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代表作品之一,其经典意义不言而喻。基于经典作品内涵的再阐释性,存在主义为读者解读路遥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路遥无论是在创作个性上还是在具体文本创作中,都不难发现其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精神契合。《平凡的世界》虽展现出了存在主义元素,但并不意味路遥就是存在主义者。路遥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意蕴是无意识的,它更多的是与中国本土结合后生成的独特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2.
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其小说创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就语言风格而言,路遥小说始终追求朴实无华而又本色通俗的表达效果,因此他的小说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方言词语运用巧妙而又通俗易懂,从而奠定了其作品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在大多数读者眼里,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道德感、社会使命感和进取意识的作家,他的《平凡的世界》曾激励无数青年自强不息、奋发前行。文学人生中的路遥,已经成为奋斗与励志的代名词。路遥离世已有20余年,他的名字连同作品却似乎一刻也未从人们的视线中走远。近期在中央及各地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再次点燃了路遥热,激发了人们对于路遥生平的好奇。真实的路遥人生究竟是怎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为何会英年早逝?他的文学世界是怎样的?又何以成为一种文学  相似文献   

4.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全景式地描写了当代中国从1957年至1985年间纷繁复杂的城乡生活,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的人物形象,在结构的营造、情节的推进、艺术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内在特质,也是路遥有意识创作具有史诗性风范作品的积极探索。《平凡的世界》在读者市场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但在学院派编写的文学史中却遭到了冷遇。它的成功与缺憾也折射出新时期现实主义史诗性创作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这是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开篇,也是近来热播的同名电视剧中作家路遥的原声再现. 路遥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北清涧县,原名王卫国.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家庭.为了生存,在路遥7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对于路遥在父母家的生活,他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说:“这种饥饿感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 绝望的爱情之路 路遥后来在自己的小说集序言中回忆说,他在农村长大并读完小学,以后到县城读完高小和初中.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农村和县城度过的.17岁之前没有出过县境:“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态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此也明显地影响了我的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6.
路遥的人生哲学与生活理想深受“土著”的人文(地域文化)和“文明”的开放(当代文化)的影响,这在他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得尤为深刻,本文拟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路遥的人生哲学与生活理想。  相似文献   

7.
在乡土文学创作中,路遥和张炜是两位有着广泛影响的青年作家,两个人的风格迥然不同:一个凝重深沉,象黄土原一样平凡质朴,一个清丽瑰奇,如芦青河一样蓬勃绚烂。然而他们在创作中又同样有着执著的追求,他们的心中似乎永远回响着一支独特的生命旋律,他们永远追求着这支旋律的尽可能完美的艺术表达。从《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到《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是对艰苦跋涉的人生之旅的深情关注;从《一潭清水》、《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到《古船》,在张炜的作品里,反复出现的则是对深挚玄  相似文献   

8.
从《平凡的世界》结尾看路遥精神世界的深层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尾是最能考验一个长篇小说作家思想和艺术功力的关键环节,极重视结尾的路遥却为《平凡的世界》写出了一个不合情理的结尾。这不是因为作家技巧的贫弱,它显示了路遥人生观、世界观中由来已久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深刻矛盾。正是这深刻矛盾导致了《平凡的世界》两个主人公两条人生道路的“双构性”结构以及它的矛盾重重的结尾。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城乡二元结构日益固化之际,路遥的小说《人生》与《平凡的世界》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社会性难题——如何进城.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与孙少平在1980年代的进城动机、进城方式、进城结局迥然不同,前者的进城流露出路遥在乡村伦理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徘徊与痛苦,后者的进城是路遥在"劳动美学"于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实践宣告失败后的最后一次想象.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陕北延川的《山花》成就了一大批文学人才,产生了文学创作上具有代际关系的作家群体——"山花作家群"。路遥、史铁生、厚夫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们把陕北作为叙写环境并且重视传承陕北文化中的道德品质,都有积累学习与吸收前辈或他人经验的经历,作品中饱含着苦难意识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另一方面,后代在前代作家基础之上,在作品创作角度和创作主题上又有变化与革新。通过观察代际视野中"山花作家群"的承继与革新,来思考整个群体的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11.
韩鑫 《中华魂》2013,(2):22-24
路遥(1949-1992),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陕北一个农民家庭,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历史视野、深沉的思想品质和睿智的文化学识,全景式地展现了从1975年到1985年的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的深层变化,堪称新时期文学的一座丰碑。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十几年来,《平凡的世界》和路遥的其他著作版本之多、销售量之大,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2.
由于英年早逝,曾经为中国文坛奉献上《人生》、《平凡的世界》和《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路遥,未能进一步完成自己作为一个重量级作家的旅程。但是,从他现有的创作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种蓬勃的激情,那种强烈的对于生活的感觉,以及那种热烈的创造艺术生活的欲望。他正在走向某种  相似文献   

