抵抗"还是一种无聊的游戏,人们必须进入具体的文化语境才可能得出有效的美学阐释。  相似文献   

7.
"双重视角"与生态女性批评的独特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批评的视点是多元的,但始终有两个焦点:"女性"与"自然".女性主义与生态批评在批评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生态视角和女性视角的有机融合,正是生态女性批评的魅力之源.作为一种视界高度融合的新型批评方法,生态女性批评不仅可以为长期以来的女性批评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还为新生的生态批评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批评空间,为生态批评进一步向纵深开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严格地讲 ,大陆后现代批评与后殖民批评作为理论话语 ,缺少与其对应的作为先在经验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 ,也就是说 ,这两套“后”话语不是从大陆本土发生的后现代文学与后现代文化中提取出来 ,转换为一种具有理论指导性的批评话语 ,而是从西方舶来的宗主国理论话语在变体的态势中为大陆学界所用。在这个意义上 ,大陆理论界以“后”话语在批评中所定义的后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化与文化艺术中的后殖民现象是西方两套“后”话语过度诠释的牺牲品。王国维《人间词话》以“隔”与“不隔”来界分主体在创作中能否获取“境界全出”。笔者以为 :就当…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英美生态批评是西方环境危机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研究流派。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首先将环境关注与生态思考溶入到文学研究,并以"生态批评"命名这种文学批评方法。随后由于相似的时代背景加上美国生态批评的启发,英国学者也开始在文学研究领域探索生态批评。他们都意识到生态思考对文学研究乃至人类文化的重要意义,共同探索一种蕴含生态关注的文学批评方法。而英美各自的自然风貌与文化特性又使两国的生态批评呈现出不同的理论研究倾向,二者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与生态批评总旨下,从不同角度进行生态批评理论探索与研究,形成各具特点的当代生态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林笳 《学术研究》2003,(8):125-128
本文回顾了国外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审视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后现代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做出的不同反应。文章认为,在多元话语的今天,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进行探讨,提出截然不同的主张,是学术繁荣的体现。为了更好开展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后现代文化批评,但不必过分夸大它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布伊尔先生的学术研究工作是他从生态立场教授文学的兴奋与他对生态问题做的公民承诺相结合的直接结果。布伊尔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撰写了生态想像理论三部曲:《生态想像》《为濒危的世界写作》和《生态批评的未来》,为我们研究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其批评思想的三个理论基础是生态无意识的概念、空间和地方理论,以及对含有生态措辞的法规条例的理解。他还指出,美国的文学与环境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对"生态批评运动"的自觉,发  相似文献   

12.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生态批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文学的文化批判特性与生态批评的问题意识决定了生态批评的文化批评本质.以文化批评为本,将生态批评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内来考察,有利于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批评理论体系.生态批评可以借鉴和利用"文化诗学"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跨文明、跨文化性,重视批评的审美性原则,寻求文化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探索和建构自己理想的批评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视野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在“意义危机”与“生态危机”等现代性危机的约束条件下,在生态经济的先进基础上形成的“重叠共识”;从文化哲学思潮的学理传统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性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实际上提出了后现代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传统和政治思潮中,出现了“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实际上阐释了后现代“生态文明”中的政治哲学;新兴治理理论蕴含着一种崭新的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在当今的"复活"与繁荣,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庸俗社会功利的负载,要认识它的有用性,必须根据价值学原理,从其价值生成过程开始,考察它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发挥的影响以及价值释放程度.考察生态批评的价值,理应包括生态批评的价值生成、价值的结构功能以及价值的实现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进  缪菁 《甘肃社会科学》2015,(1):81-84,99
"后批评"是随着文艺研究领域有关"后理论"和"理论之后"问题讨论而逐渐凸显为一个新的理论批评话题的,至今还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论证的术语,但它对文学批评活动的批判反思和批评者自身批评行为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针对性,预示着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趋势。"后批评"是对传统的"文学批评"和后现代以来的"元批评"的批判反思,强化了文学批评的悖论性、述行性和化域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的"自然缺席"审问,就是要从"自然缺席"的角度对那些主张人类与自然对抗、赞美和宣扬对自然的征服行为的"逆生态"文学做出降值性评判.对西方狂热的"浮士德"们说"不",对东方虔诚的"愚公"们叫"暂停",对理性欠缺的"冒进"颂歌泼"凉水",等等,都是生态批评"自然缺席"审问的重要表现.生态批评的"自然缺席"审问,有助于纠正人们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已经偏离正确轨道的"征服意识",有助于推动文学艺术在生态文明的建构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面对21世纪全球生态正义的实践困境,英国著名政治生态学家布赖恩·巴克斯特在生态主义意识形态立场上,展开了对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下的生态正义理论的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我决定"的生态道德原则、"基本关心"的生态正义要求和"生态政府"的生态政治主张。这对于检审当代主流生态正义理论之得失、重塑生态政治以促进生态正义之道德践履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本质上看,巴克斯特的思想依然是一个生态道德与政治构想共筑的"生态正义乌托邦"。对巴克斯特的三大批评进行思考和批判,有助于我们看清当代生态正义理论的价值与边界,进而探索生态正义的现实期许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就是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评价活动。为进行评价,需有一定的标准。当今文论界却有两种从不同角度消解标准倾向。一种是消解价值的后现代文学批评。它意欲通过文本精细分析,瓦解原文的向心性,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实现差异喧哗。它的批评要旨是对差异性的追求,认为坚持任何批评洞见本身就排斥了其它见解,会造成批评的盲点。后现代批评可谓是一种永不停息的自我解构运动。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批评视阈对美国美术进行历时性观照,我们发现美国美术尤其是绘画对自然的表现反映了从殖民地时期至今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以及这种认识和态度主导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总的看来,美国美术家的自然意识经历了一个从"非生态"转向"生态"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李简瑷 《兰州学刊》2007,(1):26-28,31
在《反对阐释》一书中,桑塔格主张:在符号表层之下根本没有隐含着什么深层意义,意义就在表层;对那些将被阐释的作品而言,艺术家本人的意图无关紧要;最好的批评是把对内容的关注转化为对形式的关注的批评;人们需要的不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而是一种体验、一种新感受力.她的这些口号可能有些激进,但它们正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精神的体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思想回应了后现代艺术的现实诉求,代表了后现代文化批评对传统理性批评的反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