13.
路遥是当代著名作家,也是陕北人民的骄傲,更是延安大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英年早逝,令所有关爱他的人痛心不已,更让见证了路遥成长的延安同仁们扼腕叹息。为了使路遥精神发扬光大,为了让路遥研究迈向更高的起点,在路遥逝世14周年之际,延安大学的同仁们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披沙拣金,从600多篇路遥研究的文章中精选出69篇代表性论文汇集成《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一书,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这部由路遥研究会、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策划,延安大学文学院马一夫、厚夫先生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约70万字的选集,既是延安大学的同仁们对这位黄土地上辛勤…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关于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评传性著作、文章中,张艳茜新著《平凡世界里的路遥》[1]是迄今最可读的一部。作者的学术素养、沉潜功夫、严谨态度和文学才情,支撑了这部书的优良质相。路遥病逝于1992年11月17日,年仅43岁。作为新时期一位重量级作家,其英年早逝,震动了文坛内外,也引发了广泛、持久的追忆和评说。同辈作家陈忠实认为:"就生命的经历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1](P300)在另一位同辈作家贾平凹看来,路遥"是一个优秀的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作家,路遥长久以来都亲身感受着陕北民歌深厚的艺术魅力。陕北民歌历练了路遥的心志、陶冶了他的性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路遥小说人物塑造过程中,陕北民歌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写照人物生存境遇、映显人物内心世界、品评人物是非曲直。由于陕北民歌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具有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相似文献   

16.
黄土地是路遥一生成长、奋斗和创作的地方,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使其, 小说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乡土性,而这种乡土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对中国早期乡土小说的一种继承和超越,同时,它也是作家乡土情结的一种外化,并有力地抒写了“黄土地之予”——路遥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路遥被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忽略和遗忘”的现象引起了路遥研究者的关注,由此引申出“《平凡的世界》现象”、“路遥现象”的说法。几年之内,有关“路遥现象”的阐释文章集中出现,由此带动的路遥研究资料述评和汇编工作,为路遥研究的“重生”提供了契机、蕴蓄了力量。至2007年前后,对路遥的多样化研究形态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作为个体作家路遥的“再解读”、对历史序列中的路遥进行纵向系谱学式的梳理、对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路遥进行横向系谱学式的梳理、对边缘地带路遥的实证式考察。由此形成的“重读路遥”浪潮,与“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思潮暗相交织,多维度共同建构起了一个“整体化”的路遥。  相似文献   

18.
作家路遥出生在陕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曾在《路遥小说选》自序中这样写道 :“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态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因此也明显地影响了我的创作过程。”一体现在路遥作品中 ,鲜明的思想倾向之一是对农村的深深依恋之情以及对农村的无限热爱 ,这也是从农村走出的作家的共性。贾平凹曾这样说过 :“知青受了一点苦 ,所以写了很多小说 ;农民受了很多苦 ,所以什么也没有写出来。”怜惜之情溢于言表。路遥也不例外 ,他的作品中的浓郁的…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影视喧嚣、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当下,路遥的小说之所以依然深受读者喜爱,与路遥小说创作对和谐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路遥坚定于"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的和谐创作观,执着于营造真善美统一的和谐艺术世界。有意识地分析路遥小说创作中蕴含的和谐元素,必定会对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0.
王满银论     
王满银虽然是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却是一个性格丰富复杂,具有强烈的立体感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体现出较为深刻的普通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人生哲学。路遥的艺术实践为长篇小说创作写好次要人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